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无力回天的末代之君

 崇祯(公元1628年—1644年)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帝也是朱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勤勉的,同时也是颇具悲剧色彩的皇帝。崇祯16岁继帝位,34岁亡国训难,当国17年。“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做崇祯执政生涯的注脚。

  崇祯从父兄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大明王朝。他面临的问题多多,主要有三:一是庞大的文官集团,二是迅速崛起的女真后金政权,三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说到崇祯亡国,就不得不提荒诞的天启皇帝。如果大家一时想不起来天启皇帝是何许人也,那这么说吧,明朝有位专心木匠活的皇帝,大家都有耳闻吧,木匠皇帝就是天启。天启帝把军国大事放手交给内阁重臣与亲信宦官,一年到头也露不了几次脸。说来也怪,也许正应了无为而治的法子,天启年间明朝总体局势尚在可控范畴。崇祯从天启手中接过是一个看似凑合,实则危机四伏的烂摊子。换言之,明不惟亡于崇祯,亦亡于天启。

 崇祯生母地位不高,继位前崇祯也不是皇储,仅是偏居一隅的信王,长期宫外生活,他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系统的治国理政方面的教育,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继承皇位。崇祯在知识储备和治理实践方面存在明显欠缺。这是崇祯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天启帝相比,崇祯无疑是勤勉的。但皇帝这份职业太特殊了,当皇帝不是干清洁工,勤奋的帝王并不一定就是称职的君主。皇帝不需要事必躬亲,重在选贤任能,敢于大胆放权用人。后世有人说,崇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明朝灭亡从万历、天启时期就开始埋下伏笔,崇祯朝亡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一个长期积累下来的烂摊子,确实不是光靠勤政就能解决的。

 崇祯刻薄寡恩,志大才疏,刚愎自用,生性多疑。从一定程度上说,崇祯的勤政就是一种折腾。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的政治运行机制已相当成熟,皇帝和文官集团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运作,就能够保证国家机器照常运行。对明末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袁崇焕吧。当年屡败后金军的袁崇焕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被崇祯帝怀疑谋反遭凌迟处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杀袁崇焕无异于自毁长城,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崇祯一朝14个兵部尚书没一个落好下场的,这种折腾法,不亡国才怪。崇祯这么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后果就是没人敢跟着他干了。崇祯曾先后六下罪己诏,但临终的遗言却是“诸臣误朕也。”他的人生感悟就是,错都在朝臣,错都在别人。这让我想起了项羽的遗言“天亡我,非战之罪。”到死都没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啥,还给自己找借口。

 崇祯执政可圈点之处不多,其中之一便是登基之初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使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诛灭魏忠贤集团后,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崇祯无法完全控制他们。崇祯试图快刀斩乱麻,结果越杀越离心,加之文官集团严重内耗,大明朝江河日下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崇祯不顾当时客观现实,如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一样,突然要搞一场反腐运动,崇祯显然忽略了“水至清则无鱼”的历史规律,更无视内忧外患的困境,没有团结和安抚官僚统治阶层。于是大臣们联合蒙骗孤立这个衣服打补丁的皇帝,个个惟妙惟肖的假装清廉,蒙在鼓里的只有皇帝自己。崇祯死后,逃到江南的东林党评价崇祯:“独夫民贼,何足道哉!”皇帝与臣子之间关系恶化到这般田地,历史上还真不多见。

 明朝,是汉族人最后的大一统王朝,崇祯也不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因此,这让人们多少对他产生一点怜悯。可怜归可怜,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如前所述,明朝的亡国和崇祯的失败是有原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崇祯——无力回天的末代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