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什么值得学

当下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但似乎也是知识焦虑的时代。看着身边的人越发上进优秀,自己也想追赶效仿,结果闷头学了很多碎片化知识,却依然没有效果。

于是,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和知识焦虑,担心自己越来越落后,而被这个时代抛弃。正如张泉灵所言,当一个时代打算抛弃我们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跟我们说。

那么,要如何才能克服知识焦虑,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丰富充盈我们的知识体系呢?面对这个折磨人的难题,我们需要进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收集、整理知识,有效地产出结果,解决问题。如果知识没有帮助我们达成目标、解决问题,那么知识就没有发生效力

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弄清楚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对此有三条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

第一,区分知识和信息。

第二,区分知识与表演。

第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首先,如何区分知识和信息。

我每天都需要看很多文章,比如新闻App、微博微信、自媒体大号的文章以及公司各部门提交的各类总结。简单来说,就是每天要看很多信息,并将之处理、消化。

知识和信息并不是一回事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信息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是真实且有时效性的。比如今天哪家公司要上市,哪家公司的高管即将跳槽,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可能就会被竞争对手超越,或者我们看中的人才就会被挖走。

但知识是经头脑处理过的个性化、结构化的信息,并没有时效性。就好比我们学过的牛顿定律、勾股定理,它们很早之前就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下去。这些就是知识。

那为什么要清楚这两者的区别呢?因为在进行知识管理时,我们要处理的对象正是这些知识,而不是我们大量囤积的信息。

要知道,对于一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而言,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信息,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多年的专业知识储备,所以信息对他们而言更重要。

所以我们都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沉淀自己的知识,不管是硬本领,还是软技巧,都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区分知识和表演。

在掌握真正的知识之前先学会了表演。但这种表演,对我们往往没有太大帮助。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掉入表演家的知识陷阱。怎么理解这个陷阱呢?

1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怀特黑德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发表了一篇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的文章——《教育的目标》。文章中他发明了“惰性知识”一词,以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没什么实际用途、碎片化的知识。

就像我们常看到的鸡汤文,就属于惰性知识的一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有用吗?听过几百遍鸡汤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还有我们平时打开网络随处可见的职场新人宝典、企业家修身理论,屏幕一关,我们的大脑还记得什么呢?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惰性知识。

那么,避开惰性知识,我们要学些什么?答案是,核心知识。这一类知识,在我们大脑中已经初成体系,有条有理,而且足够实用,能够切实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对知识的价值判断也并不一定成熟,那应该怎么办呢?对此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学会站在专业人士的肩膀上,利用他们的专业判断来帮助我们选择知识。

比如付费知识。这并不是因为我本人做付费内容,所以才自吹自擂、夸付费内容有多好。而是我们都知道,在碎片化时代,原有的、自主搜索的学习方式太过低效。

除非能确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在泥沙俱下的知识市场中,甄别出知识的信度以及效度。不然宁愿多交一点点学费,让在某领域内更专业的人士为我们筛选,这样既能提高我们的自我输入门槛,也能确保学到的知识更有价值。

当然只是借助这些人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这些知识能不能提升我们某项技能?第二,它是否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第三,它是否能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擦出火花?第四,它是否满足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问完自己这四个问题,这些知识对我们会产生多少价值,值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了然于心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筛选和知识系统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大多数人很容易产生知识焦虑。

而知识管理正是解决这种焦虑的有效方法,通过区别知识与信息以及区别知识与表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方能在知识决定人生的时代,对万事应对自如。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焦虑,什么值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