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7

胡大一:不做心脏支架、心脏搭桥就只能等死?太荒谬了

胡大一 著名心血管专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中国控烟协会会长。

院长在线按+

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胡大一认为,今天大家都非常迷信支架,崇拜搭桥。不做心脏支架、心脏搭桥就只能等死?太荒谬了!在文中,胡大一自曝,20年前他也曾患有高血脂、脂肪肝,而后总结了一套治疗方法,最终治好了。

院长在线原创出品。了解更多,请关注“院长在线”微信

01、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每10秒就死一个,那么多大医院,为什么看一次就不管了?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

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各类心血管病,

占总死亡原因之首,

平均每十秒钟就死一个患者。

一半的人首次发作,

就是心肌梗死或者猝死,

所以心血管病往往发病突然,

致残致死率很高。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

得心血管疾病的年纪明显提前,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患者中,

1/4到1/3心肌梗死患者都不到五十岁,

且以男性居多。

尽管我们的人均寿命和欧美相差无几,

但我们的健康期望寿命男性只有四十岁,

女性只有四十八岁,

至少有二十年我们是带病生存的,

而发达国家只有十年。

我们都知道心血管病预防最重要,

但那么多大医院,

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

医院好多都是坐堂医生,

等着人生病求医,

病人则总是不注重恢复和预防。

很多患者心血管问题做了支架,

出院后还不改变生活方式,

不注意复查保养,

结果血管又堵了。

久而久之,

陷入了“医生等得病,病人等复发”的怪圈。

02、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医院、企业获利,只有患者没赢

今天大家都非常迷信支架,崇拜搭桥。

它对急性心肌梗死非常有效,

但根据现在的统计资料,

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

趋利的医疗体制,

按支架数手术量付费,

支架手术越多,医院收入越多,

灰色收入越多,企业盈利越多,

形成了多赢的利益链,只有患者没赢。

支架不恰当使用,过度使用,

甚至少数情况下滥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过度体检,做冠状动脉CT,

对一些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

CT发现斑块,不做有无心肌缺血的评估,

直接冠状动脉造影,

甚至再加冠状动脉内超声,

只要最终狭窄大于等于70%就放支架。

更有甚者,狭窄不到70%也有放支架的。

2、众多稳定心绞痛的患者,

被冠以不稳定性的诊疗,被支架,

这些患者常常被多个支架。

3、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主干道血管——

左主干和多支血管多处病变,

本应选搭桥,也被支架了。

4、100%使用药物支架,

该用裸金属支架的也用药物支架。

支架技术本身是好技术,

但任何好技术被过度使用或滥用了,

必然会害抵消了利。

在被过度支架的患者,自然是伤害。

03、不做心脏支架、心脏搭桥就只能等死?你必须知道的四大支架使用误区

不能做支架、不能做搭桥就只能等死?

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在没有支架、没有搭桥的年代,

我做了30年医生,

很多老年人活得好好的。

高血压的大多数患者应该吃药,

而冠心病患者不要盲目地去做支架。

我作为心脏科大夫,

不建议做支架。

诱导支架过度使用,

至少存在如下四大误区——

误区一:狭窄超过70%必须放支架,

这是诱导支架过度使用的最大的黑洞。

狭窄不到70%,不需放支架;

狭窄超过70%也未必需要放支架。

要看狭窄的部位,

是血管系统的主干道,还是枝枝叉叉……

症状轻重,症状可否用药物控制……

现在大多数医院根本不做评估,

只看影像解剖学结果,

狭窄超过70%就放支架。

如患者犹豫,就让患者签字,

一切后果自负,

把后果又说的十分可怕——

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可随时发生。

误区二:支架能预防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

如果得了心肌梗死,

支架是救心肌和救命的,

支架可以扩张开被血栓堵塞的血管,

“杀出一条血路”,

让心肌恢复血液供应。

这时,支架是救命的最优选择。

但对病情稳定的心绞痛

或体检发现的毫无症状的狭窄患者,

支架不可能预防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

稳定的心绞痛患者不做支架,

大多仅需阿司匹林;

而做支架,

需用阿司匹林加上氯吡格雷。

误区三:搭桥要开胸,支架不用开胸;

二者都行,你们看着办。

前卫生部三好一满意已明确指出,

如患者需要3个或以上支架,

要经心内外科医生与临床医生集体把关。

但我国大多数地市级医院做不了搭桥,

因此给患者放了多个支架。

误区四:药物支架最先进,便宜没好货。

药物支架对裸金属支架的优势,

是减少支架内再狭窄。

局限与不足是血栓,

尤其长期血栓风险多于裸金属支架。

本应根据病人的特点来选择支架。

如果患者出血风险大,

如老年人有房颤,需用抗凝药,有溃疡病等等,

而且病变相对简单,再狭窄风险不大,

应首选更便宜的裸金属支架。

但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几乎100%的使用药物支架,

国外多年来一直在用的裸金属支架,

在中国早已无影无踪。

一些专家说,

新的药物支架,

血栓的风险越来越小。

我要质问的是:

老一代药物支架,存在明显血栓风险时,

你就已经100%的在使用药物支架了!

04、关于心血管病,我们常陷入六大误区

误区一:维生素能预防心血管病。

中国老百姓买维生素的积极性特别高。

实际上最近20年做了大量研究,

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吃维生素E,

能减少心肌梗死或预防冠心病、脑血管病。

而且,维生素应该从食物中获取,

而不是靠胶囊药片。

误区二:盲目接受起搏治疗。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很普及。

心房颤动患者尤其无症状的老年患者,

做Holter容易发现夜间有心跳的长间歇。

过去长间歇2秒、3秒,

可能就会被植入起搏器。

现在指南提出长间歇5秒(最慢心率12次/分)须植入起搏器。

没有症状,夜间有长间歇,别盲目被起搏。

误区三:早搏是疾病。

早搏不是病,也没独立的风险,

早搏很常见,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发生。

早搏可毫无症状,体检或因其它病就诊时偶然发现。

早搏有无症状与早搏多少无关。

早搏可见于正常心脏,也更易见于心脏病的患者。

早搏不要轻易被射频。一定慎重。

误区四:女性ST-T波改变一定冠心病。

女性ST-T波改变大多不是冠心病。

我不止一次看到一些六、七十岁女患者,

讲起病史,

很认真地说自己被诊断冠心病三、四十年了,

最近接受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中青年女性,

如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不吸烟,

没有家族中早年患冠心病家族史,

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小。

这些心电图上的ST-T改变不代表有心肌缺血和冠心病。

这些中青年女性中,

不少人仅因为心电图报告的ST-T改变被CT、被造影,

接受大量放射线。

不仅花了钱,

大量射线还带来一生癌症的风险。

这是当前过度医疗的一个大风口!

误区五:认为窦性心律不齐就是心律失常。

不少患者看到心电图上报告“窦性心律不齐”时,

误认为自己有了心律失常。

实际上,窦性心律不齐不但正常而且健康。

误区六:换季定期输液稀释血液。

血液粘稠度很容易被老百姓关注。

“稀释血液”成了一个荒谬的大市场:

各种保健品、洗血、定期输液、稀释血液。

很多老年人换季时去医院打点滴,

点的不是糖就是盐,

再加上树皮、草根、树叶做成的东西放到输液瓶里,

“五彩缤纷”,这安全吗?真的很不安全!

也没有效果。

解决“血粘稠”最可靠的方法是:

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多饮水,多运动。

05、得了心脑血管病如何应对?我也曾患有高血脂、脂肪肝

前面说过,

原因何在?

把药吃好,把生活方式调理好,

睡好、心情愉快,

在家属帮助下,

病人心里有底,

就会活得很好。

虽然我是一名心血管科医生,

但曾经是个高血脂的胖子,而且患有脂肪肝。

那是2000年之前的事儿了,

那时体重是92公斤,腰围110厘米,

双下巴都出来了。

我去体检,自己也吓了一跳:

餐后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升高,还出现了脂肪肝。

因为工作繁忙,我知道是个偷懒的坏方法,

但还是试了,就是吃减肥药。

短期的确有效,3个月我就减到了72公斤。

但后遗症也让我害怕:

腹泻、乏力,人瘦得脱形,一停药就反弹。

后来我就用了两个方法:

1、服用减肥药,适时喊停;

2、坚持十年,日行万步。

我开始天天爬楼、爬山,

到卫生部开会就爬楼。

但这样,效果不明显。

我摸索出了新办法:

饭吃八分饱,日行万步路。

佩戴计步器10年,我只有5天因为特殊原因没能走到一万步。

平时要注意这几点:

1、带瓶水上路;

渴了就要喝水,少量、多次不给肠胃增加负担。

2、餐前有适度饥饿感;

常有饥饿感,肠胃无负担,每顿都可口。

3、日行万步路,健康自然来;

快步行走是最安全的有氧代谢运动项目之一,

更是老年人的明智选择。

选择一项有兴趣的运动,

悠着点儿劲,耐心点儿,

6星期后就能尝到甜头。

总之就是——

管住嘴,迈开腿。零吸烟,多喝水。

好心态,莫贪杯。睡眠足,不过累。

乐助人,心灵美。家和睦,寿百岁。

06、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记住这个手机号和五大处方

在2017年5月3日的健康讲座中,

胡大一给出了一组“理想健康手机号”:

120-80-6-5-0-268,

通过这组号码,可以初步判断自己的健康情况。

理想血压小于120/80毫米汞柱,

理想血糖(空腹血糖)小于6毫摩尔/升,

理想胆固醇小于5毫摩尔/升,0(不)吸烟,

理想体重(腹围)女性小于2.6尺、男性小于2.8尺。

“五大处方”预防、管理心血管疾病:

药物处方,

要使用有证据、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和管理胆固醇用药,

提倡及早使用单片复方制剂降压,

不同药物组成一片,

可以提高降压效果,抵消副作用,降低成本。

同时,一口水一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