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滑板鞋:审丑与审美

其实已经有一阵子没有听这首歌了,但最近关于庞麦郎的讨论甚嚣尘上,于是一边看着人们议论,一边又把这首歌翻出来复习。毫无疑问,我对这首歌绝对是喜爱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富有争议的歌,我还得证明我是真的对它喜爱。

朴素的滑板鞋

为什么需要证明?一首歌有人喜欢,有人嗤之以鼻都很正常,但让我不爽的是,很多人声称喜欢这首歌是抱有一种审丑和戏谑的态度,还要肆无忌惮多表现出来。看着这些人摩擦着地板口中叨叨的念出歌词,不慎欢快,可是假如你这时真诚的告诉他我觉得你真像庞麦郎,他保准会不高兴。于是默默的叹口气,心想这些人还真的不如庞麦郎,他们连最起码的真诚都没有。

真诚,这就是听滑板鞋的第一感受。我感觉我已经太久没特么听过什么真实的东西了。各种矫揉造作,各种词不达意,各种缺乏灵感,好像除了飚高音炫技法就没了别的表达方式,除了情情爱爱读懂人生就没有别的情绪连接。创作本身成为了创作的目的,演唱技巧成了歌手的重要标准,许多所谓真人秀,连观众都特么是假的。

相比那些假模假式,滑板鞋的创作显得很单纯,就是表达情绪,传递感受。仅此而已。很多人把这歌归类为洗脑神曲,我不觉得。神曲诸如小苹果、民族风、江南style大都是节奏简单朗朗上口无限重复的特点,创作目的单纯为病毒式洗脑和流行,甚至不如为创作而创作。所以别跟滑板鞋比,差了两层境界。

滑板鞋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这首歌从头到脚的和谐。编曲,伴奏,歌词,歌手无一不是恰到好处的,这些元素随便换一个都不再是滑板鞋。

当按下播放键,在清新干净的伴奏中,当第一句歌词震颤耳膜,歌手的形象瞬间展露无遗,他的品位、生活、社会地位瞬间出现在我们脑中,根本不需要那张红底的照片。唱歌没有任何技法和音准可言,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甚至找不准伴奏的节拍,这难道不是正好契合了诠释这首歌的需要吗?

叙事与感情表达难得成了一首歌的主角,整体上编曲也是伴着叙事随性而来,在前半部分的铺垫上,歌手努力想唱好,却因为难以把控气息而表现出用力过猛的样子,随着叙事推进高潮,整首歌也来到了高潮部分,此时歌手已经完全放开状态,不再拘泥于想发准每一个音的徒然尝试,专注的表达情感,而情感的传递又如此直接纯粹。

此处有些蹊跷是:歌手自以为唱的不错,实际上却是相反的效果,而这种误打误撞的效果实际却比他想象的还要好。平实的歌词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诠释,作为一首用耳去听的歌,它给人的画面感却如此强烈,并且毫不修饰做作,不带一丝多余的情感。整体听起来竟生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想起了《问刘十九》的经典评价: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

说了半天,那他到底表达了个啥情感?没别的,依旧是朴素的幸福。我敢说一般人去ktv决然唱不出这首歌的感觉,他们节奏跟的太准,唱歌太难跑调,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心太大,不会因为小小愿望得到满足而幸福,那种从腰间,从肾里传递上脑的幸福。

这里边没教你怎么做人,没什么你死我活的情情爱爱,就是那么简单的追求幸福。你们追求逼格,追求高大上,要房子要车子,你们每个人的梦想都很远大,幸福感却如此匮乏。庞麦郎要的很简单,一双滑板鞋,在月光下完成他最喜欢的舞蹈,然后他获得了幸福。啧啧,多少人从歌里听出了童年的自己,然后哭着跑去豆瓣点上五颗星。

总体来看,整首歌透着真诚不装逼的气质,无视你的逼格,而且我想,谈逼格只不过是审美的一个比较低的境界。所谓逼格越高的人越是挑剔,深入到某一个小众标准无法自拔。而我始终相信,审美的境界越高,可以欣赏的事物反而就越多。滑板鞋不是通俗审美上的好音乐,更像是藉由通俗音乐这种形式而完成表达的艺术品,这大概就是许多人觉得这首歌具有“迷之感动”的原因。我给这首歌的最终评价是朴素,这也是我对一切可以评判事物的最高评价。

可惜的是庞麦郎不是天才,他真的毫无音乐修养与天分。这首歌应是偶得,并且恰好遇到了觉得能火的推手,再加上庞麦郎的世界太脆弱,太容易坍塌,这样的歌应是绝版。好在这样的歌也不需要第二个,它的流行本身是对当今流行乐坛的巨大反讽,符号性的存在不等于流行的趋势,仅此收场。

惊惶庞麦郎

尽管人们对《惊惶庞麦郎》差评如潮,指责记者将他描绘成了一个不值得待见的青年,但我觉得这还是一篇好的报道,没有利益关系,文笔有难掩的灵动和才气。尽管记者力图使文章显得公正客观,但还是不动声色的做了带有导向性的刻画,如果庞麦郎心智健全,很容易看出这是一篇有损他形象的报道,从而坚决拒绝二次采访,虽然该记者完稿时早已决定将他做一次性消费。

我想,记者对庞麦郎还是存在关怀的,只不过这种关怀并不是用廉价的正能量把庞麦郎给暖起来。

在采访材料的处理上,这篇报道本可以将种种难堪的细节省去。人们看到的,也将是一个尽管生活环境窘困,却又不放弃梦想,凭借自己有限的能力与世界对抗的庞麦郎。这是大众喜欢看到的,但却不是真实的。于是记者将本应出现在人们心中的庞麦郎给还原了回来,这让人心底生出一丝悲凉和怜悯,而不是被莫名的感动和鼓舞。

所以,这种关怀应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甚至带着一丝对世道悲悯(特别想对女记者摆一脸我懂的表情)。当然,这种态度也造成了文章居高临下的视角,让广大玻璃心的屌丝无法忍受。看了一些针对这篇报道的新闻伦理和职业素养的讨论,不禁替这个年仅20岁的姑娘的新闻前途担忧,也许她真不适合做记者,也许更适合写小说。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滑板鞋这样跳出五行三界的作品,我们只要关心歌里的庞麦郎就够了。去八卦歌手本身,讨论他的梦想纯属多余。你听你的滑板鞋,与庞麦郎的梦想何干?就像我觉的锤子手机好看,与罗永浩的情怀有什么关系?整天谈设计调性的有几个人研究过包豪斯?去无印良品装逼的,谁知道深泽直人?把庞麦郎想象成屌丝逆袭的典范,最终只能感动自己罢了。所以,够了。

比起庞麦郎,我倒更想知道推这首歌的策划,他怎么能从成千上万的DEMO中挑中滑板鞋?还敢花上百万的资金去推。随便一个流浪歌手不比庞麦郎更有音准,更有素质?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人,他就是塞万提斯,庞麦郎不过是他笔下的堂吉诃德罢了。

就让他给自己打着节拍,一步两步,一步两步,摩擦摩擦,走自己的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滑板鞋:审丑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