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英雄叙事体下的悲剧众生

两年前我受一个问答平台邀请,去回答一些历史知识相关的网友提问。那个平台受众庞大,覆盖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种文化水平,因此问出来的问题也五花八门,经常令我哭笑不得。

比如有人关心的问题是:隆中对是不是泄露了天机,推背图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我总结这是历史玄学爱好者。有人关心的问题是:满清为什么要篡改明史,西方人为什么不承认夏朝,这大概是历史民族主义爱好者。又有人关心的问题是:秦始皇的父亲是不是吕不韦,为什么有人给纣王、隋炀帝洗白,这毫无疑问是历史八卦和正能量爱好者。还有朋友关心的问题是:刘邦刘秀刘备,究竟谁更厉害,徐晃二十回合输给颜良、又战平关羽、为什么关羽能秒杀颜良,这显然是历史演义化爱好者……

时间一长我就在想,历史从广义上来说真的是一个毫无门槛的话题,但凡读过一点点沾边的内容,都可以说自己对历史有所了解、很是爱好而不必太脸红。尽管各说各话,你又似乎不太能否认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不是历史。

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历史只有两种,一种是“发生的历史”,即真真实实在时空里曾经演绎过的人、事、文化,而另一种称作“描述的历史”,所有我们接触的、感知的、学来的、掌握的、传授的,大约都是不同描述下的前人与前事。

将近两千年前,一个读书人背负父亲的遗命,走遍秦始皇巡游的路线,遍采众多典籍和传说,开始描述他眼中、耳中和口中的历史,这个人叫做司马迁。

时隔两千年后,我在那个平台看到了不少对司马迁的批评,大约代表了一部分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他们普遍认为太史公写作《史记》的时候,故意夸张、有失偏颇、写得跟小说似的,用他们的话来讲:“根本不能称之为历史”。

他们这么说是有所谓证据的,所以振振有词:说刘邦的母亲和龙交配,这不扯淡吗?项羽垓下一战写得细节颇具,仿佛亲临现场,这不瞎编吗?陈胜说“失期当斩”,可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徭律》明明说只要罚款,这不造谣吗?

看到这些批评的时候我往往只好沉默,但又总想着写点什么跟不仅限于发泄而是真正想解惑的人聊聊,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汉朝尤其是汉初历史,不像后来的宋元明清一样,史料众多,基本上只能主要采用《史记》的说法。而司马迁本人创作《史记》这段时期的时候,又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于高祖刘邦时期功臣陆贾的《楚汉春秋》。

《楚汉春秋》不可能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因为陆贾的身份,他少不了歌功颂德、隐约其事、为尊者讳等手法,以及采用成王败寇的角度。这就造成了众多历史事件的扑朔迷离,玄之又玄,比如鸿门宴、霸上封侯、韩信拜将、吕氏之乱等等,留下了许多待解的谜题。

博采众多秦汉史大家的观点、通过诸多最新论文成果来试图拨开迷雾,尽量还原这些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我写本书的初衷之二。

市面上写汉史的书不少,我也看了不少,遗憾有两点:要么专业到枯燥、要么流于口水观点,这两个问题,都是我在本书中努力去避免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不过是在描述我所以为的历史,如果还有什么值得强调的,那就是叙事风格。中国的历史书,习惯了英雄叙事,习惯了写王侯将相的家书,而在我眼里,个人都是渺小的,帝王也好,世家也好,平民也好,在帝国的起与灭、时代的兴与衰里无一不是被驱使着前进的蝼蚁,我希望您读此书,除了了解历史之外,还能读到每个人的无奈,能读到众生的悲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序:英雄叙事体下的悲剧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