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付费:社群经济的再进一步

图片来自摄图网,遵守CC0协议

文/循北

这几天随着keso朋友圈里,马化腾的一句回复,十分重要却似乎沉寂已久的微信公众号开始出现在了各大科技网站的头条,毕竟公司的老大已经释放出了强烈而明确的信号——微信公号要支持付费订阅了,而且时间不会太久。不过也许是因为这个功能微信已经内测了太久导致好多人期盼的已经麻木了,亦或者随着得到、36氪“开氪”的初步尝试的成功,大家对内容付费这件事情的方向已经基本明确,所以似乎很多人对微信公号付费订阅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甚至有很多人已经开始唱衰,认为这不过又会像小程序一样雷声大雨点小,来得快消失的也快。对此,我却不敢苟同。

微信公众号的诞生,所具有的伟大性、创新性、重要性自然不必赘述,事实已有明证。但就像是一个和尚打算开宗立派,首先他要选个道场,然后再建一个庙宇,之后要广受徒弟,接受香火,再然后就需要甄选出一批忠诚的信徒着重培养,如此才好将佛学代代延续避免失传。而目前微信公号只做到了接受香火的程度——赞赏,下一步就需要如何选择忠诚的信徒了——付费订阅。这下一步的事情,技术上绝对不是问题,微信肯定很早就想过但是并没有确切的把握想明白,所以才会内测了这么久,因为微信在徘徊和犹豫,内容付费这件事到底是否是正确的方向?毕竟免费理念是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根基,做了内容付费这件事是在挑战网民固有的认知,是在产生对抗。毕竟到了微信这个体量的时候,它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或者支持的一个功能,已经不再是仅仅去满足网民的需求,而是要引领一个产业。而随着得到、分答等对内容付费的成功尝试以及像keso这样的重量级人士从微信公号的流失,付费订阅这件事情就已经可以做、而且必须要做,甚至是迫在眉睫。

“内容付费”这件事在我看来本质上其实是一种社群经济,而微信公号的入局,将注定了会极大的促进这种社群经济进一步发展!原因很简单:微信公号的体量和影响力太大!所以我猜想随着微信公号付费订阅的开放,会带来以下的几点变化:

1、个人意见领袖的进一步抽象化

微信公号推出后,很快产生了“自媒体”的概念。人人可以写,人人可以发表看法,人人都可以聚集自己的社群圈子。而其中粉丝众多的,很多都是活跃在博客时代,混迹在互联网上的个人意见领袖,他们观点极其容易煽动网民情绪,通常比较偏激,善于发布炮轰式的言论以及反政治正确。但如今有多少微信公号的自媒体,还能够称之为“自”,其实已经不好说了。以最近动作频繁的“毒舌电影”公众号为例,他的每篇文章都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成功塑造了毒sir、表妹、肉叔、云舅等个性化标签极强的人物形象,但其实这些所谓的人物都不是具象化的个人,他的背后实际上是一批人——有人选题、有人写内容、有人润色、还有人具化人格(使之看起来是一个人),你所看到的其实是根据你想看到的来抽象化出的个体,我们不妨称他们为“网人”。随着付费订阅的开放,对内容质量的要求将会提升一个量级。赞赏是后置性付费,基于的是作者的个人魅力,而付费订阅则是前置性付费,基于的将是对内容的信任——内容足够好,我不会白花钱。高质量的持续性内容产出,单个个体已经很难满足,必须要团队协作,形成产业链。而为了保持个人意见领袖的独特优势,网人一定会成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又回到了很早之前的笑话:在互联网上,你永远不知道屏幕对面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

2、杂志的重生

互联网的发展,让纸媒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时不时的总会冒出某家纸媒倒闭的新闻。而对于纸媒其实我们大致可以粗略的分为:报纸、杂志以及书籍。

我们先说书籍,其实出版业虽然受到了冲击,但我一直认为却从未动摇过根基,至少收费这件事从来就没有变过,即便你去买电子书依然还是需要支付人民币(不要跟我谈盗版)。传递给读者的途径变了,但是上游的产业链其实没变。所以他们的转型方向从来都是明确的。

再说说报纸,我这里倒是有个预测:现有的报纸产业除政府必要的喉舌外,其他的终究会消失殆尽。报纸承载的通常都是新闻内容,而新闻本身的高时效性、难重复性阅读的性质,导致报纸产业其实一直是一个流量生意(所以你可以看到报纸上各种大版面的广告),而做流量恐怕谁也抵挡不了互联网的脚步。

最后说到杂志。不同于报纸(新闻)产业,其实互联网从来都没有系统性的、有组织性的侵入过杂志产业。杂志说到底,其实是一个内容生意。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杂志也一直在谋求互联网转型,但基本上都是在做“+互联网”的事情,即便是有了公众号,也是一样的。就是在把纸质杂志上的内容延迟或者改造一下后发布上去而已。但是微信公号付费功能的推出,却为这件事提供了一个平台,以此为契机很有可能做到“互联网+”。从感性上判断,纸质杂志的读者和线上读者的人群交叉性恐怕会很小,那就为互联网杂志提供了可能性,而微信公号付费功能,则提供了这样做的可持续性。由此杂志的“互联网+”转型,具备了方向性,值得去试一试。

3、网络文学的新阵地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而诞生的,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却并没有改变最初的网络文学产业形态。平台+作者的形式,一直都在上演着二者互撕却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但随着微信公号付费的推出,这样的形态恐怕会出现松动。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是网络文学大神级别的作者来说,粉丝早已经不是问题,社群的基础已经存在并且足够牢固,而转移到公号来进行创作,并不会造成太多的流失,反而会进一步摆脱平台的束缚和控制。唯一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弥补平台中心化的流量优势。但新的形式和裂缝已经出现,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变革。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没有离开微信公号的本质形式——社群经济。付费订阅只不过是让社群经济再进了一步,并由此而可能带来的新的契机。但是微信公号能做的还远不止这些,如何进一步加强社群经济形式,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信公号付费:社群经济的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