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距离自然最近的地方有着最真的人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

我想唱那长颈鹿。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

唱那田中犁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

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

                                      --卡伦·布里克森

1914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的农场经营咖啡种植园。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她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

从咖啡庄园这一基点辐射,生发开去,非洲的大自然,非洲的乡镇,非洲的男女,以及自己与外来移民在非洲大陆上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微妙的感情世界。

在她笔下,非洲大陆笼盖着一种广袤而又柔和的气氛,而鲜活其中的,是和这土地颜色最相贴合的人和故事。

《走出非洲》:距离自然最近的地方有着最真的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疾病、死亡、失败、割舍,是她在非洲的生命旅程中不断上演的课题,但这本书不是一幕悲剧或一首恋旧的挽歌,而是一种自由与勇敢的生命力的宣扬,一种纯粹、明净、深远的爱的渗透。

全书更像是一本日记,描绘着在非洲大部分平淡时间中的点点滴滴。

在文明最近的地方,与自然也就最远,相反,在文明想对遥远的非洲,那里的土著更像是自然刚刚孕育的尚未剪断脐带的孩子们。

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一天晚上卡曼坦叫醒她来看上帝降下的大火,依旧是来自于原始对于自然的敬畏,而他们又有着自己相应的解释:那是上帝的降临。

所有都被解释的当下,还有着依旧畏惧鬼神的地方。

宗教的对于部落的拉扯,不愿意抬死人的执拗,那些土著居民们有着自己坚信并且畏惧的信条,并且恪守着。

对于命运,相对于大部分移民(来自文明的人总是会坚信着人定胜天),却是有着异乎寻常的顺从,在命运女神的手心中坦然受制,生老病死,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那种听之任之的心境,给予了这帮人异乎寻常的勇气,以及面对未知的果敢。

相较于那些被开化的人,他们却有着孩子般金子般的心,以及对于整个自然勃勃的好奇心。

在面对《威尼斯商人》时,法拉赫直言不讳“他可以一点点割,一点点。在割到一磅肉时,他可以使对方吃更多的苦头,遭更长时间的难。”

我揣测这种来自于原始的以眼还眼的野蛮,但是又透着简单粗暴的原则。

当初欠下之时所定下的约定便是要直接遵守,而非是巧舌如簧,反而是被欠钱的人被责难,因为很多出于人道的干涉,反而让本来简单的事而变得复杂了吧?其实威尼斯商人也没有错吧?这点还是各自评判(个人还是觉得有些残暴,虽然理不亏),大概这也是部落械斗,人命草芥的意识层面的原因吧。

那种不受周围评论所干涉的判断,尤其像是那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

羚羊鲁鲁的交集,还有非洲的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描绘了一幅安闲的乌托邦,可是在一切牵扯到生活的时候就不免陷入泥泞,就连最后的咖啡园破产离开也是无奈之举,生活就是如此残酷,只会推着人不断向前,特别是最后移民捕猎越来越多动物越来越难以见到的惋惜。

优雅富有教养的索马里女子,热情奔放的土风舞,那些想着各种法子想要将我留下来的土著朋友们……

“冥冥之中,火与我的尘炎相溶,我却泰然如故,我的一切得到了解脱。”

那广袤的草原,那莽莽的丛林,那起伏的群山,那腾跃的珍禽异兽,还有那低贱而又高贵的人们,活在这,才知道生命之真实,自然之伟大,宇宙之永恒。

对于这世界,还有很多可以去了解可以去感受,可是这一生太短,遇见的人太多,能留下的却又太少。

生命之想对短暂,多出了许多遗憾,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想要长生不老的原因吧?

偏了……

由于时间所限,只能写到这里,明年考研结束会仔细重新再好好梳理一下~

当到达一个新的地点的新鲜感渐渐消失,归于平淡拿的时候,还能不能将日子好好感受下去,并且从中发现新的东西,那么这些珍贵的岁月,历久弥新。

反而是渐渐引发了我对于当下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此盛行的一点想法:如果只是逃避,那么只会居无定所,如果用心感受,那么每天都是全新的吧?

欢迎你来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

谢谢你看到这里^_^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出非洲》:距离自然最近的地方有着最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