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之——无声告白

     虽然作者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但其中的很多主题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故事的以二女儿莉迪亚的死展开,在探索莉迪亚死因的过程中慢慢铺陈。揭开作者想传达的有关于种族,性别,成长,爱与羁绊。很喜欢封面的那句,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关于羁绊

       导致悲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深深的羁绊,它来源于爱同时也被爱深深的束缚着,它既甜蜜又苦涩。莉迪亚的悲剧来源于母亲玛丽琳和父亲詹姆斯,而玛丽琳和詹姆斯的悲剧又来源于他们的母亲和父亲,一切的都事出有因,所有人在承担着各自的快乐和苦涩的同时将它们传递给他们所爱的人。

       玛丽琳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小追求与众不同,梦想着成为女医生,而玛丽琳的母亲却希望她能认识个哈佛男人并成为全职太太。她爱上了深受种族歧视困扰的中国人詹姆斯,意外怀孕而不得不放弃学业和梦想成为家庭主妇,这个矛盾在玛丽琳母亲去世后爆发,也是玛丽琳离家出走以及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朱迪亚身上的直接诱因。

       身为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詹姆斯从小备受歧视和嘲笑,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融入人群,这与玛丽琳追求的与众不同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个矛盾在教育女儿时尤为突出,玛丽琳希望女儿出类拔萃,成绩优异,而詹姆斯告诉女儿这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女儿可以得到别人的喜爱,交到很多朋友。

       身为家庭宇宙中心的莉迪亚错误的理解了母亲的离家出走,以为只要对母亲言听计从就可以维持家庭的稳定。所以无论母亲说什么她都说,是的,好的。母亲送的礼物她都说喜欢,为了讨母亲欢心,一放学就回家,拒绝了所有约会,读母亲希望她读的书。她没有朋友,在父亲面前却要假装有很多朋友,每天抱着离线的听筒假装在和朋友们打电话。她在家里唯一的安慰就是哥哥内斯,然而在得知内斯考上哈佛即将离家的消息后,最后的稻草轰然崩塌。不堪重负的莉迪亚选择用死亡做无声的告白。

关于自由和独立

      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承担着父母的期待,只是每个时代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我们这个时代的就是考大学。父母那一代,很多人没有条件读书上大学,他们那代人中能够上大学的人最后成了老师,医生,律师,公务员...过上了光鲜亮丽,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考大学,找到好工作就成为了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也成为了我们这代人最大的负担。

       我们从小就知道如何在父母面前装模作样的认真学习,如何把考的不好的试卷偷偷藏起来或是模仿家长签名,有时候我们会误解父母,以为他们只是为了跟其他家长炫耀自己的孩子,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亲人也是我们最大的敌人。现在自己成为了母亲,希望牧歌能够快乐成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难免会或多或少的会把自己的意志转移到他们身上。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压力与无奈,但我希望我们能够学会沟通,学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读书随笔之——无声告白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随笔之——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