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读《至味在人间》

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读《至味在人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要说国内称得上吃货界头把交椅的人,非陈晓卿陈老师莫属。虽说去年读道长的《味道》时,也领略了不少道长关于饕餮之道的想法和看法,然而道长毕竟生长在港台一带。对于我泱泱中华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还不能深入其骨髓。而陈老师作为生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之处的安徽人,多年以来又东奔西走拍摄纪录片,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上,吃得鲁菜宫廷宴;下,也在胡同口啃过煎饼果子。加之学富五车,吃着下里巴人的小吃,写出来的文字却分外的阳春白雪,细细读来透着香甜,深受广大人民群(吃)众(货)的喜爱。要不是有这等金刚钻,人家也拍不出《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瓷器活。

因读陈老师的这本《至味在人间》多少有些自虐,因为多在睡前读上几章,所以数次被书中那色香味俱全的文字搞得食欲大开,万幸,不是在减肥期读这本书。否则,万一一个节操没守住,体重与口水齐飞,那就做不成一个好身材的吃货啦。可偏偏陈老师这外表憨厚的安徽汉子笔下又透着冯唐,石康那种带着点京味的机灵劲儿,包袱不断,让人欲罢不能。每次都读到困的不得了时才舍得把书撂下,带着微微有些饿的肠胃和几个形容美食的段子睡去,也是一种煎熬。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陈老师于吃上下了几十年的功夫,在书里多少透出来那么几手绝活。比如书中说,一般餐馆都会有几道既便宜,又好吃有特色的菜来吸引客源,在保证客源的同时,又会用其他价格虚高的菜来实现盈利。这种便宜的菜,叫做“潜伏菜”。待客人饱餐一顿,出门便总想着那几道便宜且好吃的菜,反而会记不得自己点的那几个又贵又一般的菜,这招即吸引了回头客,还不会亏本,堪称商家妙手。然而遇到陈老师这种吃界大拿,每次点菜都直奔主力,菜单都不看,直接下单,每样两份,而且每周纠集一帮人杀到餐馆如法炮制,直吃到餐馆关门装修。等装修完杀过去一看,发现“潜伏菜”已泯然众菜,那个失落!

当然,也有绝活失灵的时候,比如,陈老师说判断一家饭馆是否真的有那么好吃,就去看看服务员的冷脸和上门吃饭的顾客人数之间的反比关系。这一招估计在一些旅游景点不太好用,比如上海的豫园,西安的回民巷,杭州的河坊街,顾客盈门,但是价高质次。倒是我自己总结的经验更管用,想当年作为学生背包出去玩,每到一地,先打听当地大学所在,最好是综合类大学。住就住在学校附近,吃饭点站在校门口,随着学生走。男生多去的地方保证味道一般,菜量和价格均衡性不错。女生多去的地方,那必然环境占优,菜品上相。工作以后,出差每到一地,必先摸清楚附近有何居民小区,早饭点出去逆着买早点买菜的老太太走,一定可以找到附近最地道的小吃店,而且必然童叟无欺,价格公道。用不着查什么点评网,全是人肉活链接。

想来本人也算是走过几个地方,吃过几样东西,虽然比不上陈老师这种泰山北斗的吃货宗师,可是说起觅食寻食也算是有些心得。比如有一年去大理,古城的餐馆统一不标价格,吃饭付钱全看老板把你当不当本地人。(阳朔也这样,写的价格是给游客看的,本地人去吃是另一个价)。为了吃饭不被宰,先跟着一个在大理呆了两年的哥们在古城里晃了几圈,把几家小吃店的本地价记熟,另外又学了几句当地话“防身”。第二天一个人出去吃早点,点菜一律当地方言,吃饭付款直接给零钱,让老板无处可宰,斗智斗勇地吃了一天。

有的时候找地方吃饭讲究缘分,比方某年去印度,恒河边看完晨浴出来,在小巷子里饿得前心贴后背地找一家攻略上推荐的菜馆。走到半路,只见路边立个大牌子,上写“lonely planet推荐”的字样,而攻略中又偏偏没有提这里有家餐馆。我顿感幸福感爆棚,于是乎,在印度的一家德国餐馆里吃的这道中国辣子鸡,成为了我那次旅行中遵义会议,一餐用罢,士气爆棚,笑对后面数天的苦逼行程。再比如在丽江,偶入一家广西阳朔人开的餐馆,点的是辣椒鱼,一勺广西辣酱烧热浇上,分分钟教我这个自诩还算能吃辣的做人,后来过了几年去了桂林,望着步行街上大桌子上摊开来正在剁碎的辣椒,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在丽江被阳朔辣椒支配的场景。

书里陈老师还抖过一个机灵,话说他的一个朋友第一次去成都,给他打电话问哪里有好吃的。他问清了酒店地址,张口就说“出酒店左转,走三十米,路边随便一家推门进去”。结果他朋友照办,饱餐以后不住夸陈老师记性好。其实哪里是陈老师记性好,一个第一次去成都的人,在一个口味平均水平和餐馆密度本来就很高的地方,随便找一家,可不就吃的赞不绝口。话说中国的几个吃货必到的城市,无论怎么数怎么算,成都重庆必不可少,广州香港也一定得少不了。以我本人的经历和身为北方人的口味而言,这四座城市中,成都应该排在首位,从早到晚,无论是大厨还是小馆,无论是街边的小摊,还是酒楼里的炒菜,成都都能满足你的一切需求。更奇特的是,无论你是一个人,两个人,四个人,八个人,还是几十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美食。想当年第一次去吃成都的火锅和抄手,那“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单论炒菜一项,大概是在杭州吃的最high,杭州这地方,小吃不行,早上起来跑到附近居民常去的早点摊,吃来吃去都觉得不伦不类,味道不重也不鲜。反而是炒菜别有一番意外,一道西湖醋鱼吃的我这天生对鱼免疫的人(主要是嘴笨不会吐刺),都忍不住想再上一盘吃个爽快。只可惜一别杭州数年,再也找不到吃西湖醋鱼的地方了。

作为一个旅行的吃货,每到一地,饱餐当地小吃是对这次旅行的最低敬意。我虽然生长在西北,工作在美(zhu)食之城西安,可是偏生了一副“兼济天下“的肠胃。外加经历过“新德里泄”的考验,吃起其他地方的小吃就像吃了几十年一样轻松自如。这不得不说是一项引以为傲的技能。今日读完陈老师的这本书,更是觉得山外有山,旅途无尽,吃海无边。作为一个吃货,更要加强修养,会吃会做,走四方,吃天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读《至味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