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现是这个时代的新宗教

虽然没有被罗尔刷屏(我11月起就关闭了朋友圈),但依然在一个老友群里追踪到这件事。短短两周内舆情的急转直下,各路大V花式走智商T台、媒体追腥裁剪、当事人出面再激波澜、原来力挺罗的阵营也游移难定……苍白灯光的病房之外,纷扰不断。

群众雪亮的眼睛,简直是在要求罗配备一个美国政客竞选的公关智囊团了(想起 《Good Wife》里的 Eli)。也有人自主展开了监察行动:调查医疗费用的真实报销比例、患儿治愈的可能性,等等。谩骂不宜,求真有益。

这似乎是一个偏好「讲故事」的人。他拒绝有第三方监控的筹款平台(轻松筹),却选择了故事性的倾诉、选择了「双赢」的友情帮助……其实就已经是在选择受众了。相应的,他选择的传播策略,也不免夹带了受众所熟悉的煽情和刻意虚化。

从传播效果来看,故事的威力确实很大。但是,当读者要求故事里的田螺姑娘真的烧出一顿饭菜来吃吃时——创作者,请问你要怎么弥补这道裂缝?

但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上前踩这个焦头烂额的中年人一脚。你我面对的世界不都是充满噪音、碎片和非常有效的样本?你我所做的决定不都掺杂了个人偏好、七情六欲?

但以后,我们该如何甄别真相或骗局?如何不伤害他人地践行自己的善良?如何保护自己的脸、不因外面尘霾也染上脏兮兮的东西?也许是个值得学习新闻、传播、社会工作的学生讨论思考的典型案例。

变现是这个时代的新宗教_第1张图片

只是,因为一次误判,从此下定决心「我以后、无论如何、再也不会献出善意 」,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损失吧。

将人们对孩子的「注意力」变现为营销公司的虚拟货币——流量,也是这件事怪异的部分。变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宗教;营销,是一个面目诡诞的女巫。内心欲望跟恐惧交杂的民众必须将她绑在火柱上,烧死。比喻或许不恰当,但这件事确实传递给我这样的感觉:怪诞、戾气。就算是「读书」这件小事也未能幸免。在地铁上丢书的狂欢戏仿,不是才刚过去不久吗?

就在今年,驻守澳门议事厅前街多年的小书店「边度有书」,正式向读者告别。那时候,书店主理人问的问题,也是我此时想问的:

我们,真的要把所有东西都拿出来卖钱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现是这个时代的新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