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008 《麦肯锡精英的48个工作习惯》

6. 高盛、麦肯锡和哈佛商学院所推崇的成功要素大致可以整理为以下4点: 1. 重视人脉投资。 2. 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与外在。 3. 保证每天定量完成任务。 4. 以宏观的眼光看问题。

心怀感恩在人际交往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情感不仅要存于自己的内心,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传达给对方。

三个方法记住姓名:介绍,提问,告别

25. 内心从容不迫了,才会产生从容不迫的行为。 行为从容不迫了,内心就更会变得从容不迫。

29. 而HBS本来就是一所要求学生解决现实世界中出现的无固定答案的课题的教育机构,它培养的是学生自己设定课题、摸索出各种规律,并求得答案的能力。

30.在阅读书籍和报纸时,思考的时间应该大于阅读的时间,这样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的前任社长大前研一先生曾说过:“读完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

在实践“1∶3”法则时,你首先要着眼于每一章的要旨并将其写出来。当你完成阅读后,整本书就被浓缩成了十几段概述。 其次,将每章的要旨按照其逻辑构成分列出来,然后摘出主要的信息,最后再总结出自己理解的含义。

在读报纸时会注意以下三点。 1.读完后思考人们对这则消息的反应 2.读报纸上的新闻,注意各条新闻的登载方式 3.至少一次读两份报纸

肯锡咨询公司的顾问有两个像咒语一样的口头禅,即“So what?”和“Why so?”。 前者表示,在需要得出某种结论时,询问对方“那又怎么样?”。而在运用中,众所周知的是关于“空→雨→伞”的讨论。 1.“天上堆积了很多云”→“So what?” 2.“可能会下雨”→“So what?” 3.“出门要带雨伞”

在面对某些课题时,我们也会用到“Why so?”。它的意思是:“为什么会那样呢?”这种询问方式可以由表及里地挖掘出问题的本质。例如,如果课题是“销售额上不去”的话,你就可以用“Why so?”来反复提问,从而得出“因为顾客量没有增加”、“每位顾客的单笔消费额低”等答案。

用纸和笔整理想法这一过程,有以下三个要点。
1.先写出头脑中浮现的想法。2.不要介意逻辑构成、因果关系、优先顺序和语言表达方式。3.不断审视整理,重申你已经写出的想法,将它改写成“金字塔结构”的模式,必要时用图表表示。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你就会了解其中的逻辑,并发现确切的表达方式了。

“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点。”通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三个关键点。

我将“三个关键点”的优势和这“三个关键点”整理如下: 

1. 将论点进行分解或者总结→逻辑推理能力。分解论点,会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论点的内涵,也就是说,通过分解论点可以解决更具体的问题。而总结论点,则可以将意见归纳到一起。在讨论问题时,最好将课题分解或归纳成三个关键点。 

2. 区分优先性→时间管理能力。解决问题时,要按轻重缓急的程度将问题排序,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最好选定三个相对重要的关键点。 

3. 加强说服力→交流能力。支撑一个观点的论据或理由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说服效果减半。一个论据太少,五个论据又太多。所以选择三个支持结论的关键点最适宜。

我们应该在平时就养成“总结三个关键点”的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交流能力。

健身确保时间:1. 固定时间 2. 身体不适时 3. 运动时不要过度 

“提前10分钟到场是基本中的基本。”“一般人认为不寻常的事,在高盛集团就很平常。”

具体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好好休息;二是划分近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工作目标。近期工作目标是指近期想在工作上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而长期工作目标指在未来3年、5年、10年内,在事业上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即自我投资。

主动地了解每个时间段工作效率的高低,合理安排时间,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明显提高。下面是我安排时间的几个要点。 1. 在清晨工作开始前一小时,不去理会其他工作,把时间用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或需要思考的问题上。 2. 查看邮件这件事不要安排在一大清早,而是要延后到外出的车上或是下午工作效率低的时间段。 3. 提前一天整理好第二天需要完成的工作清单,只需在清晨确认一下即可。

整理完这些后,他还会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第二天要做的事,这样,第二天上班后,他就能目标明确地全力以赴。安排好这些后,他才会起身回家。

每天下班回家前,我就计划好第二天的工作。这种习惯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如果前一天整理好第二天要做的工作,那么第二天从早上出门到公司这一段时间内,我就能够在头脑中再次呈现当天我该做的事情。明确一天之内该做的事情,我也开始变得从容不迫。 把早上这段头脑清醒、办事效率高的时间用来做重要的工作,而不是浪费在整理桌子上,工作效率就会迅速得到提升。

在接受新任务时,你应该当场与指示者确认需要完成的任务信息。因此,先要明确5W1H(对谁、做什么、何时、在哪儿、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怎么做),然后当场向指示者请示任务的详细信息。 假设要准备一份发言材料,那么你首先要确认好5W1H,即发言的对象是谁、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时候开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开会、发言的背景是什么、是使用投影仪还是发纸质文件等。

谨慎疏通型模式”是一种边向上司确认工作的展开方式,边与上司商量的工作模式,例如,“我认为……您觉得这样可以吗?”    在向上司汇报、联系、交谈时,如果发现上司的意见和自己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无法达成一致,你就应该通过一些假设来说服上司。例如,“我认为……因为……按这个方向展开工作可以吗?”这样也节省了上司问“为什么?”的时间。

准备资料,首先要考虑文章的整体框架。这时应该有“3W”意识,即以Who(对谁)、What(发言的内容是什么)、Why(以什么为目的)为内容进行发言。

如果在会议上不发言,那么这跟缺席一样。

总结会议要点需要具备三个技巧: 1.不要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要站在听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2.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出大家的意见。3. 抓住意见的本质,做出书面总结。

会议上的任务大致可分为三种: 1.主导讨论的任务(主导发表基础方案意见) 2.追加发言的任务(对于反论或支持基础方案的意见,或追加意见) 3.整理意见的任务(整理大家的意见,导出最终结论) 而且,发言内容也可以分为三类: A知识集约型意见(基于某个知识点的发言) B想法集约型意见(提供某种新想法的发言) C逻辑整理型意见(对逻辑进行梳理的发言) 如果将任务和发言内容进行乘法运算的话,根据发言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出对会议做贡献的模式。 例如以下的组合模式: ·以丰富的知识为根据,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导议论的人(1×A) ·在他人的意见之上追加新的想法,使内容深化的人(2×B) ·倾听大家发言的前提和因果关系,整合意见的人(3×C)

活用“What if?” 作为议论整理者(3×C),提出“What if?”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What if?”是指在议论的前提条件改变时,结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有以下几种用法。 “What would the conclusion be if A happens?” (如果A发生的话,我们的结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What would you respond to the issues if your assumption changes?” (如果你的前提条件改变了,你会怎样去处理这个课题?) “What if?”这个问法如果能有效运用的话,它将会成为催生新意见和新视角的原动力。讨论越激烈,前提条件就会越模糊,进而被与会者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沟通也会变得很困难。 而且,在将要达成结论的最终阶段,通过提问“What if?”,也可以再次确定结论的准确性。

私人笔记本。在打开笔记本写备忘录或是整理应做事项的工作表时,我会写上想象中自己将来的样子和要达成的目标。

1.多次写下相同的目标 不要将回顾笔记作为目的,而是要重视书写的过程。就算你去回顾半年前或一年前写下的目标,那些目标也不会触及你的心灵,你也不会跃跃欲试地去实现目标。这时,你应该去体会写下目标时的心情,再次制定新的目标。在书写的过程中,目标就会铭刻在你的内心,使你情绪高涨,想要“大干一番”。 2.根据情况调整细微之处 细微的部分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调整。如果半年前设定的目标进展得不太顺利,你可以因时制宜,重新调整时间表。但是,重要的是认准中长期的主要目标。 留学时,我将每天学到的东西整理到笔记本上。

工作4年来,我已经做了20多本笔记,每年几乎都会有两本。我在笔记本的封皮上记下了日期,如果我觉得已经把5年前的事忘了,就可以翻出那时的笔记看看。 在空白处写下的具有备忘录性质的信息也很有用。能够看见自己在5年前设定的目标,也是不错的回忆。 通过重新整理中期目标,我们可以管理自己每天的工作。每当一周过了一半时,我们通常会变得松懈。那时,你就可以打开笔记本看5分钟,然后再确认自己为什么要致力眼前的工作,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能否将工作成果最大化与能否控制好自身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头脑和心情混乱时,先把使你混乱的事项写在纸上,这会让你明白应该怎么做。书写格式随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BOOK008 《麦肯锡精英的48个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