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钟读完:好好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炫先森拆书系列19

本期拆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成甲 著)


9分钟读完:好好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_第1张图片


为什么你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作者成甲说,是因为你对知识(道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成甲看来,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知识管理分三个层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底层规律。而《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第三个层次——底层规律。

底层规律就是指,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最基础而又起重要作用的规律。

也就是说,《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主要是讲“如何发现和应用底层规律”。

成甲给“底层规律”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临界知识”——那些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底层规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试问一下:你的孩子不听你管教怎么办?学生不听老师的话怎么办?下级违抗上级怎么办?

这些问题,表面上是:不听话,怎么办?但成甲却界定为:如何让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别人?

一般人在遇到“不听话”的时候,多数会想各种技巧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成甲说的“很多人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但是当看到了本质“如何让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别人”,则是重视了“认知效率”。

重视“认知效率”,实际上就是重视底层规律。而提高“认知效率”,则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当我们重新界定了问题后,答案就会更清晰。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西奥迪尼的心理学著作《影响力》探讨的问题。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成甲说。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西奥迪尼的心理学著作《影响力》探讨的问题。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其实也是在说上文说到的,底层规律基本上都是最基础的通用的具有普遍指导性或适用性的规律。

显然,找到了这样的规律,可以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看到这里,或许你终于懂得了底层规律的重要性——谁不想拥有通用的具有普遍指导性或适用性的规律啊。可问题又来了:这样的规律会不会很难找到?究竟应该去哪里学到这样的规律呢?


究竟什么是底层规律?

很遗憾,市面上没有专门的底层规律培训班让你速成。即便有,教给你的也一定是“技术效率”,而非“认知效率”。因为“认知效率”无法速成,且需要依靠自我形成,详见下文提高底层规律的方法。

掌握底层规律,我们需要认识到两点。第一点是,底层知识,藏在数学、物理、生理学等可信度高适用面广的重要硬学科里;第二点是,底层规律要串联起来使用,才能发挥威力。

详细来解说。

第一点。比如房价高这个经济学现象,可以有很多解释:温州炒房团、丈母娘经济、对比国际大城市房价等等。这些解释的立足根基其实并不牢靠。底层规律是不用这些“现象原因”来解释问题,而是借助可靠度更高的原理解释。比如供需关系、不均衡分布等基础知识。

第二点,比如市场营销的问题,其背后往往涉及法律、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但是我们所谓的专业,并不管这些,学校里的专业只需要我们学好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市场细分等概念就可以毕业了。成甲说,这种认识,会极大地阻碍我们学习真正应该学的知识。

如果你通过上面这两个例子,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究竟应该怎样掌握底层规律,以及底层规律究竟应该如何应用,不妨继续往下看,在下文会有具体运用——使用实际上也是在加强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一旦你理解了这一点,就找到了知识一通百通的突破口。比如,你对历史感兴趣,一定会研究到地理和人类文化,而研究人类文化,就一定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是说要在非洲的热带平原上修建一座写字楼,但要求是不允许使用空调设备。最终解决方案来自生态学。一个懂生态学的建筑师联想到了热带地区的白蚁能够常年将蚁穴的温度精确地控制在30摄氏度上下。


究竟有哪些办法可以提高底层规律的能力?

在学习方法之前,首先要有心态。学习临界知识,必须要具备两个心态。

第一个心态是,要有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对应的是红灯思维,也就是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习惯性地防卫。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会耐心倾听,自我反省,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想拥有绿灯思维不容易,所以书中也给了一个方法——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们常常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于是,当有人说我们的项目做得烂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去思考我们的项目是不是真有问题,而是认为对方在针对我、指责我。

第二个心态是,要以慢为快。

书中以学骑自行车为例说,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反复寻找平衡的感觉,才能学会骑自行车。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却在追求“两分钟学会21种踩蹬子的技巧”。(这也就是上文说到的“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的区别。市面上关于“技术效率”的文章和培训班已经泛滥成灾了。)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才能在运用的时候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底层规律要串联起来使用,才能发挥威力。而这,就需要我们以慢为快。成甲以自身的经历来举例说明。他在看一本讲述影视制作和讲故事的方法的一本书时,一个仅300字的“结构图谱”,竟花了五六天的时间——他边看边做笔记。而正是因为“慢”,他打通了很多知识阻塞,比如:下次的演讲可以如何优化节奏?在最短的时间内构思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应该从哪里入手?……

拥有了心态,我们紧接着就可以来找方法了。掌握方法之前,也需要重新认识学习的本质。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学习临界知识其实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就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反思。

反思不同于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这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日常很多决策是依靠直觉做出来的,而直觉是基于我们平常累积的知识,所以对这些决策进行反思,也就是在反思我们平常积累的知识是否正确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误区。

反思还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比如,心理学中的“损失规避效应”,意思是说,损失比获得的心理感受要高2倍。详细来说就是,捡到100块钱的开心程度,“抵消”不了损失100块钱的沮丧。这个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淘宝店的送货政策:如果要送货上门,再加运费200元,学习到这个心理学知识,就可以改为:如果自提则优惠200元。这么一改,顾客显然就更容易接受。这个例子是说,反思一件事的时候,可以通过联想和联结,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往经历,这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反思还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成甲仍以自己举例说,很多人都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但真正能够做到每天践行的人微乎其微。但是,当他拥有了反思能力后,便开始每天把高效能人士的习惯要求和自我的行为进行对比,于是他开始逐步改进、进化和成长。

“人与人之见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成甲说,持续反思会带来隐形竞争力。

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二个方法是,以教为学,也就是输出。

因为在教别人的时候,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教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教别人的时候,别人提出质疑、疑问和新想法,也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三个方法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是说要有目的的练习,而是对心理表征进行训练。什么是心理表征?一个新手下棋,看到的都是车、马、炮,“马走日、象走田”,而一个大师看到的却是棋局走势与可能的策略。这种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临界知识呢?

一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比如,给品牌取名字。你可能会去百度。网页跳出来的结果是:品牌命名的十大方法,比如地域法,于是你开始一个个地尝试练习……

上文已经说过了,这种方法是在提升“技术效率”,而非“认知效率”。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实际上,品牌命名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如果你按照这个认识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是不是也能基于此,推导出“品牌命名的20种方法”呢?

二是,大量持续的练习。

成甲举了小马宋的例子。当时,小马宋在广告公司工作。他和同事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10年来的20000个顶尖创意作品全部下载下来。随后,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这些广告分门别类整理成10个PPT。再将这些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他发现,市面上的大部分广告,创意方法都是来自这些经典的创意,无非变变形式而已。如今,小马宋仍旧保持着,每天阅读10个以上广告案例的习惯,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6年。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西·维茨金说,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上述这些办法外,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临界知识(底层规律)呢?或者说,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找到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呢?书中建议,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比如,你很喜欢看TED演讲,或者你常常被一些感人的事迹所打动。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很多演讲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背后有规律可循。如果你了解演讲的方法(这就是刚刚说的,如果你对演讲感兴趣,就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那么你在看TED演讲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看,他在用‘坡道’技巧。”——你发现了一个已知的规律在新场合中被应用的案例。

此外,还要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比如,1万小时天才定律。如果你有寻找就会知道,这个结论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这个发现,会让你对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有清晰的认识。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底层规律)?

成甲说,“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如何使用临界知识(底层规律)去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文已经列举了很多例子。本小节主要来说说预测问题。

1942年,牙买加中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对教师夫妇,他们的女儿乔伊丝通过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但是却没有奖学金。乔伊丝的父亲对她说:“我们已经没有钱了。”但是,乔伊丝的母亲却走出家门,从中国人的商店里借到了学费。乔伊丝进入高中,最终离开牙买加去英国留学。

可以说,乔伊丝母亲的举动,改变了乔伊丝也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改变还未停止。乔伊丝是谁。乔伊丝的儿子就是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提出“1万小时天才定律”的作者,他的著作包括《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等。2005年,格拉德维尔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位人物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在面对窘境时,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常常归结为性格差异。但在成甲看来,这种差别更多的是来自对未来的相信程度。

相比较乔伊丝的父亲而言,在是否更果敢地送女儿上学这件事上,母亲似乎比父亲更具有预见性。

哪些行为会阻碍我们的预见性认知?答案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愚人节那天,男孩提前下班,把自己打扮成鬼怪,想给女友一个惊喜。下午5点,女友下班,刚打开家门,猛然看到一个可怕的血淋淋的怪物在门口。女友失声尖叫,转身跑向马路。由于慌不择路,被一辆疾驰而过的货车撞倒再碾压过去。

女友的反应,就是应激性反应。

成甲说,他创业没多久时,公司账户上只够发两个月工资,但这个时候有个送员工出国培训的机会,由于费用高,他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和乔伊丝父亲一样的声音:没钱很危险,要安全。

这种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感受简单左右的过程,就是应激性反应。

而这种对单个事件本身做出反应的方式,会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决策,逐步促使我们形成了单因果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在考虑得失时,很容易陷入细节的问题或表象的问题里。举例来说,就是乔伊丝的父亲被表象问题——“存款是否够学费”这个问题限制,从而思考不到上学本身带来的潜在收益。

与应激性反应相对应的是结构性反应。所谓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比如,一些家庭希望孩子回到家乡工作(留在身边),那么基本可以预见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在未来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性提升。因为把家庭未来地位的发展情况看作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一定包括接触新机会的可能性。而在一个让孩子留在身边的系统结构里,机会因素被极大弱化。所以,可以预见,从长期看这种结构就降低了家庭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怎样提高预见性认知呢?成甲给出了公式: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也就是上文一直在说的临界知识、底层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书中还特别提醒,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在我们的能力圈中进行——即使那是一个看起来很好的机会。什么是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究竟有没有通用且很重要的底层规律可以提供给我们?

本书的第四章,分享的就是一些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的具体案例。可以说,这一章是彩蛋。

第一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复利效应

你一定听说过“复利”。在成甲看来,“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滚利”。

正是因为“复利”,所以,穷者会愈穷,而富者会愈富。运用到生活中就是,20%的微信公众号吸引了80%的访问量,而80%的微信公众号只能共享20%的关注。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成为那靠前的20%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复利的话题上——有两个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

利率就是,做A导致B后,B对A能有多大的强化作用。比如,房贷利率的变化,对每月的还款额度会有很大的影响。

至于执行次数,我们来看一个例子。2的100次方与2.1的100次方,相差多少呢?结果是1.654299978394*10的32次方。也就是说,虽然两者相差0.1,但是重复执行了100次后,结果相差高达10的32次方的数量级。

所以,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成为那靠前的20%呢?第一,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这类的事情;第二,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第三,我们要加强这件事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回到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或者粉丝数这个话题上。利率就是有多少人愿意传播这个公众号,前提就是我们要把文章的质量做好;执行次数就是传播的次数,前提就是公众号文章的推送次数。

复利效应在前期的时候并不明显。所以,一般人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没有看到效果就放弃了。而那些坚持发布高质量文章的人坚持下去后,迟早会等到临界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概率论

关于概率论,只需要记住两点就好了。一点是,任何老司机的经验,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可能性,千万不能把它当成真理。它只是这个世界各种概率下的一个,甚至可能是很小概率下的那一个。另一点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极大增加。

第三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最基本应用就是:每遇到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黄金思维圈,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一家水果店的宣传标语是“新鲜水果、快速送达”,这就是what层面——这家水果店具体做的事情。但是据调查前来买水果的妈妈们得出,这些妈妈购买水果背后的动机是守护家庭安全、健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妈妈的底层价值观的需求。所以,宣传语可以改成“我们与您一起守护家人健康”这类的,这类的标语就是挖掘到了真正的why。

优秀的人,在思考问题时,不会被表象迷惑。所以,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方是在哪个层面讨论问题,从而判断他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深刻程度。

第四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进化论

小姑娘好不容易考到外面大城市读书,结果学业完成被父母要求回到家乡小县城,进入银行柜台工作。稳定吗?成甲说,过去的稳定不代表未来的稳定。如今,银行柜员有太多的竞争对手,比如ATM自助柜员机、支付宝、微信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拥抱变化!要存活下来就必须采取积极行动!

究竟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快地发现变化,甚至预见变化呢?成甲的思考是:你在哪儿比你干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位置比努力重要。

这话很好理解。想象一下:处在山顶的小羊,与在山脚下的羊,哪只羊在面对狼来了的时候更容易逃生?好的位置决定着你的信息优势。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更高效地具备信息优势呢?找到人脉中心。20%的人拥有80%的信息。站在中心的人,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

第五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系统思考

魏则西因为百度被莆田系害惨了。于是,网民把百度骂惨了。

百度也觉得冤啊:当初,审核过莆田系医院的资质啊;竞价排名,谁出钱多,谁就在搜索结果的首位,在商业领域难道有错吗?百度作为知名企业,一定很清楚,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为什么会杀鸡取卵,伤害了用户的利益呢?

原因很简单:没有反馈机制。

比如说,你在淘宝上买东西,会看评价吧。评价,就是一种反馈机制。

但是,百度没有。魏则西的反馈是在“知乎”上。等这件事被媒体炒热之后,百度才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要培养“系统思考”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系统思考”能力简单来讲就是,从事物的互动“关系”入手,而非从“事物”本身入手。也就是说,要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第六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二八法则

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处于二八法则,只不过很多人视而不见,或者从未引发过思考。比如上文说到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再比如,顶级人才的溢价越来越高,而普通人的生存条件却在恶化;再比如,20%的人脉能带来80%的价值。

问题来了:如何拥有20%的人脉?

朋友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重复关系,也就是你的大学同学、亲戚朋友。这也就不难看出,重复关系实际上就是你们的认知差不多的关系;另一种是非重复关系,也就是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彼此的朋友也不一样。

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人们通过弱关系(非重复关系)找到工作的次数,远远大于通过强关系(重复关系)找到工作的次数。

非重复关系,带来的是差异化信息。

所以,关注非重复关系,是增加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可能性。

如何把弱关系转化成强关系?去参加各种沙龙,广发名片,在朋友圈随手点赞?显然不是!书中建议,你可以找对你重要的、不同圈子的人脉中心,和他们交流沟通,在彼此间建立信任、进行深入了解。信任,是构建能力交换的基础。

书中还说道,能够成为好朋友,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认同。人品好,才是真的好,最后才是沟通的技巧。没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关于人脉这一话题,可以参考炫先森之前解读的另一本书。点击此处,立即查看。

第七个通用并且很重要的临界知识是,安全空间

因为再稳固的系统,如果没有预留足够的安全空间,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空间呢?比如备份;再比如提高决策质量以减少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书中还提到了《反脆弱》中的一个新思路:不是对系统的结果进行应对,而是直接改变系统的性质。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如说,这个世界上,有些系统是脆弱的,如玻璃球掉到地上会粉身脆骨;也有系统是强韧的,如塑胶球掉到地上会很快恢复原样;还有一些系统是反脆弱的,也就是说遇到极端情况反而收益更大,如雪球摔到雪地里反而会越滚越大。所以,上面这句话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增加安全空间,不需要纠结地预测什么时候发生极端事件,也不用绞尽脑汁想如何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而是应该想办法加强系统的反脆弱性。

如何加强系统的反脆弱性?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要承担严重后果的系统,变为一个持续承受小冲击的系统。如中央集权系统,一旦遭遇严重权利挑战,就会分崩离析,而一个分权式的系统,遭遇权力挑战,能够自我修复,甚至强化系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非对称性,用很小的成本改变系统性质。比如花100元买火灾险,一旦发生火灾,赔偿的金额远大于投入。

__________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作者:成甲

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常务副院长。主持罗辑思维“得到”App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被罗辑思维评选的“中国最会学习的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

_____________

拆书人:炫先森

长期关注商业、职场话题和自管理。

微信公众号:炫先森(ID:xuanxians)

个人微信号:wengxuanwx

你可能感兴趣的:(9分钟读完:好好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