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源于用心看见

唯有看见,才有发现,爱源于用心看见。


爱,源于用心看见_第1张图片
                                       

中秋节,带着二个孩子到父母家过节。大人们都在厨房里洗田螺,切菜,煲汤,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

在客厅的四个孩子,我二个,我弟二个,全是男孩子,13岁,6岁(我的二孩子)9岁,3岁(弟弟的二孩子)。


爱,源于用心看见_第2张图片
                                       

场景一:3岁和6岁的在看一部美剧。6岁的孩子拿着遥控器,不停的在快进,选自己喜欢的情节看。6岁孩子,突然提出,要拿外公的IPAD看动画片。3岁的孩子立马去跟贴,弟媳立马跑出厨房喝止:“我们家的人不准玩手机,不能玩IPAD”。二孩子被吓到。走进外公卧室的小小的身体退回客厅。

场景二:13岁的孩子在挠3岁小孩的痒痒,3岁孩子一开始笑的很开心,13岁的孩子越挠越欢,3岁孩子后来哭了,弟媳怒气冲冲的冲出来指责13岁的孩子:“你不要弄他,你为什么老是弄他哭呢?你都这么大了,还跟个小孩玩”。一帮大人见3岁娃娃哭了,各自用不同语言开始攻击13岁孩子。看着一堆人在说自家的孩子,我的愤怒也立马被点燃,对孩子说:“孩子,每个人做事都要有底限。”13岁的孩子立马接过我的话:“对啊,我就是没有底限,我要底限干什么,底限又不值钱。你别想用心理学那套来整我,它对我没用”。听完他的话,感受他的愤怒,我坐在沙发上不语了,开始自我觉察。

场景三:13岁的孩子,在客厅里跟9岁的孩子争辨一个话题,声音有点大,弟媳在厨房大声叫:“你们不要这么大声,吵死了”。妈妈见弟媳生气,就立马到客厅指责13岁的孩子“你说话小声点。”弟媳再发话:“你这么能说,用在考试上就是王道了。”13岁孩子低下头。我在沙发上实在忍不住了,对妈说:“妈,孩子说话,您怎么都不准呢?”妈妈见我生气了不语。那一刻,我对于弟媳和妈的行为,我有些生气。过了二分钟,13岁的孩子开始向我靠拢,问:“妈妈,你没事吧,你怎么啊?”,我不语,孩子再次看向我。过了五分钟,我平静下来,跟13岁孩子说:“你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愿不愿意说说?”。孩子不语“没感觉。”见孩子这样回答,我知道此刻孩子并不愿意说,我不再发问,尊重他。


爱,源于用心看见_第3张图片
                                       

一个下午里,孩子们提出要下去玩,弟媳以刚下雨,路面湿,被禁止;孩子提出要下去买薯条,被指责吃了会生病;孩子们提出玩一把游戏,被批评玩物丧志。

当晚,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如果我是3岁,6岁,9岁的孩子,我的各种要求,被禁止的话,我会不会高兴,我会有怎样的情绪?作为13岁的孩子,当我被那么多人指责,批评,否定的时候,我是否还有自尊,自信,还会爱自己?

爱,源自看见。仅以以下十二条,送给阅读此文的读者朋友:

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科胡特

1.看见孩子行为,不带主观思想去评判,用摄像机的方法去描述。

2.看见孩子情绪,去用同理心去感受分亨孩子的感觉,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3.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价值,去设身处地的想孩子做事的动机。

4.给予孩子规则,不是意味就不给孩子选择,规则也是需要孩子去参与拟定的,否则那只不过是做父母的标准,满足父母的价值和信念,跟孩子没有关系。

5.当众不指责孩子,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尊。

6.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想象去看孩子,我们看见的不是孩子而是标准。

7.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孩子需要归属感和爱。

8.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积极的肯定,带着欣赏的眼光,用心去看。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积极蓄水池(爱之杯)蓄满的过程。 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带着爱而非愤怒。

9.用心看,才能看到真实,欣赏和接纳。

10.身体是看得见的潜意识,互动中有7%通过语言在沟通,38%通过表情和眼神,55%通过肢体。

11.稳定坚决,温和有力。 我们不允许孩子失败,是因为不接受自己失败。 家长需要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根据孩子的生理发展规律,一起成长。

12.自问,我努力想要满足的是我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随时觉察自己。 如果我们对孩子做的只是在努力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沮丧,而后期的学习内驱力就会不足。(谁会愿意老为别人而活?)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本来面目,回归自性,发现初心。接纳自我,欣赏生命。


爱,源于用心看见_第4张图片
让心灵去旅行,成长,看见自己,看见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源于用心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