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喜欢拽专有名词的人背后有什么逻辑

那些喜欢拽专有名词的人背后有什么逻辑_第1张图片
文/光影传奇

之前不太明白一点,为什么现在很多老汤换新词,比如说什么刻意练习,什么K12。听到K12这个词还是我在介绍我老公是做教育行业的,然后别人问,是做K12的吗?我当时楞住了,然后只能汗颜表达,我不懂。我老公是做高考报考和自主招生这一块的。还想到曾经我去私人银行部与一个老总聊天,这时进来一个员工跟老总汇报工作,几乎不说人话,都是什么ABS之类的。或者再比如,去杠杆等等。

后来这样想,其实这是这个领域的行话。很多时候,这并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那么人家是这个行业的人,说自己的行话,有什么问题呢?在这个领域里,他们都这样讲话,彼此能够用两个字解决交流的为什么要用四个字呢?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降低了沟通成本。

另外一层原因,人们都有展示的欲望。有研究表明现在人最需要的就是社交顺畅,那么为什么社交顺畅就达到人生巅峰了呢,只要谈及顺畅社交,那么他一定是愉悦的展现了自己。说专有名词,说行话,就是表示自己是行业内的人,这也是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能想到还有第三层含义,就是形成一个壁垒。如果我正常说人话,那么大家都能听得懂,那么怎么凸显我的专业性呢?并不是所有的交流和沟通都是希望彼此能够畅通无阻,有些沟通和交流就是要展现自己的专业性,达到这样的目的,足以。

所以,在公开或者私人交流时,用到一些行话能够增强对方对我们的好感。如果对方是一个正常人,他会愿意去请教你,请你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如果对方不愿意让人看穿自己是一个外行,那么他可以默默的去查百度百科。当然还有一类人,就是认为你在装,然后愤然离去,我觉得这对于你倒是一件好事情,这正好帮助你筛选掉并非是你受众的人。

切记一点,这些名词的确是行业内专有名词,并非自己胡编乱造,这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确比听众专业,这也达到了他来听我们演讲或者讲课的面对。

相反,观众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发现就是垃圾,那么他下次会离开你远远的。

那些喜欢拽专有名词的人背后有什么逻辑_第2张图片
文/光影传奇

那么既然说专有名词在公众表达甚至说私人交流中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们该应用多少呢?

听过罗胖的跨年演讲吧?那里面基本每五分钟都是一个专有名词,比如说小趋势和慢变量等等。当罗胖说出这样一个专有名词之后,便对这样的专有名词进行解释,解释的一定要让观众理解百分之40,留有百分之60的空间。这样很多观众对罗胖顶礼膜拜,然后针对自己自己不懂的不熟悉的回家做思维导图,做各种功课去消化罗胖的知识。这样罗胖传授的知识就形成了一个阶梯难度,也会让观众感知罗胖的专业性。

不管是社交还是演讲,内容为王。也是因为这句话,很多人才有了社交恐惧,因为自己知识的闭塞,无法在社交过程中侃侃而谈。因此,类似得到、樊登读书会亦或是各种教人知识的自媒体才会兴起。

一场沟通过程中,抛出三个新颖的观点或者说观众从来没有听过的专有名词已经足够了。太多就会让观众产生认知负担。必定,不是所有人都是罗胖。三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也是容易让人接受的数字。如果你有很多观点或者名词,那么可以移动到下一次。甚至可以认为这样可以吊一吊受众的胃口。

这就是拽专有名词的逻辑。你认同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喜欢拽专有名词的人背后有什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