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少有人走的路

【书籍】少有人走的路 

【全书框架】

1.看清自己

2.爱

3.关于情绪

4.成长认知

5.懒惰机制

【书籍信息】

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  著

译者:于海生  严冬冬  译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书中主题:书以爱为主题展开的描述,关于个人成长,亲情等,文中有大量的精神疾病的案例,看过之后会更了解书中所写内容。

【第一章节  认清自己】

【主题】认清自己

1.自律

大多数人都喜欢说自律这个词,但你真正了解自律吗?

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就是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直顺风顺水的,是由一个个的困难组成的,直面困难,你就能得到成长,逃避困难,困难还是不会解决。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人遇到困难不会退缩可以直面困难从而走向成功,而有的人可能被一次的困难压垮了,从而逃避困难,逃避社会,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所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好怕痛苦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

那么什么是自律呢?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的四个原则:1.推迟满足感  2.承担责任  3.终于事实  4.保持平衡

2.爱的重要性

一些人自律能力强,而一些人自律能力很弱,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它们背后的原动力--爱

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就被教育先做完作业在去完自己喜欢玩的东西,长期下来他们就会养成延迟满足感,这是自律中的重要一个原则。

所有延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当我们在做工作时,如果你开始先做比较轻松的事情,后面比较难得事情就会一拖再拖,正确的做法是先做难得事情,后面轻松地事情就不会这么急着去做了。

有的小孩从小句很优秀,是因为家人给与的爱与陪伴,让孩子从小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他会非常的自信的,心灵也是健康成长的,所以做起事情来自律能力很强,而从小就没有受过关爱的小孩他们心里是没有安全感的,没有得到过关爱,当有瞬间让他们高兴地事情都会及时的去做,不会想到延时满足,这种小孩从小自律能力就很差,所以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

3.承担责任

神经官能症:坚信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为自己加强责任。  人格失调症:认为问题与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不愿自己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两种人格,一种老是感觉自己所有责任都在自己,活在自责的痛苦中,一种总感觉自己没有错,逃避痛苦中。逃避问题的人往往并且更加的严重。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说过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4.忠于事实

认清自己的缺点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不认清自己,你的人生就是一个可悲的过程。比如以前点钞员也是一份不错的职业,但后来有了点钞机,点钞员不得不去另谋生路,学习新的技能,但就有一些人认为点钞机不会运用长久,就一直等,等到最后被辞掉的那一刻才幡然醒悟。这就是一个没有认清事实的后果,我们都要用于往前看,多多反思自己,看看现在的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有没有脱轨,这些都必须要认清的事实。

放弃有时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不如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总感觉自己什么都要学,什么都想学,于是买了很多课程去看,但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学会,所以说有的时候放弃不一定就是错的,少就是多,走的慢就是走的快。

【第二章节】爱

1.爱的定义

自律能够让我们 承受痛苦,并最后解决问题,是我们的心灵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而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爱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爱完全的了解,解释清楚爱是什么。真正的爱是要让对方慢慢的变得心智成熟,如果是孩子,让他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让他拥有自律的能力,所以溺爱其实不是爱,这只是在变相的伤害,如果父母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孩子打理好了,为了他们的安全,不让他们过多的在外面停留,这就是设限了他们结交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可能社交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溺爱,以安全为借口让孩子在以后面向社会时吃更多的苦。可怕就可怕在大多数溺爱孩子的家长认为他们的这种行为不是伤害,就是对孩子的关爱,他们会认为只不过是关心过了头而已,只看眼前,不看未来的走向。

所以,爱是一个慢慢让对方身心都不断成长,心灵不断成熟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爱还是在他人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要成长,即爱自己,也爱他人。但是爱要付出行动,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面,而是要真正的实践。

2.自我界限

都知道三岁左右的小孩非常的顽皮,动不动就哭就闹,很是烦人,但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7个月前的小婴儿,他们会认为什么都是在以他为中心的,他饿了,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一样,看到妈妈的胳膊在动,以为他的小胳膊也在动,渐渐的再大一点的时候,就会认为原来他饿了的时候,妈妈可能不会过来喂他,他想要人陪他玩的时候,可能没人会陪他玩,随着认知的不断增加,他会认为原来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慢慢的,一年左右的时候,知道了哪里是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哪里会疼也会有感觉了。再到两三岁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但还是会与父母的能力混为一谈,所以各种捣乱,成为家里的小霸王。三岁以后对自己的能力知道的更清楚了,但还是会幻想怎样才能随心所欲的玩耍,所以这个阶段的小男孩就喜欢超人那种有能力的虚幻人物。再到青春期时,他们知道了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了,渴望着快速成长,但因为自身的界限使他们很痛苦。

3.坠入情网

大多数人认为互相喜欢对方,彼此相爱就是真正的爱,但有没有想过父母的爱永远不会退化,不管生气或者打骂都依然会爱着父母或或孩子,但为什么爱情会分手呢,大多数人分手原因就是没有感情了,或说感情淡了,热恋期是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等过了热恋期许多感情就变了,有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呢?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因为性的需要,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如果真正的想要幸福美满的走下去,需要心灵上的契合,精神上的抚慰,热恋期过后还是会有让我们一直走下去的冲动,和在热恋期保留的那些美好感觉一样,才是真正的坠入了爱河的开始。

  【第三章主题】以爱的勇气为主题

【书籍内容】

1.关注的力量

当孩子找你说话的时候,要善于聆听,不能敷衍了事,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当孩子兴趣正高的时候,想要与你分享他的这份高兴,看到你敷衍了事的样子,会打击孩子对事物充满兴趣的热情。而当看到你敷衍了事的样子,他也会跟着你学,久而久之,他也会表现出不专心,慢慢的专注力就会下降。如果每次他很兴奋的想要跟你分享点什么的时候,你一定要专心听讲,并且回复他,虽然有时候小孩口齿不清,但也不要对他敷衍,父母的爱对孩子非常的重要,因为从小兴趣的培养会使孩子思维能力非常的开阔,同时也会提高他的专注力,所以,父母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性格,父母的爱是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2.爱的勇气

对于生活,我们不要被自我限制,应该拥有积极地心态去面对生活,假如每天每年做同样的事情,不去和别人交流,只喜欢一个人独处,这时候你需要勇气走出去,多看看这个大千世界了,因为时间长了很容易患上抑郁症,而且对生活也没有了向往,没有了对生活的激情,没有了喜怒哀乐,这时候只剩下了失落了。积极主动去拥抱生活,你才会有丰富的人生。

当我们在某个地方情绪不对时,或者说很厌恶一个地方的时候,不要硬着头皮在那待着,这样会使你更加的抑郁,你要有敢于走出的决心,去一个真正属于并且很感兴趣的地方,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苦短,不要一直活在压抑中。

充分投入是真爱的基石之一,当面临一段感情是,充分投入才会给对方带来安全感,充分投入也是对这段感情的尊重。

如果爱对方,那就让他(她)做到独立,尽所能的陪伴她一起成长,慢慢走向心智成熟,不是说女生结婚就要在家相夫教子,看娃做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也需要独立。牺牲自己是换不来幸福的。

只有夫妻三观一致才能走的更远,许多女生认为结了婚爱情就完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不是因为性格不合就是没有共同和话题可以聊了,因为在中国,许多家庭还是会认为女人就要在家相夫教子,所以重心都在家庭上面了,很少关注个人成长,而丈夫每天关注的就是钱财和自己的工作,久而久之,夫妻双方就没有共同话题可聊,最后就走上离婚的道路。

个人独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个人不断地成长,夫妻双方共同进步,婚姻才能走的更长久,不要太牺牲了自己,牺牲自己不是成全他人,而是害了你自己。

【第四章主题】关于成长你要知道的事情

【第四章内容】

1.关于自己

什么是成长呢?你有没有真正的在成长?你是非常听取父母意见的人还是你有你自己的选择呢?成长就是心灵心智成熟的过程,一点点的打开心智,一点点推倒再重组自己的认知。每次推翻自己的时候就会感觉以前的自己真是笨蛋。这就是一点点成长的过程,慢慢打开心智的过程,从一个小世界走向一个大世界的过程。

过程很痛苦且漫长,但是当你打开心智的那一刻起,你的世界就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就像从小生活在农村,不知道县城是什么样的,等到了县城,会感觉自己在农村时候学的东西好少啊,见得东西也很少,等再到了大城市,又一次刷新了认知,等到了这个阶段,再回头看在农村的时候,呆呆木木的样子,自己都不敢回想。学习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等到了一定阶段,回头再去看以前的那个自己的时候,会感觉那就是一个井底之蛙,只知道这一小片天空,就认为天就是这么小。

不要停止学习,永远都不要,这会一次次的刷新你的认知,使你的视野更加的开阔,只有视野开阔了,认识的这个世界才更加的全面,才知道对什么比较感兴趣,才可以把就得观念去掉,去迎接现在的社会。

2.父母知道的不一定是对的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如果父母是比较有文化底蕴的人,知道怎么做对孩子是最好的,那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仅学习能力强,而且自律性也很强。相反,如果一个家庭,夫妻经常打架,生起气来连孩子都打,那么孩子会一直生活在恐惧中,没有自己的见解能力,害怕说错会被挨打。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方式真的非常重要。

父母认知的能力决定了孩子的底层认知能力,父母通常会把个人的见解告诉孩子,认知高的父母不会去刻意斩断孩子的兴趣,一般会让他们自由发挥,提高思维能力,大了选专业的时候,也不会刻意帮助选择什么专业好,而是把一些相关的信息告诉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认知比较低的父母比较看重孩子的安全性,所以会刻意的不让他们碰一些比较危险的东西,选专业时会根据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判断让孩子就选其中的几个专业,就认为这个专业就是很好,

这让我想到了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就去做了销售,他妈妈不想让他做,感觉考个教师证,在家里的一个小县城上班,工作稳定非常的不错,开始他是反抗的,但是他妈妈非要逼着他回来,说不回来就自杀,就把他给逼回去了。开始心情很郁闷,后来想开了,现在过得也还凑合。

父母过多的干预只会害了孩子,毕竟现在的社会和以前的差距很大,再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现在这个社会,只会过得越来越难,所以父母的认知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章  懒惰的本质】

【第五章主题】懒惰是人人都有的,但懒惰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可以治愈懒惰呢?

1.懒惰

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懒惰,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在运动上表现的很懒惰,包括做家务,而有的人则不喜欢动脑,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不让我动脑,让我做什么都可以,这就是一个人做一辈子的体力活,最后依然还在做体力活,而有的人由于肯动脑,肯花时间学习,过不了多久就离开了体力劳动。所以说,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脑力劳动者的世界,虽然这话不好听,不过这也是事实。

每个人都想努力,而大多数人都会被一些琐事而绊住了脚。而且现在还是互联网时代,专注力在这个时代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越来越弱了。当你想要努力的时候,手机响了,然后你就开始看手机谁发的信息,然后开始刷手机玩,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当你再想专注去学习的时候可能已经到饭点了。或者还有一种情况,在上班时,开始把任务分解完就开始做相关任务,有简单的任务可能提前就做好了,但是复杂的就会一拖再拖,能拖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难道这是手机或者工作难得原因吗?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大脑就是一个享乐的过程。

2.懒惰机制

现在开始介绍我们的大脑。我们人类从动物到现在,进化了好多次,而大脑也会跟着进化。大脑进化过程分为三层:第一层原始脑,第二层情绪脑,第三层理智脑。原始脑和情绪脑比较早出现,管理着我们的本能,即即时满足,逃避困难,也就是现在人们会刷手机一刷就是一整天,这就是即时满足,为了不做难的事情,而一拖再拖。而理智脑会分析原因,可以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短期利益。就比如知道学习才是重要的事情,在学习的这段时间不会去碰手机,知道学完为止。但是因为原始脑和情绪脑相对成熟,所以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还是会趋向于短期利益和及时享乐。而理智脑进化的时间要比原始脑和情绪脑要晚的多,就想成年人和小孩的对比差不多,所以理智脑还是打不过原始脑和情绪脑的。懒惰,其实就是一件事情不想做,或者一拖再拖,这就是原始脑和情绪脑在做怪,因为它们只会及时享乐和逃避困难。除非理智脑很强大,或者它们可以一起做朋友的,

3.克服懒惰

如果把理智脑比喻成骑象人,那么原始脑和情绪脑就是大象。硬拉硬拽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只会适得其反,就比如那天想要跑步了,然后坚持跑了几天,后来就再也跑不动了,所以不能硬拉硬拽,要试着和它做朋友。平时可以实行奖罚机制,做好一件事情就奖励自己一次,比如今天完成了目标,奖励自己去吃冰激凌,或者在日历表上注明,完成一天就打钩,完不成打岔,看着对勾越来越多,心里的满足感会很高。如果哪天真的不想学习了,就在心里暗示自己,5分钟,就做5分钟,一过我们就休息,最后5分钟过去,还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冲动。

所以懒惰也是有原因的,要从根源找问题,并且找到解决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