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11 第七讲 教练的五件外衣
1、人们是没有问题的(是好的);People are OK.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都是类似的道理。
对他人的理解、尊重,相信一切都会变好。
2、人们拥有所需的一切资源;The person has all the resources necessary;
就如佛教所说,人一出生就有佛性,只是被尘世迷了双眼。
想起小时候,和大哥在外拜访客户,我显得很紧张,大哥劝导说,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的脑袋,都要吃饭,喝水,睡觉,没什么好怕的。
3、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意图;Every behavior has a positive intention;
即使一个人做了件坏事,他的动机也积极向上的。比如小偷行窃,无非是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欲望。
4、每个人当下做出的行为都是最优的选择;The person is making the best choice possible;
我们当下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考量,都是结合一生所积累的人生经验做的最优选择。
5、改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Change is notonly possible, but inevitable.
看过不少老人在儿女独立后,重拾起儿时的梦想,比如画画,即使年过半百,从没有专业学过,但这颗深藏在心底的梦想种子在时机到来时就会快速生根、发芽, 时间、经历,生活的现实都没有让Ta磨灭。
想想那些让孩子从小就奔波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家长,因为是自身的焦虑,怕落后,恨不得孩子能样样精通,但孩子成年后,往后更长的人生里,那些属于Ta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以上5条来自于 米尔顿·埃里克森关于人性的假设。
### 2019-07-10 第6课 做一个最好的聆听者
人都有爱表达的欲望,当在聆听时,切忌打断他人,可以重复关键的一些信息,以示自己理解了,并鼓励对方继续阐述。
有关聆听的三部分
- 情绪
- 渴望,即对方的需求
- 信念,来自过往认知
从以上三部分来了解对方的需求、感受。
沟通=7%语言+38%声音、情绪+55%肢体语言,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衡量一个人真实意图,比如一个人说:太可怕了。可是他的眼神轻松,面色淡定,身体放松,而且语调也很坚定,那么他真的很害怕吗?很大程度上,可能不是的。
轮回模式,类似于“自证预言”,当带着怀疑,不信任的心态和人相处时,他人也不会诚心相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 2019-07-08 第5课 请求让你更高效的达成目标
这节讲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请求”。
请求和需求区别:
- 需求: 说出内心的渴望,是很好的执行方案。
- 请求: 一种中立的态度,不带情绪的去表达,带情绪了就变成了命令。
表达方式可以多用“可不可以”,“能不能”,“行不行”,以征求他人的意见,以示尊重。
请求的目的要细分到可执行的方案,比如有明确的时间,或地点,说明具体的事情。
请求的反馈,需要和对方再确认,以确保对方能正确理解,以便正确的执行。
想起给下属布置的一些任务,感觉很简单,当面说了下要做什么,以为对方理解了,后面时常会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平时沟通中多注意用“请求”的方式,这是一种合作的姿态,不是命令,也是不低人一等。
### 2019-07-05 第4课 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没被满足的需求
这节讲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需求”。
国人都比较含蓄,有需求不太会去表达,记得有次晚上12点多,小区里有人在敲墙,估计有敲十多分钟,竟然没有一人出来反对,真是很敬佩大家的耐心,我甚至有些怀疑这幢楼只有我一户在住,最终我伸出窗户大喊了一声“太吵了!”结束。
表达需求是自己的权利,但能否得到响应取决于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怕自己提的需求不会被人理睬,就犹豫,不敢去提。 比如工作上和领导开会过需求,碰到一些没听懂的地方,不好意思当时提出来,怕自己的问题太低级,被人笑,导致越往后面不懂的地方越多。
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那就不会围绕着他人的情绪去找问题。
### 2019-07-04 第3课 感受是穿越心灵的最好方式
这节围绕着“感受”这个话题,记得第一次听完罗教练在群里发的音频时被问到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头脑里浮现出来的都是想法,我还尝试了在网上搜索关于感受的词,关于什么是感受,似乎很久没有认真思考过了。
“悲伤,难过,愉悦,兴奋,开心”等都是来形容感受,和别人交流,读懂他人的感受,才能做到穿越心灵,碰触到对方的内心深处达到共情。
想起上次下属向我反馈最近没办静下来工作,因为老母亲在老家因为中风刚入院,病情不见好转,医生都是年青人,怕没经验延误病情,很是担心。 我听后给他提建议是否要尝试下找家大点的专科医院去治疗,并劝他先出去散散心,打电话和家人多商量下对策,至谈话结束,他的忧虑依旧没减去。我想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没走进他的内心,触及到他的感受。
想想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多数原因是家长没有读懂他的需求,也没有采用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如没什么危害,不防就让孩子赢一次,尊重他的感受。
### 2019-07-03 第2课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为什么一听到某些人说话就不舒服,很有可能对方的讲话中带有评判、演绎的成分,这也是一种语言暴力,比如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被人抱怨成“没有一件事是让人放心的”、“你总是/老是犯错”。对于说话习惯带负能量的人,我们通常会选择去回避,尽可能不去和对方交流,这样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隔阂。
课程里罗教练放了一张一男人左手拿透明杯,杯里盛着半杯不到的红色液体,问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我看了下在潜意识就认为杯子里放着是红酒,这就带入了自己的演绎部份,而不是事实。
想起在陪孩子写作业,因为不认真惩罚她,见孩子哭了又后悔,然后和孩子解释说之所以打她是因为想让她好,这样的借口给孩子暗示着惩罚也“爱”别人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示范。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怎么说,怎么做,都是在给孩子做示范,我们可以按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爸爸看到你不刷牙,感觉到很担心,如不养成好习惯将来牙齿会长不齐,影响你的发育。 而不是情绪化表达,通过命令,喊叫的方式来沟通、教育。
通过观察,陈述事实,不评判,不演绎,在生活中常提醒自己。
2019-07-02
### 开启幸福的万能钥匙
今天是开学第一课,关于心态,这让我想起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一个人心中有佛,看别人也是佛。 在学生时代,因为发现某同学长得很像一位自己讨厌的人,就很少很他接触、交流,而我的性格特点不擅长掩饰自己的喜好,和他关系一直不好,因为这点,也常被老婆嘲笑成“钢铁直男”。
其中讲到“课题分离”,这一概念我还第一次了解到,有点像李笑来说的人生三大坑中的“操碎了别人的心肝”,就像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干涉得太多,反而影响孩子的独立判断和做事能力。
“每种情绪背后都是没被满足的需求”,为句值得细细体会,dr魏在育儿宝典里提到,他是研究脑科学的,当发现女儿闹情绪后,就会当作一次难得的实验研究机会,通过自我察觉、自我思考、自我评价来帮助孩子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
“吸引力法则”很强大,很好解释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给我感悟是在平时沟通中避免使用带负能量的词,比如小孩一直喜欢不穿鞋在家乱跑,我看到后训斥她“不要光脚”,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提醒她要穿鞋,少说“不”字,越担心的事情起容易发生,何况人天性对他人的命令有抗拒。
这两天不知不觉的在头脑里冒出要用“非暴力沟通”和孩子交流,相信每天通过这种方式提醒自己,慢慢会变成一种习惯。
2019-07-01
我为什么加入《非暴力沟通》实践训练营
从小发现自己的脾气不太好,容易冲动,尤其不能忍受他人不经思考的“愚蠢”言行。 记得刚工作时,当碰到别人半天不回自己消息时,会异常烦躁,感觉对方不尊重自己,会一遍遍的去询问,这样的情况碰到多了,也逐渐“脱敏”,想想他人也许正在忙,一时没回呢,何况自己也会有这种情况。 但在日常面对面沟通,特别是和亲人沟通时,还是时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曾经当天在日记里忏悔,以后不用再对家里的小孩子发火了,到第二天又没控制住,当时头脑里还出现一个声音让自己冷静,可是身体却不受控制。。。
非暴力沟通的内容最早在<得到>上每天听本书里听过,听完后当时想着之后找机会要好好学学,并记录到读书清单里,还下载了电子书,但至今这本书我没读几页,一个人从小养成的性格太难改变了,愿通过加入《非暴力沟通》实践训练营让自已在于人相处中能更冷静、理智。听到了什么? 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到了什么?
有次家里小孩不小心把牛奶洒在桌上,被奶奶说成是“为什么故意浪费牛奶”,小孩某天不想刷牙,被奶奶说成一星期没刷牙。
领导力与沟通力CP特训?
### 2019-07-11 第七讲 教练的五件外衣
1、人们是没有问题的(是好的);People are OK.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都是类似的道理。
对他人的理解、尊重,相信一切都会变好。
2、人们拥有所需的一切资源;The person has all the resources necessary;
就如佛教所说,人一出生就有佛性,只是被尘世迷了双眼。
想起小时候,和大哥在外拜访客户,我显得很紧张,大哥劝导说,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的脑袋,都要吃饭,喝水,睡觉,没什么好怕的。
3、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意图;Every behavior has a positive intention;
即使一个人做了件坏事,他的动机也积极向上的。比如小偷行窃,无非是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欲望。
4、每个人当下做出的行为都是最优的选择;The person is making the best choice possible;
我们当下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考量,都是结合一生所积累的人生经验做的最优选择。
5、改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Change is notonly possible, but inevitable.
看过不少老人在儿女独立后,重拾起儿时的梦想,比如画画,即使年过半百,从没有专业学过,但这颗深藏在心底的梦想种子在时机到来时就会快速生根、发芽, 时间、经历,生活的现实都没有让Ta磨灭。
想想那些让孩子从小就奔波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家长,因为是自身的焦虑,怕落后,恨不得孩子能样样精通,但孩子成年后,往后更长的人生里,那些属于Ta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以上5条来自于 米尔顿·埃里克森关于人性的假设。
### 2019-07-10 第6课 做一个最好的聆听者
人都有爱表达的欲望,当在聆听时,切忌打断他人,可以重复关键的一些信息,以示自己理解了,并鼓励对方继续阐述。
有关聆听的三部分
- 情绪
- 渴望,即对方的需求
- 信念,来自过往认知
从以上三部分来了解对方的需求、感受。
沟通=7%语言+38%声音、情绪+55%肢体语言,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衡量一个人真实意图,比如一个人说:太可怕了。可是他的眼神轻松,面色淡定,身体放松,而且语调也很坚定,那么他真的很害怕吗?很大程度上,可能不是的。
轮回模式,类似于“自证预言”,当带着怀疑,不信任的心态和人相处时,他人也不会诚心相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 2019-07-08 第5课 请求让你更高效的达成目标
这节讲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请求”。
请求和需求区别:
- 需求: 说出内心的渴望,是很好的执行方案。
- 请求: 一种中立的态度,不带情绪的去表达,带情绪了就变成了命令。
表达方式可以多用“可不可以”,“能不能”,“行不行”,以征求他人的意见,以示尊重。
请求的目的要细分到可执行的方案,比如有明确的时间,或地点,说明具体的事情。
请求的反馈,需要和对方再确认,以确保对方能正确理解,以便正确的执行。
想起给下属布置的一些任务,感觉很简单,当面说了下要做什么,以为对方理解了,后面时常会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平时沟通中多注意用“请求”的方式,这是一种合作的姿态,不是命令,也是不低人一等。
### 2019-07-05 第4课 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没被满足的需求
这节讲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需求”。
国人都比较含蓄,有需求不太会去表达,记得有次晚上12点多,小区里有人在敲墙,估计有敲十多分钟,竟然没有一人出来反对,真是很敬佩大家的耐心,我甚至有些怀疑这幢楼只有我一户在住,最终我伸出窗户大喊了一声“太吵了!”结束。
表达需求是自己的权利,但能否得到响应取决于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怕自己提的需求不会被人理睬,就犹豫,不敢去提。 比如工作上和领导开会过需求,碰到一些没听懂的地方,不好意思当时提出来,怕自己的问题太低级,被人笑,导致越往后面不懂的地方越多。
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那就不会围绕着他人的情绪去找问题。
### 2019-07-04 第3课 感受是穿越心灵的最好方式
这节围绕着“感受”这个话题,记得第一次听完罗教练在群里发的音频时被问到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头脑里浮现出来的都是想法,我还尝试了在网上搜索关于感受的词,关于什么是感受,似乎很久没有认真思考过了。
“悲伤,难过,愉悦,兴奋,开心”等都是来形容感受,和别人交流,读懂他人的感受,才能做到穿越心灵,碰触到对方的内心深处达到共情。
想起上次下属向我反馈最近没办静下来工作,因为老母亲在老家因为中风刚入院,病情不见好转,医生都是年青人,怕没经验延误病情,很是担心。 我听后给他提建议是否要尝试下找家大点的专科医院去治疗,并劝他先出去散散心,打电话和家人多商量下对策,至谈话结束,他的忧虑依旧没减去。我想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没走进他的内心,触及到他的感受。
想想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多数原因是家长没有读懂他的需求,也没有采用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如没什么危害,不防就让孩子赢一次,尊重他的感受。
### 2019-07-03 第2课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为什么一听到某些人说话就不舒服,很有可能对方的讲话中带有评判、演绎的成分,这也是一种语言暴力,比如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被人抱怨成“没有一件事是让人放心的”、“你总是/老是犯错”。对于说话习惯带负能量的人,我们通常会选择去回避,尽可能不去和对方交流,这样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隔阂。
课程里罗教练放了一张一男人左手拿透明杯,杯里盛着半杯不到的红色液体,问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我看了下在潜意识就认为杯子里放着是红酒,这就带入了自己的演绎部份,而不是事实。
想起在陪孩子写作业,因为不认真惩罚她,见孩子哭了又后悔,然后和孩子解释说之所以打她是因为想让她好,这样的借口给孩子暗示着惩罚也“爱”别人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示范。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怎么说,怎么做,都是在给孩子做示范,我们可以按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爸爸看到你不刷牙,感觉到很担心,如不养成好习惯将来牙齿会长不齐,影响你的发育。 而不是情绪化表达,通过命令,喊叫的方式来沟通、教育。
通过观察,陈述事实,不评判,不演绎,在生活中常提醒自己。
2019-07-02
### 开启幸福的万能钥匙
今天是开学第一课,关于心态,这让我想起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一个人心中有佛,看别人也是佛。 在学生时代,因为发现某同学长得很像一位自己讨厌的人,就很少很他接触、交流,而我的性格特点不擅长掩饰自己的喜好,和他关系一直不好,因为这点,也常被老婆嘲笑成“钢铁直男”。
其中讲到“课题分离”,这一概念我还第一次了解到,有点像李笑来说的人生三大坑中的“操碎了别人的心肝”,就像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干涉得太多,反而影响孩子的独立判断和做事能力。
“每种情绪背后都是没被满足的需求”,为句值得细细体会,dr魏在育儿宝典里提到,他是研究脑科学的,当发现女儿闹情绪后,就会当作一次难得的实验研究机会,通过自我察觉、自我思考、自我评价来帮助孩子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
“吸引力法则”很强大,很好解释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给我感悟是在平时沟通中避免使用带负能量的词,比如小孩一直喜欢不穿鞋在家乱跑,我看到后训斥她“不要光脚”,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提醒她要穿鞋,少说“不”字,越担心的事情起容易发生,何况人天性对他人的命令有抗拒。
这两天不知不觉的在头脑里冒出要用“非暴力沟通”和孩子交流,相信每天通过这种方式提醒自己,慢慢会变成一种习惯。
2019-07-01
我为什么加入《非暴力沟通》实践训练营
从小发现自己的脾气不太好,容易冲动,尤其不能忍受他人不经思考的“愚蠢”言行。 记得刚工作时,当碰到别人半天不回自己消息时,会异常烦躁,感觉对方不尊重自己,会一遍遍的去询问,这样的情况碰到多了,也逐渐“脱敏”,想想他人也许正在忙,一时没回呢,何况自己也会有这种情况。 但在日常面对面沟通,特别是和亲人沟通时,还是时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曾经当天在日记里忏悔,以后不用再对家里的小孩子发火了,到第二天又没控制住,当时头脑里还出现一个声音让自己冷静,可是身体却不受控制。。。
非暴力沟通的内容最早在<得到>上每天听本书里听过,听完后当时想着之后找机会要好好学学,并记录到读书清单里,还下载了电子书,但至今这本书我没读几页,一个人从小养成的性格太难改变了,愿通过加入《非暴力沟通》实践训练营让自已在于人相处中能更冷静、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