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不止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9 月就在眼前!对于大学生朋友而言,开学季到了。对于不久前离开学校的朋友而言,自己的职场生活则刚刚开始。

开学季和就业季是好的,大量新鲜血液涌入充斥着老油条的各类机构,学校和公司里的老气被横扫一空——换个角度看,人均「经验值」下降了。

一直感叹着「傻子不够用了」的骗子们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机会。不久前,山东发生两起新生被骗学费的悲剧事件。在痛斥骗子无良的同时,我们也该思索怎样抹去新人的稚嫩,把老人的「经验」迅速传达出去。我们需要的是新鲜的活力,而不是待宰的羔羊——在防骗这事儿上,每个人都该留个心眼儿。

防骗靠见多识广?NO!

一个人能够轻易识破骗子,靠的是吃一堑长一智,「骗子我见得多了」「哪种骗术我没有中过」吗?也许有这样久病成医的人,但多数人并不是被骗到懵逼后才学会防骗的。

因为,防骗这件事情,并不需要你有太强的技术手段,更不需要你有过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只要你心中常存一些基本观念,万般花样骗术也不怕。

这些观念是什么呢?简单概括,有如下三条:

首先,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有人接近你、联系你是为了给你带来好处,你一定要明白对方是有所图的。一个推销员敲开你的家门,你会很厌恶地赶走他,就算他推销的是好东西,你也知道他的目的不是把好东西给你,而是让你把钱给他。一切陌生电话号码,陌生邮件,无论是中了不知从何而来的大奖,还是皇家遗留宝藏要请你去发掘,你都要明白:凭什么找我呢?那原因只有一个:你兜里有钱。

其次,「一分钱一分货」虽不尽然正确,也总比盲目追求物美价廉要好。赔本儿赚吆喝是一种市场行为——或者说一般是基于理性的行为,因此,畸形的低价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低价旅游团的代价往往是无尽的强迫消费,以及恶劣的行程管理和安全保障。同理,收益率高得离谱儿的理财,买就送的大堆好货,背后也常常潜藏着不可告人的玄机……你在乎的是他的优惠,他在乎的是你的本钱。

再次,利令智昏+忙中出错,是骗子的法宝。上当受骗,不是说明你傻,因为人的智商是会「下降」的——当巨大的诱惑摆在你面前,或者巨大的危机出现,能否保持冷静,是对人的巨大考验,而很多人并不能通过这一关。也因此,许多不会「免费午餐」所动,不为「物美价廉」所惑的人,仍然可能遭遇骗局。因为他们就算不稀罕外来的钱,也担心兜里的钱或者身边的人——而有一些骗局,正是拿你「有的东西」做文章的。

比如经典的「小张来我办公室一趟」,没有给你承诺任何直接收益,但却利用了人们「惧怕领导」「害怕被责骂」的心理,威严化、神秘化自己的身份,让人们在恐惧和战栗中智商下降,稀里糊涂地「掏钱办事儿」。假如只是领导强行索贿,未免过于生硬,会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因此,从威严的「来我办公室一趟」到后续的「帮我办点儿事儿」,一个打巴掌给甜枣的流程,会软化人们的怀疑精神。

再比如近年来新鲜的「银行卡账户余额确实减少」的骗术,则是利用了某些银行的「不致命」漏洞。银行系统是科学的,当然不会给骗子行过大的方便之门,让他们在无卡、无密码、无身份验证的情况下随便划走别人的钱。但一些银行卡的多账户设置(比如活期,定期,贵金属,投资理财是一个卡号中的不同账户)允许用户使用非常少的个人信息在各个账户之间灵活转账,这本是对用户的方便,却也给了骗子机会。

因此,骗子会在找到下手对象时,将其卡中的部分钱财转到同卡的其他账户中。这时,用户的实际财产虽然并未遭受损失,却会收到「账户余额减少」的消息,而且这消息来自真正的银行系统。用户在惊惧和疑惑之中查询余额,发现常用账户的余额果然不对,不免满头问号,心里焦躁,智商骤减。这时,骗子再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借「核实情况」「追讨账款」之名,行骗密码、骗验证码之实,则是很多见多识广的老油条也防不胜防的。

诚然,虽然足以说明骗子之狡猾及无孔不入,但实际上,这种高智商诈骗并不多见,受害者也较为有限。这是为什么呢?

高智商骗子案例不多见,这是为什么?

很多时候,你觉得骗子是很傻的。一个陌生的手机号发来的不规则的短信,我怎么可能信以为真?一封用火星文写的落款奇怪的邮件,怎么可能不被放到垃圾箱里?殊不知,骗子并不真傻,所有粗糙的骗局,都是有目的的。

如「学生学费被骗案」一样,被抓获的许多骗子只是入行没几年的新手,学历不高,并不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那么他们怎么赚到那么多钱的呢?其实,骗子最需要的不是智商,反而是勤劳。广撒网,才能多捞鱼。

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实际上,骗子骗局中那些粗糙的、显而易见的漏洞,根本没必要去除,毋宁说是刻意露出的马脚。

之所以要露出马脚,是因为骗子也需要「筛选」,他们知道,让人看到一条消息并不难,但让人心甘情愿地掏钱,或者说出银行卡密码,则会激起每个人的怀疑精神,是非常难的事情。因此,智商比较高,警惕性很强的「客户」,并非他们照顾的重点——即便最初的邮件我写得天衣无缝,经过百般交涉对方还是不愿打钱,我这交涉的时间岂不都「浪费」了?

没错。粗糙的「骗子的邀请函」,正是为了筛除警惕心强的「大部分人」。最后只要能骗到相对少数的小天真,骗子就足够赚。许多诈骗惯犯在其诈骗生涯中都发送了数以千万计的短信和邮件,受骗上当者不过数十人,然而数十人就足够他们「大赚一笔」了。

因此,不要因为自己识破了简单的骗局就产生「骗子怎么这么傻」的优越感,骗子也有自己的考量。甚至,有一些看上去十分高智商、十分玄妙的骗术,正是基于「勤苦肯干」而非「巧妙设计」的。

比如史上著名的足球骗术:受害者收到一封邮件,邮件说,三天后的比赛,狐狸队会战胜大熊猫队。受害者起初不以为然,但三天以后,狐狸队果然战胜大熊猫队。不久,受害者再次收到邮件,「企鹅队会战胜海豹队」,而果然再次言中。反复再三,受害者对这一神秘邮件的预测心服口服,这时,邮件内容产生变化:我们是一家专业的体育数据公司,在赛事博彩预测上已经达到了 100% 的成功率。您愿意购买我们今后的赛事预测服务吗?

这一看似不可思议的骗术是怎么实现的?其实很简单,每次开赛之前,骗子都向数千万人发送不同预测结果的邮件,即便有些人收到的预测结果是错的,骗子也几乎没有损失。反复几次,数千万人里总会有几千人收到了「每次都对」的预测结果,而这些人当然不知道骗子发送了不同结果的邮件给不同的人,而自己只是「最幸运」或说「最不幸」的那个。

骗子就是这样。通过广泛的撒网,一个极傻的办法,可以骗到许多的聪明人。

面对不再传统的骗术,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更透明,科普更容易,但也让骗子的作案成本更低、诈骗手段更加花样频出。辟谣一定走在谣言后面,防骗的科普也势必晚于骗术的更新。

那么,除了谨遵「不贪便宜」「保持冷静」这些「虚」的原则,我们还应在实际上怎么做呢?如下一些建议,是入学新生和职场新人值得参考的:

  1. 手机通讯录全都保存实名,QQ、微信等通讯工具或社交软件的备注也尽量实名,而分组要尽量「粗犷」,不要过于「具体」。这样,当你手机丢失,或 QQ 被盗的时候,诈骗犯得到的是许多难以分辨价值高低的信息,而不是写着「妈妈」「爸爸」「宝贝」「甜心」「家人」「铁哥儿们」等明显「有文章可做」的头衔的帐号。在通讯录里将你的好朋友写成「张三」而不写成「亲爱的」,骗子就不敢轻易去找你的「亲爱的」发「我手机没钱了」「帮我买个东西」「帮我游戏充个值」这样的消息,你的「亲爱的」也就不容易上当。
  2. 遵纪守法,从自己做起。俗话说得好,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叫门。自己不去嫖娼,就不会中仙人跳。自觉远离传销,就不会被传销洗脑。不碰黄赌毒,别人就难以抓到你的把柄。「小张来我办公室一趟」的骗局中,如果小张自知没有犯过错误,就不会心虚到不敢和领导正面交涉。「你有一笔罚款没有缴纳」「你涉嫌某某犯罪,请联系某警官」的骗局,对于遵守规矩、手脚干净的普通人来说,自然也是毫无威慑力可言的。
  3. 保持打电话的习惯,与熟人建立多种联系方式。有很多利用亲人、朋友的骗局,都是极易戳穿的——假如每当你同学在 QQ 上要你打钱、垫付,你都马上打电话给同学核实真假,骗子发挥的余地就很小了。同理,当父亲发短信给你说要打钱时,你完全可以联系在父亲身边的人——比如你的母亲,问问父亲是否「出了事儿」,还是只是刚刚丢了手机而已。
  4. 享受正常社交,拒绝过量聚会。夜场、酒吧是好地方,那会让你结识许多陌生人,给你的人生带来许多机会——这些机会当然有好的,也有坏的。在玩儿嗨了、喝大了的时候,骗子更容易有机可趁,对你下手,则是再明白不过的。

说白了,每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降低自己受骗的几率,也显著降低了亲朋好友受骗的可能。而假如你的身边都是糊涂虫,你恐怕也会被他们连累得「厄运缠身」了。因此,从自己开始,别做那个「糊涂虫」,这不仅是对自己好,也是为了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防骗,不止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