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只好借用大型实景演出“又见平遥”的名字了。
这座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境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距今已经有2800多年的历史了。这次去寻访平遥之前,我从未到过那里,历经沧桑,经过大自然风雨雷电的考验,我还能看到它完整的身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说到奇迹,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阮仪三。
阮仪三,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1956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学习,师从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
阮教授今年已经84岁高龄了,这些耀眼的头衔背后,有无数个他和他保下来的古城以及没有保下来的古城的故事。他自己说自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平遥是幸运的。80年代初,阮教授赴山西调研的时候,平遥古城拓宽西大街,已经拓到沙巷口,他急忙各方协调并介入平遥的总体规划,及时阻止了有损古城风貌的做法。他的平遥古城规划得到了当时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全力支持,并且争取到了8万元人民币的古城维修费。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意大利那布勒斯城举办大会,正式表决通过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持申报工作的是时任国家建设部副司长的王景慧。
这些描述看起来云淡风轻,也许只有阮仪三教授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古城当时的“性命攸关”。当古城被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郑孝燮先生戏称说,阮仪三“刀下留城救平遥”。
2017年,平遥古城申遗成功20周年。古城有东、西、南、北四条环路,寓意驰骋万里,汇通天下。为了感谢保护古城的“四大金刚”,平遥人把这四条环路分别更名为:阮仪三街、郑孝燮路、王景慧街、罗哲文路。
二月的平遥气温依然很低。我们出了十九街酒店,穿过马路,沿着罗哲文路来到上东门(太和门)。与高大的城墙相比,拱形的城门洞显得很矮小,城墙呈现正宗的土黄色,有的地方土质已经脱落,露出青色的砖。这些土质想必已经脱落得太久,直接把这些青砖暴露在风吹日晒中,青砖有的已经有粉化脱落的迹象,城墙上有许多小小的“斑块”。脱落土质的城墙,像一个患有白癜风的病人的脸。
身为教师,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把建筑物当成学生的作业,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发现它的瑕疵,这肯定是不恰当的。试想当初学生认真完成了这份“作业”以后,想必是干净整洁的,经过岁月这位老师的批改,就难免失掉表面的光鲜亮丽,变成今天的沧桑模样了。只要风骨还在,这就足够了。
进入太和门,这是一个小小的瓮城,和它曾经抵御外来侵犯的功能有关。瓮城内的青砖显得更加破旧,脚下的路面也凹凸不平,一种厚重的沧桑感立即包围了我们。一位古城的工作人员匆匆从我们身旁经过,用不解的眼光盯着我们,此时我们是这里最早的游人。
街道上空无一人,昨天已是立春,但依然挡不住今天的寒风阵阵。
沿着上东门街向前走,我是一个方向感极差的人,不知道此时自己是在朝着什么方向走。街道两旁的建筑都是青砖墙,有的墙上还有镂空的花墙。木门镶在老旧的门框里,已经看不出木头原来的颜色,呈现出接近黑土的颜色。这些门有的紧紧闭着,有的洞开着。墙上和房子之间有线缆穿过,或紧贴墙壁,或悬在空中,有的墙壁上同时有六七根线缆并行。从洞开的门望进去,院子中间杂乱摆放着自行车、电瓶车和一些杂物,晾衣绳上搭着床单、被罩。从窗户中探出头的铁皮烟筒冒着缕缕青烟,空气中弥漫着二氧化硫的味道。主人也许一大早出去了,家里一定还有人留守。这么冷的天气,这么凛冽的风,谁不愿意蜷在暖暖的屋子里呢?
路过一家小吃店:三圪塔碗秃。老板正在擦拭门楣,见我们给店铺拍照,并没有不悦,而是非常配合地离开了视野。小店以经营碗秃这种晋中地区的面食为主,还兼营北方地区常见的小吃。昨天入住十九街酒店的时候,我们就在他的饮食部发现了这个名为碗秃的小吃。于是借服务员来点菜的机会向她请教什么是碗秃。服务员的普通话山西味非常浓,我们听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碗秃就是碗秃则,又名碗托、灌肠,是山西的一种特产小吃,晋中市的平遥和忻州的碗秃最为人青睐。具体的做法是:把白面(或者掺一些杂面)用水调稀,倒进盘子里,放到锅里蒸熟,然后晾凉,切成条状。冬季配合土豆丝、韭菜热炒,其它季节浇上蒜醋调味冷食,很受当地人喜爱,有点儿像我们常吃的凉粉。
服务员建议我们要一份热炒的碗秃,冬天大家都这么吃。说实话,还真没听说过名字这么难听的美食。
碗秃上桌了,一条条凉粉状的碗秃和翠绿的韭菜搭配,勾起了饥肠辘辘的我们的食欲,可惜口味太重了一些。后来才知道,平遥人在调面糊蒸碗秃的时候,也会按比例加上盐水一类的调味料,炒的时候再辅以醋、蒜泥、芝麻、大料水、香油、辣椒末等调料,这样口味自然就重了。
我们跟服务员建议说,这份碗秃口味太重了,能不能加点大白菜重新翻炒一下。服务员没有丝毫不悦,反倒对上菜的帅哥说:“去后厨告诉厨师,今天晚上大家都反映菜的口味很重,让他少放些盐。”然后就把我们的这份碗秃端走了。
碗秃再被端到我们面前的时候,里面夹杂着舒展开来的大白菜的叶子,味道可口多了。
经过平遥大戏堂和文庙学宫,来到城隍庙。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城隍庙的大小牌楼上,透着一种神秘的气息。古城是免费参观的,但里面的景点是需要门票才能参观的。我们购买了景点联票,看着联票上密密麻麻的景点,一时不知该从哪里看起,平遥古城太大了,联票两天有效。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三年),因为皇帝西巡路经平遥,筑了四面大城楼。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分隔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游人稀少的冬季,这里有世外桃源的味道。
我们决定找个当地导游。一个中年男人主动上前搭讪,操着一口浓重的山西话。他说自己是平遥人,就住在古城里,可以带着我们游览那些有代表性的景点,还可以用环保车接送我们。说实话,依照我的身体条件,要完全靠步行自己游览古城肯定吃不消,况且我还想了解一下和古城有关的历史(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对曾经非常排斥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包括一些非正式的历史,由在古城居住的人做导游再合适不过了。
谈好了价格,导游开始带我们就近游览城隍庙。我看了他的名片,名字很有意思:杨师。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求学的地方和那段难忘的经历,人的记忆有时候真的是奇怪的东西,它会支配你做出非常感性的选择。我不称它为导游了,就称他为杨师吧。
杨师带领我们进入城隍庙,庙内的美女导游导引我们按他们的流程游览。其实在游览之前,我对城隍庙知之甚少。城隍庙到底为什么会存在呢?城隍爷又是什么神呢?古代传说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是神鬼世界的一城之主,能“剪恶除凶,护国保邦”。
平遥古城的城隍庙很特别,它是一座以城隍庙为主体的三庙合一的道教神庙。三庙分别指城隍庙、财神庙和灶君庙。美女导游口若悬河,带着我们沿流程路线行走,在院中的一个大缸前面停下来,缸的正中央有一个台子,台子上摆放着两个圆形铜制的器具,一个代表平安,一个寓意财运。旁边售卖钱币,五元十个,可以向这两个器具中投币祈求平安和财运。以前我对这些像游戏一样的节目从不“感冒”,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倒觉得这些节目有趣起来。兑换了十个钱币,我和夫君每人五个。室外温度很低,我的两只手已经有些僵硬。我用力搓着自己的双手,还不断地用嘴呵出热气助力,双手终于抓握自如。要想投币,必须把身子伏在缸沿儿上,向前伸长胳膊。我选择了一个最近的距离,向财运投币,第一个没中,定定神,找到合适的力度和方向,又投了一枚,中了,再投一枚,又中了。夫君已经两手空空地走过来了,他投中了两枚平安,我手里还有两枚硬币,该投给平安了。平安的口径明显比财运小,第一枚没中,第二没中了。我的命中率是60%,夫君的命中率是40%,我俩总的命中率是50%,在这个氛围过于严肃的庙宇中,这个节目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看来在城隍爷这里要想保平安,抓财运也是要费些周折的。
在美女导游的带领下,继续向里走。过门槛时,美女叮嘱说男左女右,即男士先迈左腿,女士先迈右腿。在神像前,美女又传授我们抱拳的正确姿势:右手握住左手的大拇指,左手包裹住右手,取谐音“保佑”。
敬过诸神,工作人员熟练地帮我们把握在手中的彩色福纸(我不知道该叫什么,就称福纸了)折成三角形,然后放进一个指定的香炉里烧掉,寓意带走晦气,带来好运。
这一切流程都结束的时候,我才定下神来观察眼前的城隍庙,刚才简直就成了被人牵着线走的木偶人。我对古代建筑的了解几乎为零,临时抱佛脚才知道,城隍庙建筑群布局极其严整,汉民族古建筑中各式各样的屋顶应有尽有,每一处殿宇都堪称清式木构架屋宇的典范。我无法用专业术语描摹它的恢弘气势,只好让自己的眼睛停留在每一个能停留的地方,让这些明清智慧的结晶,接受我无声的敬意。
记得从上东门(太和门)进入古城不久,我们还见到了一座天主教堂。夫君建议我拍照,我不懂宗教,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合适,所以没有拍下来。现在身处极具汉民族色彩的城隍庙中,我想平遥人一定是善待外来宗教的,要不在距离儒释道相互融合的城隍庙这么近的地方,怎么会有天主教堂?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座欧式的天主教堂出现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
杨师在离入口不远的地方等候我们,我把存在心中的一个疑问抛给他:“城隍庙的‘隍’代表什么?”他操着平遥话慢悠悠地说:“指护城河。”我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从来没有听说过护城河被叫做“隍”。他又说:“说是护城河,其实就是在城外挖的壕沟,里面并没有水,是用来保护城池的一道屏障。”我点点头表示能接受这种解释。“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的时候,封城隍为显佑伯。新官上任,都要先在庙里留宿,与神相誓,祈求城隍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生活富足。”他一边转动手中的文玩核桃,一边又补充道。
出了城隍庙,杨师带着我们去往南大门。“为什么不去看看别的城门呢?”“南大门是古城的正门,从风水学的角度讲,进城都要从南大门先进来。”
远远望见南大门的城楼,要下到城门洞中,还要走一小段下坡路,也就是说南大门比城内的地势要低些。
南大门也是一个瓮城。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形状或圆或方,高厚与大城相同,圆的似瓮,故称之为瓮城,若敌军进攻瓮城,也因为城内地方狭小而不易于成规模进攻,不仅延缓了敌军的进军速度,而且还会遭受守军居高临下的还击,也就是所谓的“瓮中之鳖”(平遥古城瓮城介绍词)。
瓮城的一侧陈列着战车兵器,另一侧好像供奉着什么神,可惜我没有记住。城中心有一小块狭小的、用铁栏杆围起来的石头路,路面凹凸不平,但石头极其光滑,中间夹杂着深深的轮廓清晰的车辙印。不知道石板路上的石板厚度有多少,经过无数次的碾轧,有的看起来应该已经被车辙硬生生分成了两半。这让我想起了京西古道上的蹄窝,那些蹄窝,就是为都城运送物资银两留下的,会不会也有从平遥古城出发的车辆,在京西古道留下了深深的蹄窝?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出了南门的瓮城,走到不远处,回望南大门,可以见到城门上的“迎薰“二字,城门洞也和太和门(上东门)一样显得极小。杨师指着城门两侧各一的黑色大理石碑说:“猜猜这两块碑的位置原来是什么?”这个问题难度可大了,猜不出来。我倒是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指着南大门的城墙说:“这面城墙怎么是圆弧形的?古代的城池不都是方方正正的么?”杨师笑笑说:“我正要说这个呢。”原来当年刘伯温在设计这座城池的时候,把风水学的理论很好地应用在了里面,平遥古城被设计成了众多古城都采用的龟形,南大门是龟的头部,东西各有两座大门:上东门、下东门,上西门、下西门,相当于龟的四条腿,北大门相当于龟的尾巴。南大门的城墙为什么设计成弧形呢?从风水学的角度讲,这样可以聚集更多的财富,正好和平遥古城的社会功能相吻合。龟很长寿,设计成龟形的古城,寓意着吉祥,平安,富贵。说完这些的时候,他说:“这下二位该能猜到两块石碑下面是什么了吧?”我们还是一头雾水。“是两口井。”见我们迷茫的样子,他自己揭开了谜底。“那为什么要在井上覆盖石碑呢?”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井里的水原来是可以饮用的,日本人入侵中国,打进平遥城的时候,杀死了很多老百姓,把尸体都扔到井里了。”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说:“后来这两口井就一直闲置着,再后来平遥申请世界遗产成功,这两口闲置的井就被填上,在上面立了这两块碑。”我走到这两块碑前,想找到关于那两口井的描述,但没有任何收获,也许平遥人不想再看到或回忆起那令人触目惊心的噩梦,才把这两口井掩藏起来了吧。但愿这样的噩梦永远不要再重演。
回到南大门,爬上城墙。城墙非常开阔,视野也非常开阔,这要得益于它12米左右的高度。外墙有密集的垛口,垛口有十块城砖高,最上面的三块砖的部分是三个大的平面,从上到下平面的大小依次递减成方塔状。与垛口在同一平面的位置还有三块城砖高的细长孔洞,位于垛口的正中央,我猜想这是用来观察敌情的。内墙很矮,分两部分,下面是五块正常砌成的城砖,上面是横着排列的城砖。从内墙往下看,可以看到城墙的真容:内墙下面的城墙都是土质的。
杨师指着在密密麻麻的民居中探出头来的一座尖顶牌楼,告诉我们,那就是平遥古城的市楼,下面的街道是昔日繁华的明清一条街。市楼的高度是18.5米,从风水学的角度讲,周围后来再建房子高度都不能超过它。
我停下来眺望古城,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平遥古城也属北方,虽然多数院落布局很像北京的四合院,但是房子和北京、河北一带的房子很不一样,都是单坡顶,而且坡的方向都是朝向院中,平遥的房子为什么盖成这个样子呢?见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杨师笑了:“你想啊,这里明清时金融业特别发达,光票号就有17家,还有众多的镖局,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房子都盖成了单坡顶,这样可以防盗。再有,北方雨水少,我们把水看作财,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建起来的房子下雨时雨水都会流到院子中,可以聚财。”提到聚财,夫君和杨师继续探讨起来,我则通过垛口瞥见了护城河,护城河此时还未开化,像一条白色的闪闪发亮的带子,飘在城外。护城河外的那条环城路,应该就是阮仪三街了吧?如果没有这位阮老先生,平遥古城说不定也早已经被整成“千城一面”的模样了,那些会说话的活样本,也就只有在老照片上保持沉默的份儿了。周庄、甪直、乌镇、同里、西塘、南浔,那些极具江南特色的古镇,也幸运地遇到了贵人,才得以重新焕发了青春。阮先生说:中国天南海北的城市各具特色,这么漂亮的城市和山河,应该将它们完整保留下来。请原谅我在这里有些跑题,平遥古城是“国保”,而阮老先生则是“国宝”,我祝愿阮老先生在有生之年能够让更多的古建筑成为“国保”,把真的东西留在当代,留给后世子孙。
在城墙上走了一段路程,左侧出现了通往城内的通道:云路老街。名为老街,其实是后来新建的,两旁的门店店门紧闭,大锁把关。旅游淡季的老街空无一人,来接我们的观光车司机等候在街的尽头,我们乘上电瓶车去下一站:平遥县署(平遥县衙)。
平生第一次到在影视剧作品中才见到的古代办公机构来参观。根据我有限的知识推测,绝大多数影视剧作品中的古代办公机构,应该都是赝品,它们都是各种影视基地中的道具。
平遥县衙的大门很气派,在碧空下,“平遥县署”四个大字被全黑的底色映衬着,显得庄严肃穆。当初这里还是县衙的时候,想必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敲门口的那面鼓,走投无路的人才不得已到这里来吧?
杨师说,别小看了平遥的县令,他们可是六品,不是“七品芝麻官”。由于平遥金融业发达,经济发达,有些票号还在外省开了分号,所以平遥的县令自然财大气粗。80年代初期,平遥的政府机关还在县衙里办公,出于保护古城原貌的需要,这些机关单位后来才陆续迁往新城。
穿过仪门,左转来到关押犯人的牢狱,空间立刻显得逼仄起来,迎面一个大大的繁体字“狱”被包围在黑框白底中,显得格外醒目。这处牢狱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清代监狱,一直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那些黑洞洞的牢房,只有两扇窄窄的木门与外界相通,当两扇木门关闭后,里面将是无尽的黑暗。也许只有在无尽的黑暗中,才能让那些犯罪的人从内心生出悔意,再或者是万念俱灰。
展示押解刑具的厅堂前,有一副对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上联是:只愿厅中差事少,下联是:但求世上好人多。这应该是所有办案人员的共同心声吧。县令大人和捕快衙役每天清闲自在,那该是世间无纷争的兆头啊。可惜只要有利益和贪欲存在,这就是一种虚无的理想主义而已。
刑具的展示还是令人触目惊心,可见当时对于罪犯的惩罚是极其严厉的,这些形态各异的刑具警醒人们,不要逾越法律的界限,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但却依然阻挡不了那些铤而走险的人。
二堂是明代建筑,是县令日常办公及调解民事纠纷的场所,穿过二堂就来到县令的生活区。这是一座相对简陋的房子,书有“勤慎堂”三个隶书大字的牌匾挂在正中的房门上面。杨师称这座房子的布局为三室两厅,县令食宿都在这里了。“家属住在哪里呢?”我问。“县令上任是不允许携带家眷的。”杨师露出严肃的表情,“他们只能留在原籍。本地的人也不能在本地任县令,只能到异地去。”杨师又补充说。“那县令大人岂不是很孤单啊?””这是为官一方必须遵守的规则。”杨师停止了对手中文玩核桃的把玩,很正式地说。
后花园有一株古槐,虬枝伸展向着蓝得几乎透明的天空。后人这样描述:两汉姊妹古槐,两千余年来,历经更生,现存第五代汉槐,萌于元初,至今六百余年(标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这让我想起一进平遥县衙大门时那株古槐,原来和眼前的古槐是姐妹。
快到县衙出口的时候,一座阁楼横亘眼前,这是观风楼的侧面,有迂回的楼梯通往楼顶。为了节省体力,我们放弃了对观风楼的攀登。它距离县衙正门很近,出正门左转,走上很短的路,就能到达观风楼的正脸前。
这次观光车没有来接我们,杨师带着我们穿过空荡荡的街头,钻进一条窄窄的小巷。我数了数地面的城砖,横向共八块,我不知道每块砖的宽度,根据经验目测了一下,小巷的宽度在一米左右。杨师边走边说:“我们现在经过的这条巷子,是平遥古城最窄的巷子,叫闫家巷。”没走出多远,巷子就豁然开朗了,来到一处凹凸不平的墙下,杨师用手指着这面墙说:“二位仔细看看,墙内有什么?”墙内还能有什么?我疑惑了。杨师指着砖缝中的一个薄片状的东西说:“砖缝中有铁片。这样的铁片在其它的砖缝中还有,这是家境殷实的人家。家境再好一些的人家,会在砖缝中砌入铜片,就是所谓的铜墙铁壁。普通人家的砖缝中是没有铜片或者铁片的。”
拐过闫家巷,来到明清一条街,进城时在城楼上远眺的市楼近在眼前。不过我们的目的地并不是市楼,而是附近的中国镖局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迎面有一座屏风一样的牌坊,红底黄心,所谓的黄心就是一个大大的圆,圆中是黑色的“镖”字,牌坊前面的兵器架上插着各种兵器,颇有威风凛凛的味道。
镖局起源于明代的打行。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神拳张黑五在北京前门外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镖局——兴隆镖局,开中国镖局之先河。
镖局其实相当于我国现代保安公司的前身,主管异地贷款运押、看店护院业务,又兼管异地银两汇兑、收寄信件等业务。平遥古城清代出现众多的镖局,和古城众多的票号以及发达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心在镖局中停留,原路返回明清一条街。再走一小段路,站到市楼的下面,就是站在平遥古城的中心了。
站在市楼下,闭上眼,想象着如果能站在市楼的顶端,就可以看到平遥古城四面八方的建筑。那些建筑就如同这座龟城背上的纹路。平遥古城的南门和北门并不对称,取神龟摇头摆尾之意,寓意神龟生命力旺盛,古城繁荣昌盛。
平遥古城共有17家票号,杨师要带我们去看规模最大的协同庆,我想先去看看最早的票号日昇昌。
从市楼的这条街左转又走了几步路,就是日昇昌了。日昇昌规模不大,只有三进院子,但功能齐全。首任大掌柜是雷履泰。日昇昌成立于道光四年(1824年),“首创中国票号一业”。由于经营有方,日昇昌广设分号,全面带动了票号业的兴起。从日昇昌的侧门出去,就到了另一家票号,规模远不如日昇昌这个当初名噪一时的著名票号,为什么要和旁边的这家票号相通?为什么在日昇昌的原址没有金库,银子存放在哪里?当我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杨师也愣住了,他也无法回答我的问题,愣了一会儿,他说:“我带你去参观协同庆吧!那里的地下金库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又回到明清一条街,杨师指着路边的一家邮政储蓄说:“这里曾经是平遥最早的邮局。”然后就带领我们来到协同庆。
协同庆共有七进院子,我已经被转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杨师说马上要去看地下金库了。“地下金库有多大?”“地上的院子有多大,地下金库就有多大。”我一下子更晕了,但又觉得不去实在遗憾,就硬着头皮跟着杨师走进了一条幽暗的巷道,杨师指着巷道一侧灯光照耀下的泛着金光的墙壁说:“你看,砖缝中有银币,这代表着金库主人的经济实力。”
前方拐角处出现了金库的“定海神针”,这是一根极粗大的柱子,上面雕有祥云和缠绕的龙。据说用左手顺时针摸着龙身,就可财运亨通。我从来不信这些,在杨师和夫君的怂恿下,我摸着龙身转了几圈,杨师帮我拍照,直到手再也摸不到龙身了,杨师才说:“可以了。”
旁边的一位女游客也如法炮制。当她的手不能继续摸到龙身时,想要踩踏定海神针下面的石栏继续向上摸,一位身材高大、须发花白、操着山西口音的老人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说:“姑娘,姑娘,财不过头啊。”听了这话,那位女游客赶紧缩回了脚。
地下金库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看鸟瞰图才知道并不像杨诗描述的“地上有多大,地下金库就有多大”,金库只占地面建筑面积的一部分,里面陈列着和票号相关的文物,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和票号有关的历史,我无法一一赘述。这一段一段的历史串起来,就是协同庆的历史。
协同庆后来发展得非常好,很多人把这归功于那枚“定海神针”,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它成功的原因是“定海神针”后面两扇门上的四个字:同心、协力。
从地下金库原路返回,再次踏到地面,阳光极其灿烂,就像平遥古城的历史。
2018年2月10日至2018年2月12日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