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暗的故事》:一本文学大师向艺术大师致敬的看图说话
“布洛克邀请悬疑作家和其他文学巨星各自挑选霍普的画,来发展出一个故事。17个故事焦灼、诱惑、聪明、充满情欲又令人不安,有关愤怒、诡计、绝望和复仇。一次细节丰富、黑暗魅惑、挑人心弦的艺术和叙事之旅。”——这是一则书评,一点也不离谱。
劳伦斯·布洛克个人极度推崇美国写实派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的作品,在与自己的经纪人丹尼·巴罗聊到霍普名作《夜游者》(Nighthawks)时,两人不谋而合地感觉到画作本身蕴含了巨大的叙事能量。于是一个绝妙的想法就浮现出来了:邀请同样喜爱霍普画作的作家,每人以一幅霍普名画为题材创作一个短篇故事。
爱德华·霍普和劳伦斯·布洛克都是地道的纽约老乡——“老乡”这个词用在这里显得有些奇怪,“老乡”意味着一个共同的,往往是遥远的、承载个性记忆的地方,而纽约则是世界中心、资本之城、山巅之城,千层饼一样的时尚魔幻之都,美国的斯巴达和雅典。
另一方面,纽约从来就不单单属于纽约客,全球化的冲击,使得这块浓缩了世界精华的城市扁平单调到枯燥乏味。人性多么复杂纽约就有多么繁华,人性多么冷漠纽约就有多么孤独。正如劳伦斯·布洛克悬疑侦探小说《八百万种死法》的标题——八百万人口的都市,有八百万种精彩,也有八百万种绝望。
霍普画中的纽约客形单影只,面貌模糊,他可以是你遇上的或是想象的任何一个人, 即便是阳光灿烂,光与暗的交汇锐利如刀,也依旧摆脱不了那份纽约式孤独。这份孤独来自繁华与喧闹的排斥、疏离,以及被排斥和疏离者的质疑与对抗。
霍普以传统的写实手法来体现现代情绪。他以光与暗的绘画语言,表达纽约客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价值观,只是没有具体的故事人物与情节——现在有了。这些画作大多创作于1930年前后的大萧条时代,作家们在借题发挥的时候,也考虑到了时代背景。
卷帙浩繁的《战争与和平》可以用一千副连环画来讲述,而霍普的每一幅画作则可以说上一千个故事——这是经典文学的叙事能量,也体现了当代艺术所能提供的无限想象。 凌琪
A 恩德比夫妇的工作
《纽约的房间》创作于1932年。褐砂石房屋的窗口,寻常人家,丈夫和妻子。白衬衣黑背心的男子看报纸,穿红色连衣裙的妻子坐在钢琴旁边,左手的臂肘靠在钢琴键盘上,右手的手指随意搭在琴键上,偶尔会敲响一个键。简洁朴素,落落寡合,倒也不失体面。看上去丈夫更像是把握全局的主心骨,而妻子呢,夫唱妇随。两人似乎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像是为某一件事情而沉默,或者这就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寻常状态。
斯蒂芬金根据《纽约的房间》而创作的小说《音乐室》开篇是这样说的。
恩德比夫妇在他们的音乐室(他们如此命名)里,尽管这不过是一间空余的卧室。他们曾经以为这会是小詹姆斯或吉尔恩德比育婴室,然而经过十年的努力,亲爱的小宝贝降临人间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他们已经安于无儿无女的生活了。至少他们还有工作,在排队领救济的年月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说实话,也会有清闲无聊的阶段,可是一旦工作起来,他们就顾不上想七想八。他们都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遗憾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总得乐观直面。恩德比夫妇就是这样,令人同情的淡淡的哀伤中也有相濡以沫的温情——只是,很快你就其了疑心。
恩德比先生正在读报,从漫画开始、然而一旦工作起来,就会快速浏览社会新闻,尤其是“警情通报”——为什么会有个癖好?
一个悬念渐渐凸显——他们做什么工作呢?
他们身后的壁橱里发出“砰”的一声,随后又是一声——故事依旧平缓地叙述着,但你的心跳已经开始加速。
壁橱里有一位被绑架的,正在拼命挣扎,并将最终死去的可怜人——原来,这对夫妻将杀人越货当做了艰难岁月里的一份正常工作!
和以往的几位受害者不同,这是一位更强壮,生命力更顽强的受害者,他绝望的反抗多多少少干扰了这对夫妻的正常交流,但影响不大。
从始至终,整个故事都有瘆人的“砰砰”声相伴随。恩德先生和太太说不上坐卧不安,因为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方式”,但毕竟还是有些心神不宁,下意识地那种。恩德比先生更显镇定。
最后,他言归正传,“他来自奥尔巴尼,从那儿来的人都罪有应得。弹点儿什么吧,亲爱的。这会让你心情舒畅。”
太太弹了,先生鼓掌。直到从那间安装了隔音设施并专门加固过的壁橱里传出来的砰砰声和叫喊声停止了。
“音乐!”恩德比先生宣告,“他具有安抚凶猛野兽的力量!”
这句话引得他们舒心大笑起来,婚后多年并深知对方心思的人儿才会有这样的笑声。
对于醉心贩卖惊险悬疑货色的斯蒂芬·金来说,这似乎只是某个惊悚故事的一个片段。如何逮住猎物的,为何出此下策等等,虽有只鳞片爪的隐约提及也都语焉不详,作家着意刻画的是,夫妻间平淡无聊的交流所试图掩饰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孤独与冷漠,还有残忍与麻木。
两颗孤独的罪恶灵魂,像两个小星球,在纽约的浩瀚星海中相互吸引,同步旋转。
《肖申克的救赎》和斯蒂芬·金其他怪力乱神的惊悚悬疑作品不一样,这是一部憋着气要赢得主流文学界敬意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赢得了票房也赢得口碑,更揭示了一点——顶尖的畅销书作家,也有严肃文学家的技巧和手段!——《音乐室》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B 体面女人的碰瓷
爱德华·霍普作品《自助餐厅》创作于1927年。一位着装讲究的女人坐在餐厅一角的圆桌旁。对面唯一的一张椅子是空的。她双手搁在桌面上,一只手拿着咖啡杯,似乎心事重重。这样的女人,自然会有无穷多的故事。
劳伦斯·布洛克根据《自助餐厅》创作的《自助餐厅之秋》是小说集的最后一篇,篇幅不长,是小说集的总策划亲自操刀的精悍之作。
帽子可以用来改头换面。
要是你的服饰经过精心挑选,要是你比场合所要求的穿得更时尚一点,你就会自我感觉良好。当你步入42街自助餐厅时,头上的帽子和身上的外套自会宣告这是一位淑女。比起朗香餐厅烹制的咖啡,或许你更喜欢这里的。或者说你觉得这儿的豆汤跟戴尔莫尼科餐厅的一样美味。
小说开篇使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在小说中并不常见,布洛克用得十分轻巧,一下子将你拉到了故事现场。他似乎比你更了解你——你收入不多,可能捉襟见肘,但是,面子总是要有的,聪明的女人不会轻易认输,往往有一些奇妙高招。
脑洞无底的布洛克布置了一个以体面的犯罪形式赢得钱财的陷阱——钓鱼。
怎么个钓鱼法?在高档餐厅里吃饭,顺走整套餐具——实际上是自己带来的道具——以冒犯尊严的方式要挟对方私了——花钱消灾。
伴随着镜头的转换,第二人称变为第三人称叙述,几乎不留痕迹。心理活动像流水一样汩汩流淌。
她观察餐厅经理,揣摩着,他看到什么?
她想,一张破落贵族的写真。她不可能欣然接受这个标签,但也无法提出异议。尽管她的衣服破旧了,可它们还是毫不含糊地宣布自己的主人是体面人。
这正是诱捕者与猎物之间心理较量的关键所在——因为落魄,所以她有作案动机;因为她是一位体面人,所以才有巨额精神损失费的讨价还价。
最后,她得手了。一阵小小的收敛的狂喜过后,工作还得继续。
下一站是哪里呢?她是有自知之明的。
人就得适应。他的年纪太大了,经不起在金贝儿百货公司刚拖过的地板上滑倒;她的身体太虚弱,也经不住在自动扶梯上跌倒。还有一整套艾尔弗雷德教她的动作,那些高招而没有搭档就无法完成。
施那夫特连锁店,她决定了。她打算从西23街、女人街中心的那一家开始探查。那些店里有苹果酥麻?他希望有。
没有刺客、吸毒、酗酒等布洛克故事中惯有的重口味要素,就是说一个小女人“钓鱼”或者是“碰瓷”的小伎俩,细微精准,出人意料,展示了一个类型小说作家对于严肃文学殿堂登堂入室的觊觎和才能。
C 电影院的美丽传说
爱德华·霍普作品《纽约电影院》创作于1939年。半撩起来的红色天鹅绒门帘旁边,落寂地站着一位身体姣好的金发姑娘,左手托着右肘,右手支撑着低垂的下巴。若有所思,和玫瑰色的环境成鲜明对比。
乔·R.兰斯代尔的《电影放映师》是对照爱德华·霍普的《纽约电影院》创作的,是小说集《光与暗的故事》中比较长的一篇了。乔·R.兰斯代尔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看完这篇小说,意犹未尽,急忙查找相关作者信息,可惜收获寥寥。
有些人认为我的工作很轻松,但是却不知道这份工作不仅仅是给放映机接通电源那么简单。你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更换卷轴,设置要非常流畅,这样电影放映才不会停顿。你操作失误,那么电影进行到精彩片段时可能引起卷轴闪动,或者卷轴更换延误就会被灯泡烧毁。随后台下观众开始叫喊,这样对生意不利,而且对你也没有好处,电影放映失误引起观众的喧闹,老板就会听到,而且听得一清二楚。
这是开篇,有些絮叨,对后面故事的细节来说却非常必要,更关键的是,像是第一个音符奠定了整首乐曲的调性,从“我”叙述的语气和节奏,不难想象那份坦白、慵懒、往事不愿回首的情绪。
“我”以同样的腔调谈论任何事情。放电影的老人说:“伯特非常好。他为我做过很多事情。我把他看做我的守护天使。是他给了我这个职业。”
“我并不英俊,但长得也不吓人,不过问题是,我不会和女人相处。就是不会。我从来没有学过。”
这样的基调一直维持到故事的结尾。同时也回应了开始。
我喜欢我的工作。我想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师。我觉得这样很不错,独自一人在上面的放映室,感受着事物本来的美好。但是不骗你,有时我感到有点儿孤独。
电影院老板洛温斯坦聘请了一位女领座员。从此她成了“我”生活的重心。有一天,当地的黑社会成员来索要保护费,老板准备支付了。“我”去了伯特那里,他拿出一个盒子,我们同去找到了那些个坏蛋,并杀了他们。 那个盒子大有故事。当年,“我”就是用盒子里的枪,亲手杀死了父亲。
爱情、文艺、黑帮大片融合在了一起,不知咋滴,我想起了意大利电影《天堂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甚至还有好莱坞的《教父》。应该不只是某些环境或是场景、情节的类似,主要是情绪——那种淡淡的甜蜜,苦涩的沧桑感和落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