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日记55 一篇论文引发的....

        特别喜欢朗诵,最原始的感觉是当年小学里获得三等奖的《翠鸟》和它所带来了小学的荣耀感。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真的开始用专业的态度去学习的时候,和两个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很多新鲜的内容和丰富的知识。然而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不同,不同时两个不同的专业对待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度。而我很幸运可以运行其中并不死机。一直在研究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或者说到底区别意义在哪里?每一个专业都有其可以信奉的样板。而我如何在两个样本中找到融合的角度,或者同时吸收的状态。对于我是十分必要的。

随笔日记55 一篇论文引发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本硕士论文。特意到复印社将其完整的打印下来。今天看了一天里面的内容,用记号笔不断的在涂画,观看对比的视频。我发现大学里文艺学老师说,“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当时也只是一句话记在了我的心里。今天我从对比视频里发现了,这就是真理。每一个人都有对不同的作品的不同理解。我似乎更加的确认了,为什么老师总是在拿到作品前先让我读了。模仿的意义在于重复他人,而他人的就带有个性的色彩。而你的个性色彩也许会淹没在其中而无法找到。

随笔日记55 一篇论文引发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天中有很多的话给了我启发

          播音朗诵是“播音员与记者”的关系;表演朗诵是“演员与编剧”的关系。一句话就让我明白了如何去面对不同老师的要求。对于播音朗诵,我的情绪对准的应该是稿件;对于表演朗诵我的情绪应该是文本作者。

          播音朗诵是“叙述语言”而表演朗诵是“人物语言”。我回忆着老师上课的不同状态。体会这不同的作品带给我的感受。比如《桂林山水》我的叙述语言就表现的不错,只要寓情于景就可以完美的展现。而对于人物的语言,我总是感觉我和年代是有距离感的,比如《流浪者》的片段。让我去描述站在被告席上面对那样的一段经历的叙述,总是有时代的差。人物的语言总是很模糊的,有的时候会在电视里说演员体验生活。因为有体验对于表演来说也许更真实。就像老师说,要留意观察生活一样。每一个人的神情、动作都可能在表演中遇见。

随笔日记55 一篇论文引发的....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播音式更强调诗歌的文本属性,而表演式更看重诗作的作者属性。我已经很好的理解了文本属性,但是并不能真正的做到。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特别的知道我该吸收这方面的内容。而对于表演式,其实对于我的难度比播音式更大。播音式朗诵是有很多刻板的要求在的。你只要去遵循本文的要求即可;而表演式给我的第一个难度就是作品的情绪和我内在情绪的冲突。感觉一个个作品的接踵而来对于我来说在情绪之间转换很困难。这是起初的感受,当我已经解决这样的障碍后发现。所有的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而面对第二个问题,我也似乎找到了突破口,有待于学习的实践。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不是朗诵本身,归结于是我自己如何接纳的问题。就像宗媛老师说,看你是愿意用它们伤害自己,还是你愿意释放自己。那些不愿意都会束缚自己的未来成长。所以有的时候道理明白,可是真正做的时候,我知道是需要冒险和勇气的。不过,我愿意去尝试。伸手摘星,未必如意,但不会弄脏你的手。以前总是困惑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终于明白了。大胆的尝试,即便达不到,也许也不会损失什么。

随笔日记55 一篇论文引发的....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个周一就这样的在学术和思考中度过。特别佩服写这个论文的作者,思路清晰、对比强烈。让我一下子找到了一种“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感觉。

          这个光,源自喜欢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日记55 一篇论文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