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传说——柳溪一碗面

——每个柳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故事

     桃江县古属益阳郡,桃江县有座羞女山,形如仰卧裸女,姿态温婉动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考证曾为黄帝登高祭祀过的熊湘山。羞女山上首有个柳溪村,传为春秋时期“楚狂人”陆接舆修道著书之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孔子被陆接舆拒访的典故,也正是发生在这个小村里。柳溪村以水为名,柳溪水潺湲而至邻村舒塘,给后世带来了一道有故事的“柳溪一碗面“。

     在羞女山周边,面条是极为有名的传统食品,当地人称其出产的面条是湖南最好的面条,制面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随同制面手艺一起传下来的,还有一个贺宪和白龟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灌县(今都江堰市)县令贺宪辞官回归故里舒塘,奉亲尽孝同时主纂《益阳县志》,沉醉于溯古探源之中而安然自得。

     贺宪父母年老体衰,面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被老人作为主食食用。因而贺宪不但亲自下厨房煮面条,还在面条的制作和面汤的调味两个方面都用上了心。制面看天气,最宜选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阳光从早晒到晚,一天就能把面条晒得干干爽爽,又白又亮。揉制面团的水取自柳溪源头,这是从明灯山的山岩里浸出来的泉水,柳溪村人把这水视作宝贝,放羊看牛都不能从这里经过。贺宪把取水当成每日的早课,天刚麻麻亮,他就挑着一担水桶走在了去往柳溪的村路上。但是如何调制出一碗鲜美面汤,贺宪反复实验了不少次,依旧没能讨得老父老母欢心,这事成为了他的忧虑。

     有所思即有所梦。一天贺宪在书房读书困倦了,恍惚中见到一位白发如银、身着白袍的年轻人走进门来,说:“君为孝子,我愿与君为忘年之交。君之忧我可解。”白发年轻人告诉了贺宪一个调味秘方,同时,还向贺宪提出请求,每日去柳溪源头取水时带上他同行。梦境消散,贺宪却记牢了年轻人所授方法。

     第二天,贺宪照常沿着竹林小路散步,一只白龟趴在路中央,频频向他点头。古人迷信神鬼之说,联想到梦境,贺宪诧异又欣然,托起白龟回到书房,养在了书案案头。每天清晨取水,都会把白龟放进水桶,晃晃悠悠一同前往源头,再稳稳扎扎随同桶中水担回家。

     照年轻人的方法,贺宪于清明前十天之内挖取竹林中的白芽笋,十天之后的笋则弃之不取。白芽笋用柳溪水蒸熟,晒干,然后用磁坛密封保存。熬制高汤时提前取出一小把白芽笋干,仍旧用柳溪水浸泡一个晚上。泡好的笋干与高汤同熬。加入白芽笋同熬的高汤汤色异常清亮,片片笋芽嫩如黄玉,再洒上几粒葱花,香脆又爽口,与柔滑筋道的面条相得益彰。这碗面终于博得了两位“老大人”欢颜。

     神仙之授藏私有愧,贺宪于是把秘方公之于乡众,只提出一个要求,清明那天头一碗笋芽汤面,必得先奉给家中长辈享用,这一习俗从此几百年沿袭而成为羞女山方圆传统。

     至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陪夫人贺秀英回家乡桃江省亲。陶澍劳累,茶饭不思,贺家人为其奉上一碗柳溪面接风。只见汤碗中清波微漾,清香扑鼻,面如银丝笋如玉,另又缀几粒葱花和点点红辣椒酱,陶总督顿时胃口大开。柳溪面不宜大量制作,陶夫人不忍家乡父老背上重负,及时打消了陶澍把“柳溪一碗面”带上京城进贡的念头。于是“柳溪一碗面”仍旧手作、日晒、熬煮笋芽汤,在这小村里保持着它的旧滋味。

     查阅两版桃江县志,贺宪卒年不详。但在柳溪村人的口口相传中,贺宪是寿尽而终的。他逝世那一天,白龟也消失在了柳溪里。如果日头早,如果有哪位勤劳至孝的人去源头挑水,他就能看到一只白龟伏在溪边草丛,有月亮那么白,有脸盆那么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传说——柳溪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