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后面简称《敏感期》),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我感触颇多,好多次都感动得泪流满面。非常感谢孙老师这个团队,用实践在探索、在创新、在诠释爱。
孙瑞雪老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她的专著《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爱和自由》、《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界的新纪元。
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喜欢吃手、孩子喜欢说不,孩子总是乱扔东西发愁。殊不知这些看似懊恼的行为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关键词—敏感期。
所谓的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实践表明,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性。
《敏感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揭示孩子的敏感期,告知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
或许你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
记得小宝才出生时,护士洗完澡把他抱到我跟前,那时的他皮肤粉粉的,还没有睁开眼睛了。护士说:“给他喂奶吧”。我一脸疑惑。护士把他放在我胸前,他竟然成功的用小嘴吮吸我的乳头。那一刻,一种欣喜和感动涌上心头。
教育界有句名言:孩子最初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新生儿唯一能掌控的器官就是自己的小嘴。婴儿最初用口来吮吸母乳补充身体营养。
儿子出了月子以后,我好几次发现他喜欢把手放到嘴里,然后拿出来又放进去,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那种快乐丝毫不亚于喝奶时的满足。那时我并不知道儿子的口腔敏感期到了,但见他如此快乐,兴庆我没有打扰他。
《敏感期》中是这样解释的:婴儿出生时第一个能运动的器官就是口,婴儿就用这个他仅能支配的器官唤醒了手—他不停地吃手,从而发现自己有手。手就成了他智慧的工具。慢慢的你会发现他用口来唤醒自己的脚,用口来咬一切他能抓到的东西,婴儿用这种特殊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
在儿子一岁半左右,有次儿子外公来家里。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不高兴了,他用手指指外公,又指指凳子,撅着小嘴说:“爸爸的,爸爸的”。
我明白了,原来那个地方一直是宝贝爸爸的位置。外公又换了一张凳子,儿子又着急的说:“妈妈的,妈妈的”。直到老公从书房重新搬出一张新凳子,儿子才罢休。
大家都笑了,说想不到儿子小小年纪还有物权意识。
看了《敏感期》才明白,宝宝不是有小想法,而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在孩子一岁多时,寻求秩序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自然需求,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这种秩序和程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思维,有时也称为直线思维。
这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他的秩序感,接纳与尊重他的秩序的敏感期,帮助孩子顺利的渡过敏感期。秩序和程序给儿童安全感,如果被打乱,会给儿童内在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
后面对于宝宝总是喜欢把某样玩具放在固定的位置,出门散步时总是爸爸牵左手,妈妈牵右手;回家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洗手,睡前故事必须坐在床头讲故事等直线思维我们都理解和积极配合,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儿子刚满两岁时,有次我带他去学校和同事的女儿玩耍,同事的女儿比儿子要小两个月。儿子在沙坑玩沙,小女孩走过来说要玩儿子的玩沙小铲子。
宝宝摇摇头着急的看着我,我说:“给妹妹玩一下好吗?”宝宝倔强的摇摇头。就在这时小女孩拿起小铲子久扭头跑了,宝宝哇的一下就哭了。
我觉得儿子太小气了,不懂分享,就有点埋怨他“:给妹妹玩一下吧,你是哥哥你要学会分享,你怎么这么小气!”。宝宝委屈得望着我哭得更凶了,甚至抓了一把沙放到嘴里来抗议他的不满与无助。
我开始反思自己,宝宝平时是一个很乖很温暖的孩子,从来这种过激行为。今天是不是我做错了,这本来就是宝宝的玩具,宝宝不想给妹妹玩,突然被抢走之后,我不仅没有帮助他,还批评他,他小小的心灵是有多委屈啊。
不一会儿小女孩的妈妈把玩具拿回来了,宝宝马上把玩具握在手中,生怕再被抢走。我赶紧说:“你放心玩吧,妈妈帮你把风,要是妹妹来了就告诉你,帮你一起保护玩具”。
宝宝破涕而笑说:“妹妹来了,我就把玩具抱住,不让她抢走”。后面宝宝都很安心的在玩沙,又是那个乖巧懂事的少年啦。
看了《敏感期》的描写,我甚是自责。书中是这样写的:儿童之间的最初的交往是通过物品实现的,这里就出现了物品的所有权。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帮助儿童建立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
很多家庭都会强制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客人,这可能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分享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的分给别人,那么我也可以强制得到别人的东西。分享在孩子心中就变成了强占。
到了5岁左右,儿童必然开始喜欢喝他人分享物品,这是成长的规律,在此之前,儿童的物品应该归他自己所有,不要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也要告诉其他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拒绝。
我们再也没有强迫小宝把玩具给其他小伙伴,家里来了小朋友想要玩具,我们也会偷偷地拿给小朋友,再不会像以前那样愚蠢的勒令他分享。
小宝似乎也渐渐明白了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同意的道理,昨天带他去楼下姐姐家,我出门就对他说:如果等会要玩姐姐的玩具,要姐姐同意之后才能带走。他认真的点点头,又自言自语的说;她同意我就玩,不同意就算了,就不玩。他说的那么自然,我想他心里已经形成这一原则了。
孩子在不同时期都有对应的敏感期,可能某段时间他喜欢画画,某段时间他擅长模仿,再过段时间他又要和某个小朋友结婚,这些都是他的敏感期。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洞察到他的敏感期,然后提供相应的环境,尊重他的敏感期,给予他爱和自由,让他在爱的环境中尽情释放他的敏感期。
有的家长会问:要是我不小心阻止或打扰了孩子的敏感期,那是不是就没有弥补的办法呢?不是的,被阻碍、破坏、推迟的敏感期,也有重现的可能。但是这个重现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敏感期才会重现。
如果家长一直阻止、限制孩子,这些敏感期就会延迟到成年或者老年,孩子就会成为有心理问题或是行为障碍的成年人。
想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首先条件的就是要爱孩子,但是爱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孩子当成成年人对待。
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显得过于自私了,孩子是只是借助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我们却把他当作我们的产物,我们事事都想操心,物物都想插手。我们打着爱的旗号剥夺他体验这个世界的权利。
家长要做的就是陪伴,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陪着他感知和体验这个世界,孩子比我们想象得更强大,尽量给孩子多一些机会去探索去尝试。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世界给予他独一无二的味道。
最后借助纪伯伦的诗来结束本篇文章,或许对你怎样做一个贴心的父母有些帮助。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