第五讲:英文耳朵怎么磨?
原创: Ms. Vivian 小毛人英文阅读馆 4月25日
今天讲的是,英语启蒙中磨耳朵到底怎么磨?问题一共是三大点:
1.被滥用的“磨耳朵”
2.到底给孩子听什么
3.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是“有效输入”
所谓的被滥用的“磨耳朵”是指现在社会上有些比较焦虑型的家长在给孩子做英文启蒙的时候,自然想到的就是磨耳朵,因为现在大家在各种媒体上,公号上,尤其是公号上看到最多的英语启蒙的路径就是磨耳朵,有些家长找到一些比较出名的磨耳朵应用,直接让孩子在这个应用里面去看一些动画,听一些儿歌,孩子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就是磨耳朵,不管孩子有没有听懂,反正这个声音是听到了,至少总比不听强。可是,可以肯定的说,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还有一些家长说,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直接给他看英文的不就行了吗?孩子还在启蒙刚刚起步甚至没有起步的时候,就把小猪佩奇、汪汪队、超级飞侠等这一类当下流行的动画片的英文版拿去给孩子看。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那么效果怎么样呢?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孩子未必吸收得了,那么具体什么原因下面将逐条分析。
在解答这些磨耳朵误区之前,我们不如先从头到尾去了解一下磨耳朵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等我们清楚了思路,反过来再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说的是误区?那么我们应该去怎样避免它们的发生?
也就是今天要讲的第2个问题的,我们到底给孩子听什么?之前我们就讨论过为什么要给孩子听,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包含了颇深的科学学习理论。克拉森在可理解性输入理论里面说过,听是可理解输入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也就是说你如果想实现可理解性输入,那么听是最主要的。
其次呢,延伸出了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如果你想这个孩子在日后能够达到production(达到用英语去交流),那么大量的听力输入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小婴儿学习母语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方式呢?两岁之前都是以听为主,英语和汉语,它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一门语言,那么他们的习得途径也应该是一样的,也就是听。
从另一个角度,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图。
这张图是美国新课程标准ccss里边1~14岁儿童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调查分析的对比图,大家看到这个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代表的是年龄,从一岁到14岁;纵坐标代表的是理解能力,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儿童在13岁之前,阅读能力、听力能力与年龄之间的增长水平是不一样的,即年龄越小,对听力理解能力的依赖性越大,换言之,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上限就是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孩子能看得懂的不可能超过他听得懂的,也就是说你拿到一篇文章给孩子看,这个孩子能够读懂的内容不可能超过他能够听懂的内容。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它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增加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在13岁之前,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增加听力练习,通过听力理解能力来带动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个调查结果,美国新课标提出的建议是:孩子在13岁之前,老师在课堂上,都应该一直持续read aloud这种模式,这种课堂模式应该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初中,而不仅仅是小学低年级,意思就是,老师要多读给学生听。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对听力的理解能力要高于对阅读的理解能力,你要想提高他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的听力理解能力。当孩子到达13岁到14岁年龄段的时候,阅读才逐渐能跟听力理解能力达到持平。
小总结:听力不仅仅是孩子习得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同时他也是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形成并不断增长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也就是说阅读能力的瓶颈就在于听力能力。
我们现在了解了听力对孩子的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之后,一起再来了解一下可理解性输入及实现听力可理解输入的三部曲。
可理解性输入是之前所讲过的克拉森的一个理论,简单说它的意思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材料是有效的?就是给他的材料应该是在孩子现有能够完全读懂的材料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点的难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给大家介绍过五指原则——打书的某一页,5个指头伸出来,看一看这一页中的生词有多少个。
实现听力可理解性输入的三部曲:
听什么?
怎么听?
熟悉听力进阶路线
首先,我们听什么东西才能让孩子实现可理解性输入?
从上图来看,我们清晰地看到,可以听儿歌,听分级读物,听绘本,听动画。
第1讲中曾讲过,在国内目前能够找到的用来给孩子做习得性输入的资料其实是十分有限的。总的来说这是儿歌、分级读物、绘本、动画这四大块,它们的功能又是各不相同的,介入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概括性的来讲,这4种渠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不同?该什么时候介入?
儿歌:简单易懂,每一首歌几乎都是围绕着孩子的生活主题,韵律感比较强,所以儿歌是可以在孩子一开始就介入的。但是,有一些儿歌并不适合我们中国的孩子,比方说很多西方叙事性的故事甚至是几百年以前口口相传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这样的朗朗上口的儿歌,因此需要注意的就是,我们要选,比方廖彩杏儿歌、英国爷爷(Nursery Tracks,清华语感启蒙等这些视频儿歌资料,把它们分难度分主题整合成不同的类别,作为第一阶段启蒙的资料给孩子用。
分级读物:句式整齐,词汇量大,涉及的领域广,但是它的趣味性不足,比较单调,从音频的效果上来说呢,分级音频的制作都比较简单,不会像其它几种会添加进去各种有声有色的音效。所以,分级只能对低龄的儿童磨耳朵用比较有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他会觉得无趣,一旦他觉得无趣了,他就会自己选择把耳朵关上不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来看,4岁半的孩子用分级磨耳朵是最有效的。
绘本和动画:绘本的一个好处就是色彩鲜艳,从音频的角度来说,其制作精良。那么绘本音频的介入时间是什么呢?绘本音频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介入时间,当孩子能够看这个绘本了之后,在他看完之后给他介入即可,要保持介入的及时性——孩子看完和听的时间,间隙不要太长,间隔太久,孩子就会忘,动画亦如此。
孩子可以听儿歌,听分级读物,听绘本,听动画的同时,要注意一定是听孩子”玩“过的儿歌,听孩子”刷"过的分级,听孩子"读"过的绘本,听孩子"看"过的动画,4个动词都加了引号,为什么加这个引号呢?意在强调一定是孩子理解过,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那么就可以自然地实现可理解输入。
这一系列这4个动词表示的是什么呢?指这些资源都应该是被孩子理解过的意思,全部都被孩子理解过以后,再用来给孩子磨耳朵才是真正有效的东西。
实现可理解输入三部曲之2——怎么听?
总的原则就是,孩子看过什么,就给他听什么。让孩子在还没有遗忘这一本书,或者是这首儿歌之前,通过听力去反复加强他的记忆力,让他把书、动画或者是音频得到最大程度的消化,那么从方法上怎么听呢?
我们去利用碎片时间听,可以安排在早上起床,晚上临睡前,孩子玩玩具等时间段,并不一定非要找一个单独的时间去听;让孩子在”无意“中听,这里无意并不是说真正的无意,而是指家长不用告诉孩子现在该听音频了,坐着不要动,开始听音频,实际上,应该在孩子不经意的时候,把音响打开,孩子不反感的话,自然而然的给他自由空间,让他听就可以。
第二大原则就是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权,音箱无论是16g还是32g的,我们放在音箱里的东西,肯定都是有限的。比如在这段时间孩子看了三套书,或者是两个动画片。你就把这些资源放进去,他要么选a要么选b要么选c,凡是音响中同时可听的东西超过三样,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去瞎选,就无法实现反复听的效果。
最后两个原则分别是趣味主导听、缩短看听间隔。趣味主导听指孩子喜欢听什么,就给他放什么,听的时候不要去左右他,可以去引导,但是不能强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他感兴趣多听是没有问题的;缩短看听间隔指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音频放给他听。
三部曲中的最后一个就是熟悉听力进阶路线,英文启蒙有一个进阶路线,单从听力的训练上来说,它也有自己的一个特点。
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听力路线基本上就是阅读路线,只不过,在阅读的时候要把听力同步跟上,首先儿歌和分级读物就比较适合低龄的幼儿,而且不一定说一定是儿歌在第一,分级读物在第二,二者有可能是交替性的。第3个是绘本,绘本的原则就是你什么时候介入绘本,什么时候听,不管多难多简单,只要什么时候看就给他什么时候听,效果一定好。动画与桥梁书章节书也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从孩子使用的工具上来说,基本上是从第一阶段点读笔加家长口读逐渐过渡到小音箱,之间的比例一开始可以是5:5甚至6:4,到孩子听力比较好的时候,多鼓励给孩子听,自己少读,除非你觉得有些书特别喜欢,拿来作为亲子读物。
最后就是动画音频逐渐取代视频动画,还包括儿歌,因为现在的儿歌,绝大多数的儿歌都做成视频儿歌,因为视频可以帮助孩子去理解这个动画的内容,让孩子实现可理解性。无论是动画还是儿歌,到了一定的阶段,都需要把视频性逐渐退出,增加音频的数量。比方说,如果孩子听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每一个动画反复看四五集,熟悉了故事的场景,熟悉了人物对话的风格,熟悉了人物的长相和特征之后,实际上在他脑子里面已经构成了一副很完整的动画场景,接下来对于没有看过的动画,他完全可以通过音频,在自己脑海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来,这个时候也就可以把孩子从电视里面解脱出来,同时达到我们最终想要的一个目的。
现在,回到上面谈到的磨耳朵应用问题。为什么不主张过分依赖功能强大的磨耳朵APP?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磨耳朵APP,就是我们在手机上可以信手信手拈来随处可得的一些应用APP。
原因1:这些APP里面绝大部分磨耳朵资源的划分类别都是以现有的书单或者是歌单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他们会有盲目追捧书单,歌单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书单、歌单很出名,它可以很快的吸引眼球,但是这些书单或者歌并不是100%的适合我们的自己的孩子,直接使用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原因2:APP的功能太过于强大,那么孩子很容易因为多样的功能而分心,一会点开儿歌,一会点开跟读,一会点开配音……导致幼儿无法去专注某一个点。
原因3:中英文掺杂模式讲解。从专业角度来讲,并不利于孩子在单位时间内做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吸收。
原因4:孩子容易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性。
原因5:它不能及时针对孩子在生活中看到的书,或者是看完的动画、儿歌,进行及时的有效的补充听力磨耳朵过程。因为及时有效的给孩子去听他看过的东西,是我们实现有效输入的一个最关键的途径。而让孩子乱听,没有规律的情况下很可能他是不理解的,实际上也达不到有效输入。
那接下来大家就会有疑惑:磨耳朵的设备,该选哪种比较好?
磨耳朵最开始的工具其实就是点读笔,它的作用就是把整个比较长的音频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让孩子们在大脑中能够有时间把他看到的这个画面去匹配听到的声音,从而去借助画面去理解他听到的单词、短句的意思,所以说点读笔当之无愧是最主要的入门启蒙设备;
到孩子听力到了一定程度,就到了小音箱发挥主要作用的时候。
从选择上来说,分为三类音响。
第1类,功能比较多,带有复读功能,跟读功能,重播功能,录播功能等,这一类称为专门的学习机;
第2类,蓝牙音响,特点就是音质一般是比较好,功能比较简单,有屏幕,有蓝牙,价格偏低;
第3类,现在市面上推广较多的叫做早教机或熏教机,本身内置资源,比方说国学、唐诗三百首、故事、儿歌、英文启蒙等很多的分类,那么英文只是其中一个,近些年这类设备不断进行改良,不再局限于以前更新不及时的状态,可以进行联网不断更新,当然价格较贵。
总得来说,小毛人馆更偏爱于第二种,给馆内孩子推荐使用的也是第二种,功能简单,音效清晰,便携,价格也比较实惠,100多块钱基本上就可以买一个,有显示屏,可以实现基本的选择功能,因为我们要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权,同时 ,蓝牙功能可以方便家长连接手机,比如通过蓝牙收听喜马拉雅里面的相关音频。
选择音箱的几个大原则
音质好;声音大;有屏幕;有蓝牙。
找对了方法,选好了设备,那又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是“有效输入”呢?
很多家长都说,我把音响放在那儿,这孩子到底听没听到?确实有些孩子他没有在听,如果说孩子根本就没有听,我们就可以把它关掉了,不要去强迫他,也不要去责怪他,关掉就是了,我们再找其他机会给孩子听。
孩子不听要么是给孩子播放的时间不对,要么就是给他选的材料他不感兴趣。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迫他,判断孩子是否在听,有一些小技巧,大前提是不要去提问他:你听的是什么呀?你听不听得懂啊?
听不听得懂这个问题,其实是最不恰当的一个问题,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而言,他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听懂,什么是听不懂。对于听不听得懂做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家长最好是通过眼睛去观察他的表现:
1.突然停下手中的事情,停下仔细听;
2.突然表现出兴奋、害怕、好奇的表情;
3.评论里面某个词,或是对其进行模仿;
4.玩的”战场“换地方了也不忘拿着小音响走。
这些都是孩子一直在专注的听,对里面的信息感到有兴趣。
相反,有的时候孩子听着听着跑掉了,音响也不拿,或者是压根对这个东西一点反应都没有,长期处于是这样的状态,那可能就是对他来说就是无效输入。有的孩子还会直接跟妈妈说,妈妈你把它关了吧,我不想听。
总之,孩子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如果孩子想听,一定会有上述4种表现之一。
今天给大家的分享就谈到这里,磨耳朵的过程是一个慢慢等待花开的过程,愿与你一起见证花开的那时那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