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农村娃们的性启蒙警示录之“结婚”

   八十年代的华北平原有“见小面”的说法。其实就是现在的“定亲”。多发生在孩子们八、九岁,或是十来岁的光景。

    钱也花啦;礼也送啦;谢媒人的红包也早早就封过啦,下一步,当然就是结婚啦!

    十四、五岁的姑娘,十五、六岁的小伙,被爹娘们赶着、催着,坐上了早上八点开往县城的客车。车咣当到县城九点多些,那些有头有脸的店铺恰好开张。

     话说,这其实算是姑娘、小伙的第一次约会,也将是婚前的最后一次约会。至于约会的内容唉...,早恋的那点事嘛,那些不喑世事的娇羞和殷勤,对对方全无认知的观察和猜测。

     来前爹娘是不会嘱咐该如何谈恋爱的。因为男娃儿、女娃儿都有任务在身。他们主要是来为女娃儿选上几身,结婚当天,要被裹进嫁妆包的新衣和三金。三金哪,当然是要由黄金打造而成的耳环、项链、戒指啊!

    男孩儿家多半是嘱咐,钱省着点花,别跟没见过媳妇儿似的,啥贵买啥!女孩儿家也嘱咐了,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稀罕啥买啥,啥贵、啥好就买啥!

    买了新衣;订了日子;付了六、七万的彩礼,就等着迎娶新娘子过门喽!

    结婚和添丁是一样的排场。不仅院落和房间,门前、屋后也得一并张灯结彩。房顶上的大喇叭,一定要放够三天的流行歌曲,万万不可放一点点与戏曲儿有关的声音,谁家里死了人、办白事儿才放那种音乐呢,不吉利!声音要大,三村五屯儿的人都知道了这桩喜事儿才能作罢!

     婚礼两年后的秋天,我随母亲去看望他们家新出生不久的小娃娃。踏过破败的门槛,没有产妇,也没有见到孩儿他爸。只有四十出头的奶奶,摇着营养不良的小孙女儿,问母亲能借点钱吗?

    操办婚事,欠了一屁股的饥荒,现在奶粉钱都是问题了。

    孩子他妈跟人跑了,据说是网上认识的。孩子爸爸一气之下,离开了家。只是苦了孙女儿。我傻不拉几的问:“这算违法,咱们不讨个说法?”

    年轻的奶奶苦笑:“结婚时,他俩太小,没有扯结婚证,谁也不犯法。”

     “人家给咱生了一个丫头,也不用退咱们钱啊、物啊,啥的。”

     “就是这么些钱,买了一个丫头片子,要是孙子...哎!”

     “咱们村儿里结婚,都跟过家家似的。喜欢了,俩人就多在一块儿玩两天。不高兴了,说走这人就走了。邻村的丫头、小伙儿,都跑了好几个啦!咱家明磊(她的儿子,女娃娃的父亲。)懂事,没走,倒叫那闺女先跑了!”

    我问:“明磊还没联系上呢?”

     “联系上了,说是不想回家,嫌丢人!孩子啥时候受过这么大的委屈,他想在外面待着,就再待几天吧!”

     “我琢磨着,等过了年,我再给他定一个。”

     “再等个三、五年,他也不大呢,到时候看看他愿意自己谈,还是咱给他介绍,年纪合适了,直接领证,不好?”我忍不住建议。

     “不能,明磊结婚都算晚的啦!跟他一般大的,都是两三个孩子的爹了!”

     “你叔(明磊父亲),前两天,手指被机器割掉了三个,人家厂子不用他了。他打电话说现在跟你在一个地儿呢,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打杂。”

     “我回去了去看他。”

     “我这就是一辈子的劳碌命啊!这两年,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呢!你说是不是,大婶子?”话题又重新找回了母亲。

     “等小妮儿过了满月,我得再找大仙看看去,花多少钱,我也得把这灾给它破了!”

    ......不知天晚,话题持续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十年代农村娃们的性启蒙警示录之“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