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流动的飨宴,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席流动的飨宴,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假如在你年轻的时候,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在你此后的生涯里,不管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她就是一席流动的飨宴。

一位老人在回忆多年前在巴黎度过的创作初期的岁月,深情地说道。这位老人就是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的海明威。他的全名叫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流动的飨宴》是由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编写的散文,共20章。它是海明威生前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最后一部作品。在《流动的飨宴》中,海明威回忆了1921年一1926年他和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一段艰辛而又愉悦的生活:初涉作家生涯、窝咖啡馆写作、与文友闲扯、赌马、忍饥受饿、逛塞纳河畔旧书摊、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与菲茨杰拉德邂逅并和乔伊斯、庞德等人擦身而过……

飨宴:宴饮。有酒有餐,有餐就是聚,有酒就是欢。在巴黎,欢宴不曾停止,即使在那个贫穷的时期,生活上的拮据也没有影响到艺术家们与上流社会的喜闹。环境造就人,人再影响时代。规律就是这样。大师总是成批地到来,成批地离开。一切都在复苏的年代(20-30年),这些人相互吸引、欢聚、离散、各自成名。海明威年近60的回忆掺杂着人都有的不自觉欺骗,带读者回到了那个充满趣味的艺术年代,大师们的黄金年代。比现实还真实的笔触还原了他在那个年龄看到和享受到的快乐。海明威不会抱怨,所以在这本回忆性质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他对年轻的自己的调侃,就像在说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一样清晰。

最喜欢菲茨杰拉德那一章的第三段,“司各特当时看起来就像是个孩子一样,他长着一张介于英俊和漂亮之间的脸,金色的头发像波浪一样卷着,额角高高的,一双眼睛友好而兴奋,一张薄薄的嘴唇,带着爱尔兰人风格的纤巧的嘴,要是长到姑娘脸上,肯定会是一张美人的嘴。他下巴的轮廓很好,耳朵也长得很好看,一只漂亮的鼻子,甚至可以说很美,没有丝毫疤痕。这一切合在一起原本构成不了一张漂亮的脸,但是色调成全了他的美丽,非常悦目的金发和那张嘴成全了他的漂亮。那张嘴在你没有熟悉他以前总会使你感到烦恼,等到你熟识后就会更使你感到烦恼了。”突然被打动,写人居然还可以这样——客观冷峻地不露神色。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有人说他每完成一部伟大的作品就要结一次婚。在《流动的飨宴》第章“巴黎永远没有个完”里,海明威在述说第三者闯入自己生活最终让自己与妻子离婚时,“有钱人到来的时候,有一种”引水鱼”抢先他们一步,这种人经常会装聋作哑,在人未出现之前先散发出一股令人欢愉却又显得思前想后的味道。”这里作者用引水鱼讥讽作家多斯帕索斯,他认为是他引来了鲨鱼——有钱的墨菲夫妇,最终导致他与妻子哈德利离婚。

《流动的飨宴》还有许多章节与「阅读」有关。比如不写作的时候,海明威经常手不释卷。他说,写作告一段落,脑子空空的,就必须读点书,以免在继续动笔之前仍为作品伤神或焦虑。他经常利用看书来消磨白天或夜晚的余暇时光。当他没钱买书,幸好可以在「莎士比亚书店」的租借图书馆里借书,他为自己能读到世上所有的好书而高兴,甚至于到外地旅行或度假时也一定带上几本;而临睡前读书更是海明威长期以来养成的好习惯。

海明威于《流动的飨宴》提到非常多的作家与书,而其中最令他欣赏的作家有屠格涅夫、D•H•劳伦斯、托尔斯泰、费兹杰罗、修武‧安德森……等。《流动的飨宴》里,海明威记录了他在巴黎居住的那段岁月,虽不是完整的自传,而且海明威甚至希望大家把这本书当作小说来读,但我们却从中获知海明威的喜爱阅读以及其写作习惯、态度、文学见解……等等,这都是最宝贵的创作经验谈,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巴黎的咖啡馆闻名全球,海明威经常在上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到气氛怡人的咖啡馆写作,工具则是几册笔记本、两枝铅笔和一个削铅笔器,就这样,海明威许多传世之作就在咖啡馆的大理石桌面完成了。

以文坛硬汉子著称的海明威为什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可以被杀死,但是不会被击败。他宁愿选择用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要留着残破的身躯听天由命。勇气可嘉!许多文人墨客如美国作家哈奇诺等人认为他是个热情勇敢的人, 但也有许多人则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他既然是个坚强无畏的人, 为什么竟然在1961 年7 月2 日, 用猎枪悄悄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有的人认为, 海明威是勇敢、甚至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勇敢的人, 这自然有其理由。他的一生多彩多姿, 就好象他笔下的醉汉、猎人、勇敢的士兵、职业拳击手、斗牛士等。1917 年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他志愿从军, 但因眼睛受过伤而未能如愿以偿。他当了几个月堪萨斯的《星报》的记者之后, 加入国际红十字会, 到意大利前线开救护车, 并且表现得十分坚强.有一次他膝盖受重伤, 但仍在迫击炮猛烈轰击下, 抢救并背负伤员, 跑了很长一段路, 才到达急救站.医生从他腿上取出二百多块炸弹碎片.他伤愈之后, 加入意大利步兵, 到奥地利前线作战, 由於表现英勇而受到意大利政府的奖励.这段经历导致他於1929 年写出了优秀长篇小说《永别了, 武器》。

我认为,随着海明威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其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的性情越来越消沉。古巴卡斯特罗执政期间, 古美关系日益恶化, 海明威一家被逐出古巴.他返回美国以后, 曾两度住进精神病院。他有我行我素、幽默风趣、热情勇敢的一面, 又有追逐享乐、寻求冒险和刺激的一面; 他有时一往无前, 有时又胆小怕事.他就是这样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文学泰斗.

在《流动的飨宴》可以看到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他的文字力求精简,不依赖形容词,凡是花俏的修饰字眼,一律剔除。往往花费一整个上午才写了一段。

巴黎永远没完没了,每一位在巴黎生活过的人的回忆都与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我们总是会再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怎样的人,她不论如何变化,也不论你在那里有多么困难抑或多么容易。巴黎永远值得一去,无论你带给她的是什么,你总会有收获。不过这只是我们这个非常贫穷但也足够幸福的早期时代的巴黎的情形。这是《流动的飨宴》最后一段话,耐人寻味!

本书书名《流动的飨宴》,意指巴黎这座世界艺术名都都历久长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人在这里奋斗,(如海明威等艺术家),也在这里成名。 文人沙龙,歌台舞榭,真好似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年复一年,而岁月不同,像一个流动的飨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席流动的飨宴,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