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题目是一个问句。当然咯,没有人喜欢搬砖。但我们的确有无数种办法让自己搬完这一万块砖,无论这个目标看上去会给我们制造多大的痛苦。拍拍脑门,你可以和我一样想出这样一些办法:
威逼:这儿是山西的黑砖窑,你是里面的奴工。不干就没饭吃,甚至会没命。你干不干?
利诱:这儿是澳大利亚,搬砖工(准确地说是砌墙工,Bricklayer)的时薪是 27 澳元(约合人民币 125 元)。你干不干?
晓之以理和/或动之以情:孩子,这些砖不是用来盖茅厕的,而是用来盖一座伟大的寺庙的。你搬的每块砖都是功德,将来能有助于你父母安康/阖家幸福/爱情美满……你干不干?
以及,还有一种最简单最粗暴的办法:
每次搬一块砖,重复一万遍。
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集中接诊了好几位「拖延症」的来访者。他们对我说过类似这样的一些话:
「我昨晚睡觉前计划着今天早晨要起床读英语,然后去吃早饭,然后去上课,中午下课回来再写一篇论文……但是等到今天早晨闹钟响起的时候,我并没有起床。等我真正起床的时候,已经早晨九点了……」(不用说,读英语是泡汤了)
「上周六下午我没有课也没有其他活动,所以我决定要利用这个时间写一份课程的大作业。但是下午我刚要写作业的时候,有同学来找我玩,我就去玩了。等玩完回来要写作业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写。……」(于是到该睡觉的时候,作业仍然没有写呢)
不知道读到这儿,你的膝盖是否有一种熟悉的酸疼感。倘若有,你当然可以自责:我这个人就是意志不坚决,我就是吃不了苦,我就是不能专注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是,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过的(《为什么偷懒后的自责是没用的?兼谈正确的战拖姿势》),自责不能解决问题。我今天想告诉你的当然也不是「一揽子解决方案」,但至少有助于缓解这种「计划要做什么但最后没有做」的症状。——嗯,如果你的症状也如下文所述。
我在咨询室里听到这样的话时,往往会和我的来访者有诸如这样的对话:
「你打算读多长时间的英语?」
「呃,三十分钟吧?」(咦,你也不确定吗?)
「你打算读什么样的材料?」
「呃,大概是一篇新概念文章吧。」(哪一篇?)
「这篇材料有多长?你打算读多少遍?」
「……」
「你希望读完之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计划」也这么禁不起推敲、缺乏细节,那我要说,你完得成它才怪。一切不能够具体执行的计划,统统都是耍流氓。如果只涉及自己,那就是对自己耍流氓。如果还涉及家人、朋友和同事,就是对自己和别人同时耍流氓。如果这种事都算「食言而肥」的话,那在膝盖酸痛之余,你也许还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小肚子。
为什么不够具体的计划最后难以被完成?考虑这样一种情境:你要考 GRE,你给自己一个任务叫做「背单词」。这个任务听起来就无比困难,以至于让你感到无法下手。为什么无法下手?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已经掌握多少词汇量,不知道考 GRE 你需要背多少单词,不知道背哪些单词,不知道单词背到什么程度就够……这是一个所谓「定义不良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一个问题(problem)包含这样三个要素:
- 起始状态:我现在所处的状态,例如我已经掌握多少单词。
- 目标状态:我想要达到的状态,例如我准备掌握多少单词。
- 达成目标的手段:我如何实现这个状态,包括我们投入的资源以及我们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也就是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这些要素。只要有一个要素不清晰,这个问题就是定义不良的。定义不良的问题很难被解决。首先,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做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意味着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无所谓」——这个「无所谓」非常要命,因为它意味着我们无论做得多好,都没有办法从中得到太大的成就感,就像例行公事一样。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无法得到乐趣,我们就很难持之以恒地投入其中。这自不必言。所以定义不良的问题首先会导致奖赏不足。
其次,定义不良的问题意味着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投入多少努力——从而不知道自己需要承受多少痛苦。我曾经说过,学习和改变永远会带来一些必要的痛苦(《有些痛苦,是你永远无法躲掉的》)。如果我们知道痛苦的限度在哪,也许还可以忍受,甚至会乐于忍受。就好像健身教练督促我们运动的时候会说「再做五个」一样。这是一个很明确的痛苦的量,而且我们清楚地知道痛苦之后的奖赏(客观上身材变好,主观上感到快乐)。但「背单词」就没这个效果。所以对喜欢简单粗暴的大脑来说,这个痛苦的量会近于无限大,或者说被放大到近乎无穷。
痛苦无限大,奖赏不够多,这就像明明你在澳大利亚,我却要用黑砖窑工头的方式逼你干活一样:不做又不会死,做了又不给钱,这又不是盖神庙……你只要不是傻子应该都不会做。可见因为计划不明确而导致拖延,起码还是有点好处的:它证明了我们的智力正常。
痛苦很大而奖励很少还会导致焦虑,让我们格外容易(甚至渴望)分心。所以当我们用「背单词」向自己施加酷刑的时候,其实也就逼迫着自己寻找一些其他事情来做。倘若我们被关在古代的私塾里,旁边站着老先生,手拿戒尺,背不出来就要挨揍,那么迫于对惩罚的恐惧,我们或许是能乖乖学习的——这一部分可以解释古人为何「看似」不拖延。而这样的学习环境在现代社会不用说是不存在的。我们在这个时代想要找点什么事分心,简直不要太容易。其结果就是,我们事实上几乎不可能完成一个不明确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
故而,在咨询室里,我有时候会问我的来访者上文谈到的那些问题。如果有必要,我甚至会问得更细,比如「你要读的那篇文章在什么地方能找到?」「是哪本书的第几页到第几页?」「你手头有这本书了么?」……
当然,我也会问「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以及「如果顺利完成了这个计划,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前一组问题是针对可能付出的努力,后一组问题则是针对可能得到的奖赏。这些问题统统属于一种咨询技术,叫做「具体化」。有时候来访者根本就没有想到那么细致的问题,也不知道要用多少资源。而没有经验的人往往容易低估自己做一件事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于是很多人听说考 GRE 要积累一万个单词,要花三四百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的时候,往往一开始会感到震惊,接着会感到莫名的痛苦和焦虑:就像你突然知道自己要搬的不是一块砖,而是一万块砖一样。你总会觉得,哇,好多,好苦……
然而一万块砖毕竟不是愚公移山。每次一块砖,总归有搬完的一天。如果每次十块呢?如果每次一百块呢?……
所以面对一个定义不良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试图将它变成一个定义良好的、明确的问题。把无穷无尽的砖变成一万块,就已经做完了这一步。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这一万块砖变成「每次若干块乘以若干次」的形式,也就是有限多个具体的步骤。例如三百小时背一万个单词,每个单词看三十遍,意味着每小时要「过」一千个单词,平均每三秒钟过一个单词。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一万个单词变成若干个 list,每个 list 包含,比如说,两百个单词,每次学习一个 list。
如果继续细化呢?我们还可以把它做的更加智能一点,比如说,这些单词里有些我不熟悉,所以我要多「过」几遍,例如说,一百遍,甚至两百遍。有些单词我本就滚瓜烂熟,所以看完第一遍,都不需要再看第二遍。我们甚至还可以做得更加精细:在过完所有的单词之后,我们把那些不熟悉的单词筛选出来,提高它在复习时出现的概率;熟悉的单词逐个排除掉,降低其出现的概率……如此不断地「过」单词而不断调整单词出现的频率,直到所有的单词都被标记为「熟练」为止。——事实上,这正是所有号称「智能」的背单词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
这些背单词软件并不能自动地帮你解决背单词的问题,但它们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儿:过去你手里捧着一本词汇书,你翻翻这书,就知道自己要背一万个单词,你看到的永远是这一万块砖;现在你拿着手机背单词,每次看到的永远是一个词。换句话说,你在搬一块砖的时候,眼里暂时就只有这一块砖。在你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软件会给你一些鼓励,告诉你「已完成百分之多少」,这是及时的奖赏。在你下一次打开软件时,它会告诉你「今天还需要完成多少任务,预计学习时间多少小时」,这是明确付出的努力。于是至少在技术层面上你不再恐惧于「如何搬完这一万块砖」,因为软件帮助你把它简化成了「每次一块砖,反复一万遍」。
这种将大问题切割为小问题,将小问题逐个解决,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工作方式,就是所谓的「登山法(mountain-climbing)」。其实,只要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搬一块砖」这么简单,哪怕它只是「搬两块砖」,我们都可以考虑用这样的方式将它简化为不能再细分的两步:搬第一块砖,然后搬第二块砖。Mission Accomplished。
仿照背单词软件催我们搬砖的思路,我们在计划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并思考你的答案。
- 初始状态:在这件事情上,在没有执行我的计划之前,我现在的水平是怎样的?
- 目标状态:在执行完我自己的计划之后,我希望达到怎样的状态?
- 资源:我计划为这件事投入多少时间/金钱/精力?为了实现我自己的目标,我需要花多少时间/金钱/精力?
- 方法:我应该向什么人/哪本书/哪个网站……求助以便找到方法?若我可用的资源不足,我是否有其他办法能获取资源?
- 可能的问题:这件事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还是需要我与别人的合作/对抗?我需要怎样争取他人合作?我需要如何打败我的竞争对手?我需要如何避免外力干扰?实现我的计划是否会带来副作用?
- 可期待的奖励:实现了我的目标并完成计划,我能得到什么?我的所得是否能让我满意?我的所得多大程度上服务于我更长远的打算?
- 子步骤:能否将当前的任务切割为更具体更明确的子任务?
不是现实中的每个任务都可以被完全具体化的;或者说,不是每项工作都需要具体到这个程度才能开始去做。你完全可以一边具体化一边先着手把那些已经明确的步骤做完。你打开电脑上的编辑软件,敲下你的论文题目,然后写下「摘要」,依次写出「引言」「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的时候,可能你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然后你将这些想法一个个记下来,把句子一个个写完整……几个小时后,你的论文就已经初具规模了。然后你也许会面对更棘手的部分,再去查资料,再去完善……直到彻底搞定。
或者,也可能刚好相反:你做了一些具体化的工作,然后发现这件事其实你没那么想做。或者你发现所需的资源太多,你愿意投入的资源(或者可用的资源)太少,以至于做不到。而你也不愿意想别的法子试图达成目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放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起码,你没有对自己或别人耍流氓,没有「声称自己要做一件事但没有做最后又责备自己是个流氓」。
一万块砖不是你想搬,想搬就能搬。
(隐私声明:文中对话均改编自真实案例,不涉及任何具体的人和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016 年 2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