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在你身边 为你设计

最近几天看的两本书都与腾讯有关,一本是吴晓波老师的《腾讯传》,一本是腾讯设计部门CDC出的《在你身边,为你设计》。

CDC的这本书去年看过一点点,但后来因看其他书而搁置了。今天,聊一聊它。

CDC的全称是Customer Research &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中文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从部门名字也可以看出它在腾讯的主要职责就是用研和体验设计。

这本书都是CDC这个部门同事写的,虽然书的结构分为了几个部分,但整体上并无太多联系,或者准确地说不是一个有体系的作品,算是不同的人对各个主题的总结、回顾。

全书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用户研究、体验设计、设计流程和工具以及团队成长与管理6个部分。虽然上面说了这6个部分并非很系统的结构,但读完全书可以了解到整本书最核心的关键词是:用户第一、敏捷迭代、团队协作。这三个词或许也是CDC的核心工作法则吧。同样,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腾讯能做出这么多让用户喜爱的产品,以及在过去产品线如此丰富的情况下依旧能做出还不错的成绩。当然,也说明了为什么过去的腾讯能成为成功“追(chao)随(xi)者(zhe)”。

用最简洁的两个字来形容CDC的设计理念,那便是“用户”。这种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沉浸于用户的日常生活中,重视用户的反馈,关注用户的情感。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支撑下,在面对商业价值与用户价值的两难选择问题时,也就不会犹豫摇摆。因为用户价值的提升,意味着更多的用户留下来,也就意味着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所以,本质上它们并不矛盾。

有了设计理念,还得有设计方法。关于设计方法这一部分的引言里提到了一句话非常认同,大意是,忘掉创新,设身处地地研究和理解用户,然后以挑剔和挑战的态度不断迭代并尝试更好的解决方案。的确,很多公司还会成立一个专门的创新部门,专门研究创新。然而,这却是形同虚设,这些公司往往都没做到创新。CDC的创新设计工作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比如有源设计,比如不断迭代的工作流程等等。

所谓有源设计,指的是设计师在做设计时,不能够仅凭主管想象来做决策,而是应该主动探索每个可能的设计方案背后的依据,这种依据就是所谓的“源”。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第一,这是设计师深入思考和开阔思路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寻找设计的源;第二,在跟团队其他成员阐述和讨论时,也能从源头开始,便于统一出发点,最终更容易达成一致;第三,由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也很好地避免了重复修改,降低设计成本,更加高效。

好的设计,能让用户满意,也能够唤起用户共鸣。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或者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能为产品所用。后者把人最重要的需求提炼为三个:成就、权利和合群。满足了人的这些需求,他们自然会满意。比如成就,最成功的案例应该就是QQ等级了,至少我年轻的时候为了多成长几个太阳都是有事没事地挂QQ,甚至还傻不拉几地转发小马哥生日腾讯腾讯赠送太阳的谣言信息。然而,正是这种主动的行为,让用户对QQ有了更强烈的黏性。

能够唤起用户的共鸣,对产品来说,可以让用户对产品注入更多的感情。人是喜欢回忆的动物,这也是为何有那么多八零后主题的餐厅存在。QQ登录banner,不知是否也是学习了google的banner理念,QQ在一些特定的日子会专门设计这个主题相关的banner图,比如开学、教师节、圣诞节等等。主题图片中加入企鹅,又反过来强化了品牌。

最开始提到,CDC有两个最核心的职责,一是用户调研,一是体验设计。对于研究,CDC的观点是:研究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态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用户调研并非某个部门或某个岗位的工作,而是公司所有人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前面说的全民CE。

腾讯的全民CE不只是一个口号,为推行这个理念,腾讯会对这个理念进行推广,比如针对新员工开设相应的课程、定期举行CE主题的沙龙活动等等,向每一位员工传达全民CE的理念。同时,CE的方法会普遍运用在市场分析、数据挖掘、用户访谈等具体的工作中。此外,CDC还为腾讯建立了一套产品体验考核方法。

至于具体的一些用研的方法,大家还是看书吧,这里就不赘述了。

为了做出优秀的体验设计,腾讯采用了”角色、任务、场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通过访谈、问卷、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产品的用户群进行分类,建立用户画像,用户的形象更加鲜活,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用户的需求,还原真实的用户场景。

所谓场景,就是用户如何使用这个产品来到达自己目标的简明阐述。比如,我使用喜马拉雅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洗澡时以及开车、坐公交、做的士时,但做地铁这种比较平稳的交通工具,我却喜欢使用KINDLE,而不是听音频看视频。描述场景时,经常使用的句式就是:XX类型的用户,在XX场景下,为了XX目的,完成了XX任务,获得了XX反馈,给予了XX评价,决定采取XX的行动计划。在设定了目标用户后,场景分析是保证合理需求、可行设计的好方法。

而任务分析,则是提升产品可用性不可或缺的方法。任务分析是基于逻辑思维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细致有序地理解用户的操作流程。在角色和场景中都带有人或事件的情感因素,而任务是不含情感因素的,是设计中逻辑思维的一部分。最后,书中提到,任务分析的成众需要掌握合适的颗粒度,如果任务分解过细,将会产生大良的任务元素,从而导致过度耗费精力。不过至于如何掌握这个颗粒度,书里面并没阐述。

关于用户体验设计这一章节里,提到了微信的体验设计,其中一个案例就是摇一摇,另一个就是漂流瓶。虽然以前看过类似的文章描述,这里可以再根据官方版本做个总结。

微信摇一摇:

来源:摇晃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势之一,灵长类动物在把玩未知事物时,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式就是摇动这个物体。摇,是最简单但却有效地感知未知物体内在的方式。

摇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个动作被赋予了不确定感、神秘感和期待感。

视觉体验设计:针对摇一摇这个沉浸式的功能,微信第一次在界面上使用了深色的背景以突出神秘感,去除界面所有复杂的说明和筛选过滤条件,只留下一个大大的手势图标和一句话,并将操作完全简化为只有摇这一个动作。你完全抛开其他各种复杂的想法,只需要集中注意力,遵循屏幕上图标所示的方式摇动手机,并等待着印尼的摇晃而开启又闭合的屏幕里,会出来什么人,或者其他...比如,红包、音乐、电视节目。【如此极简的设计】

符号化的声音:除了视觉设计,还增加了听觉这一感官体验。

为何选择枪械上膛?男性用户的音效是从雄性动物的本能——力量和征服感出发点来设计的。原始男性在外狩猎,虽然那时候没有枪械,但这种持枪观察、发现猎物、上膛准备射击这一系列动作,勾起了男人雄性本能。

起初设计时,男性和女性使用摇一摇时的音效是不同的。女性用户的音效,最初参考中国少数民族与非洲黑人传统服饰文化中手部饰品的碰撞声。但后来发现,两种音效,无法让用户形成一对一的直接映射,比如在路上听到某个声音,就立刻辨识出某个人在摇一摇。此外还发现,很多女性对上膛声更感兴趣。最终,摇一摇的上膛声音效成为了一种符号。

微信漂流瓶:

漂流瓶的海滩,白天的时候,用户可以看到明媚的阳光和徐徐飘动的热气球。而到了晚上,月明星稀、灯塔通明。

而且漂流瓶一定需要你捞起、亲自打开才会呈现里面的内容。这会让你捞到瓶子的期待,通过这么一个点按的操作获得最大的反馈和满足。此外,并非每次捞起都是瓶子,还有可能是海星。如果没有海星,如果每次捞到一个瓶子,会让你因为在漂流瓶中由于认知或获得的压力、期待过小而兴趣索然。

此外,微信听筒模式,看似简单地利用了手机的距离感应器,实际上在体验设计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具体还是看书吧。

CDC组建于2003年,那时候应该只有唐沐(带头组建CDC,现任小米路由器事业部GM)几个人,最早叫UI设计组,后来叫设计中心,再到2016年才正式成立CDC。在2007年的时候不足20人,而写书这个时候已经是两百人了。随着团队的壮大,管理、效率肯定越来越复杂,所以会利用上一些工具、流程来增强工作效率。

比如,量化项目管理。设计项目团队经常会面对多个项目并行的情况,一方面设计时抱怨这么多个项目同时做,需求各个都紧急,加班加点累到爆;而另一方面,产品团队也抱怨设计资源奇缺,你们设计师都跑哪去了。所以,项目资源利用的透明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量化便能解决这个问题。

再比如,敏捷设计流程。假设一个项目时间紧迫,这个时候需求还未明确,这时交互设计师会和用研的同事进行调研,得出初步的结论与产品经理讨论,明确前期需求。需求明确后,交互设计师会快速出一个交互流程图,并做出主要流程的纸面原型图。纸面原型做好后,设计师主动与产品、开发等同事讨论,确定纸面原型是否OK。纸面原型确定后,不进行详细设计和审核等流程,而是直接让开发同事立即按纸面原型去搭设框架,另一面设计师再同步开始补充细节稿。

这样做不仅节省了团队时间、快速响应,而且各团队成员还能紧密沟通,设计师随时验证开发框架是否合理正确。

之所以最近读这本书是因为前阵子才了解到,原来唐沐离开后,CDC似乎没多久就重(jie)组(san)了,分拆到各个事业部。作为独立运营的CDC部门,从小到大,在腾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有足够的话语权。据说腾讯所有产品的设计都要经过CDC的审核,而且CDC有一票否决权,觉得不行,可以要求打回去重做。正是这样的制度让多数鹅厂的产品都有不错的用户体验。在最后的这一章里也提到CDC的设计方法论,其中一个是用户参与,里面这么说“请不要虚拟用户,也不要将产品需求方当用户”,要“像观察自己的BABY成长一样,观察用户的行为、发掘用户需求。”而另外一个是需求管理。腾讯也有设计变更频繁,设计稿通过率低的问题,归结原因就是需求不明确,变更很随意。所以,CDC在流程上重点强化了需求交接的规范。

或许拆散CDC会让产品开发的过程更加敏捷,也可能让设计师成长更快。同时,也有可能让本来就强势的腾讯产品经理变得更加强势,让用户体验变得形同虚设。不过,我认为后者并不会发生或者不会那么严重。因为CDC十多年对产品体验的坚持,加上腾讯”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依归“的理念,已经让整个腾讯及腾讯人身上都有了这样的基因,这个可能并不会因为一个部门的解散而不复存在,就像微信一样,独立进行,却把这个理念坚持得最为透彻。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丨在你身边 为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