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醒来”

                                    文/张灵婧

后来,我理解了醒来的那句Slogan——“但凡真实,总会相遇。”

后来,我采访再也不喜欢列提纲。

后来,我终于脱下了这件“灵性的外衣”。

三顾“醒来”_第1张图片

一、三顾“醒来”  

大概两周前好友金陵给我发了一篇醒来死亡体验馆将于今年清明节即将闭馆的文章,她打算去,问我要不要同行。突然想起醒来体验馆主办第一届死亡节时,收到联合创始人老黄叔叔的募捐邀请,二话没说当下就捐款了,后来收到了醒来体验馆一袋子的文创礼品,其中有一张就是“醒来”的体验券。

2年多过去了,我一直没有用过。

其实,在此之前,我去过“醒来”两次。第一次是Ting的妹妹,我的好友娜娜为支持自己老哥新馆开业组织的一场“娜娜厨房”好友组团“死亡”体验。

第一次去“醒来”,我第一个就被票“死”了。记得那一轮是自我介绍环节之后,主持人邀请大家投票一个全场最不喜欢的人,我意外中枪,大家的理由是“虚、清高、不落地”如此云云。

那一次我“死”得悲愤交加,心不甘情不愿。

第二次去“醒来”,是醒来的联合创始人老黄叔叔送我的票。这一次去醒来,我依然是第一个“死”。这一次的死因不再是全场最不喜欢的人。这一次是第一轮被票死的姑娘发表了一段临死感言,触发了我的“拯救者”心态。大致是说自己的父亲得了癌症,行将死亡,她想来提前体验一次死亡,我当时挺身而出,说“那我替你’死’吧”。

这是我第二次去醒来,第二次第一个“死”,为了拯救一个姑娘,满足我内心的一些高道德标准的东西。

没意思,我再也不去“醒来”了。事后我对自己说。

于是,因为募捐“醒来”主办的死亡节,我获得的第三张“醒来”体验券就一直在我家静静躺了两年。

直到这次收到好友金陵的邀请。其实,心隐隐知道,每一次去醒来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触及。

重点是,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真的“照见”自己,而不是逃避。

三顾“醒来”_第2张图片

二、终于没有第一轮被票“死”

3月27日,我跟金陵准时相约在行将在一周后闭馆的“醒来”。大部分人已经在候场状态,听说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伙伴,伙伴们个个脸上挂着肃穆的神情。

这是我第三次来醒来,于我而言已经没有什么神秘的气息。这一次,我的目标是:第一,无论如何都不能第一轮被票死,最好能活到最后;第二,我要100%真实地表达以及回应一切。

开场,依然是一个自我介绍环节:“1.你叫什么;2.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3.如果明天就死亡,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我是3号张灵婧,大家可以叫我灵婧。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敢于穿越恐惧,无畏的人;可以很真实,不自欺,自然也不会欺人;然后对自己有深刻的洞悉和认知,看清自己,才有能力看清别人,才有力量支持更多人解除精神层面的痛苦。如果说明天死了,最大的遗憾就是我还没有做妈妈。”

自我介绍之后,主持人要求大家票选一个现场最合眼缘的人。

“3号,恭喜你,获得了全场最合眼缘的人,有人这样评价你,你看起来很宁静、纯粹;你是个纯净的人;你看起来很自信......”出乎意料之外,想起3年前那个同样的场景,我知道自己已经悄然改变了很多。

三、重点是“看自己”

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触碰你价值观底线的两难问题。你也可以从每个人回应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里清晰的洞察到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他的思想,他思考的方式,他的内在是不是足够有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你更可以在每一轮的回应中,洞见你自己,有没有足够勇气真实。

留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做一个自己的冷静观察者,是这个过程里的重点。

在场12人,每一个都是陌生人。一个封闭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共同面对“生”与“死”的交织,彼此价值观的碰撞。在每一个制造出两难问题的模拟情景之下,你带着紧张和压迫的情绪慌乱地“看”和感受别人,也在“看”和感受自己。

三顾“醒来”_第3张图片

上半场结束,一个12人的小团体慢慢走得只剩下5个人。有人“死”因是不合眼缘,有人“死”的很波澜壮阔,有人“死”是欠缺对生命的体悟,有人“死”因是为自己的开脱太多……

在一轮关于孩子梦想要不要支持的两难选择之后,主持人邀请大家选出一个最有距离感的人,这一轮还没有孩子的我,因为跟大家的选择都不一样再度被票选出来。那一刻,我很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愿意离开,我要继续。”主持人很宽容地同意,如果我向在场的人员求助,成功说服一个人“替死”我就可以继续留下。跟剩下的4位伙伴眼神对视之后,我向全场唯一的一位男士做了求助,意外的是他答应了我的请求,他走了,而我留下了……他同意的那一刻,心里感激之余更多的是抱歉和内疚。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看见了自己的力量——“因为不甘心,所以要争取。”

同行的好友金陵,事后反馈,我的这一举动,给她不小的触动。如果是她,她不会这样要求,因为这关乎到一个配得感的议题。

其实,每一轮的两难问题,无论是哪一种回答,都不一定是最“好”或者最“正确”的回答。重点是你呈现答案和理由的当下那一刻,是你过往经历和模式所构成的所有所产生的一个回应,而这个回应里透露着你的价值观,你思考问题的深度和角度,甚至是你的无意识模式等等。

议题是在这整个过程里,你对自己产生多大的觉知和体悟。你可以体验每一个两难问题所带给你的感受,你是真实还是虚假,你足够有力量还是你当下很虚弱?你每句话的动机是为什么而服务?

回答了这些,你就看见自己。

对能量熟悉之后,就可以在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回应里嗅出很多的气息,比如虚弱、比如为自己开脱、比如力量感还不足、比如是否足够真实……

念头会此起彼伏,情绪也会波澜。但若无论黑暗还是光明,臣服并面对,就会孕育出成长的空间。

重点是“看自己”,才会醒来。

三顾“醒来”_第4张图片

四、脱下灵性的外衣

最戏剧性的情节是,还记得我第一次去醒来,因为最不合眼缘被票“死”。原因是这三个关键词——“虚、不落地、高冷”。

在“醒来”行将落幕的最后一周,因为机缘三顾“醒来”,却意外被选为全场最合眼缘的那个人,原因是这三个关键词——“宁静、纯粹、自信”。

我想起3年前在绿谷别墅里采访Ting。

当我拿着事先预设准备好的采访提纲与他对话时,他对我说“你知道吗,我们并没有相遇。因为你只是按照你采访提纲预先设计的剧情,你只顾问你的,你并没有在真正‘听’我。你知道吗?你就是件灵性的外衣。”

我带着一脸的错愕和尴尬望着他……

采访了这么多名人、明星、心灵导师,可是第一次当面被人撕开了剖析,那一刻很震惊。

可是内心有一块冰却已经被自己在渐渐“看见”......

对Ting的采访依旧顺利地发表了,也被《心探索》转发。

三顾“醒来”_第5张图片
合影于2016年上海虹桥绿谷别墅

后来,我理解了“醒来”的那句Slogan——“但凡真实,总会相遇。”

后来,我采访再也不喜欢列提纲。

后来,我终于脱下了这件“灵性的外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顾“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