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新的PISA(2015)报告中,新加坡高居榜首,芬兰位居第五,台湾、澳门和香港,分别位列第四、第六、第九,而中国(北、上、苏、广)位于第十。专家对于大陆PISA前两次排名全球第一,而本次排名滑落第十,归因为样本的扩大,有兴趣的可以上网看看新闻。但是我今天想分享的重点不是我们的教育,我们都深置其中,作为当局者,我们比任何人都懂得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和我的朋友们,分享一下芬兰的教育生态,或许能给作为新生代家长的我们,有更明确的价值观、更多的思考,至少在家庭教育这个层面。
我关注芬兰的教育,始于同社区宝妈斯静的一次读书会分享。作为策划者和领头人,她发了一个模板给我们,那是她曾经的一次分享案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第一次让我打开了视野,让我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待教育的问题,而此前我的关注都在我两岁娃娃的早期教育上。
我们读书会的第一本共读书目是《让天赋自由》,书的序是一个创办了一土学校的李一诺写的,序中引用了陶行知的一个教育理念:“社会即学习,生活即教育”,印象尤其深刻。我当时正在自学蒙氏的在家早教课程,课程的精髓就是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即是教育。看到一个同道中人,有点兴奋。
前两天,斯静又分享了一篇长文,李一诺写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对现状的阐述、对改革的思考、对教育的重新定位,让我颇为震撼。李一诺这个名字,刻入了我的脑海,抽丝剥茧,我重视了她的一土学校,并寻到了一诺一行亲赴芬兰的系列分享视频。以下所有分享的有关芬兰的数据及图片,都是源自一诺的一土教育公众号(ID: etuedu),源自我对这个视频的记录及理解。一土的众多教育理念都和芬兰的基础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禁之为打call, 北京的朋友们有福了,一土目前只有北京和硅谷有校区。
下面谈正题。
芬兰的教育到底与众不同在哪里?
就我对一土芬兰行全视频的感悟,芬兰讲求的是“全人”的教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是“development as a human being and as a citizen。”有多少家长,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踟蹰彷徨,疯狂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疯狂地挣钱好买个学区房,希望孩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芬兰的目标仅仅是as a human being, 生而为人,做个人;as a citizen,做个好公民。看上去很容易,是不是?但想想其实又很难。“全人”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出孩子的认知素质,还有情意素质,还有自我驱动的能力。
之前有篇文章在朋友圈疯转,《孩子,我现在让你不快乐就是为了你以后的快乐》,大概就是这个题目,给焦虑中的家长们一个情感出口,孩子,我们如此逼迫你,各种培训班、各种补课,都是为了你今后能够有快乐的资本。听上去很对,又感觉哪里不对。为什么,为什么学习会被认为是不快乐的,什么才算是快乐的事,学习为什么不能是快乐的,如何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这是当下所有焦虑的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芬兰的教育秘诀,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芬兰教育,从国家层面的努力。
芬兰在教育上的投入,达到GDP的6.4%,其中教育投资的50%,都投入到了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学前教育,每年对每人有9000欧+的经费投入,而收费仅仅200欧每人每年,其中还有25%的人可以免费;9年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投入9200欧每人每年,学费全免。
值得一提的是,芬兰占比10%以下的学校是私立学校,也是免费的,也由政府补贴。国际学校,也是免费的。不可思议吧!他们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在整体的教纲上与公立学校,并无太大的差异,只是在语言课程等方面,根据学生的类型作了小型的改动。整个社会,没有太多的阶层或权利差异,仅仅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而已,甚至是需要享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也是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全纳教育!没有歧视,没有自卑,没有自以为是,很好地内化了孩子的平等意识。这与国内的情况迥异。人生而平等,这句理念,光喊口号是不够的。
芬兰对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看重,受到他们价值观的影响,他们认为“孩子是全社会的宝贝”, 而“education is service”。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和社会,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中互相支持,真正做到了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并全力提供一个适合花朵绽放的肥沃生态的土壤。
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
1.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权利享受好的教育;
2. 文化不同,是一种财富;
3. 人道主义、知识、能力、平等、民主;
4.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二.芬兰教育,从师资方面的努力。
芬兰对教师队伍的资质,要求极高。学前教育入职的起点是本科学历,小学老师至少是硕士学历。教育体系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师范阶段对老师的培养,一旦入职,整个教育体系给老师最大程度的信任,他们相信老师是有热情、受过专业训练和具有专业素养的,所以针对老师的评估是支持性的评估,不是监督式的。老师有可靠的环境去发挥才能,自主设计课程,而不需要太过关注本班学生的合格率。
在芬兰行的一节随堂体验课中,芬兰的老师表现出来的那种由内而外的平和,是十分令人惊叹的。老师也不焦虑,课堂中话也不多,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跟随着孩子自己设定的计划节奏走,适当引导,关注孩子成长,多于课程结果,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中心。
先不论我们国内老师队伍的起点如何,我相信,大部分老师还都是有一颗“为了孩子”的心,然而鉴于教务处的各种指标数字压力,如何让他们不唾沫横飞恨不能灌输所有知识,如何让他们不对孩子施压,不指挥孩子拼成绩呢?这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
另外非常令人的羡慕的是,芬兰的师生比达到了1:8或1:7。再想想我们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下,台下黑压压一片的情景,是不是挺无奈心酸的感觉。芬兰的高师生比,和他们的教育经费投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有这么多人愿意去投身教育事业,为人类的未来服务。
三.芬兰的教育改革。
2016年,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芬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
此次一土芬兰行,专门针对教改开展了调研探访。当前,芬兰还是在分学科教学,课程大概包括:数学、芬兰语、科学、宗教、体育、音乐、艺术节、手工,5年级以后有历史、二外。只是在课堂上注重多学科能力的融合,称为现象式教学。
比如,3年级的一节音乐课,课堂上除了播放音乐给孩子听,将整节课设定在一个天气气候的大主题下,孩子们要藏在桌子下面(模拟山洞),感受暴风雨似的音乐,又融入了相关英文词语的教学,科学气候的教学,并最终让孩子以画画的形式呈现。一个场景,自然而然地将音乐、绘画、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老师得有多大的自主性才能设计出这么用心的课程啊。现象式教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知识向生活的一种回归。生活即教育,我们实际生活中,知识的应用不是割裂开来的,生活的体会也是复杂多重的,现象式教学,让学习与生活更贴近,让多领域的知识更加互通,让孩子更灵动。
这里,我想提一下关于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有一堂讲座《走进音乐的世界》,告诉我们严肃音乐该如何听。严肃音乐是有生命的、有情绪的,你能从节奏的轻重缓急中听出暴风雨要来临了,如同芬兰这堂音乐教学,听出底层奴隶在奋起反抗,听出天朗气清的一天全家出游的愉悦,听出窗外静谧的鸟语花香。学音乐,不仅仅是学乐器,音乐是有审美的。芬兰的音乐启蒙,从这个细节看来,也十分到位。
芬兰核心教纲的改变,重视7个核心素养(可迁移、可持续的能力)。
1.学习能力;
2.照顾自己和他人,自我管理,照顾自己安全等;
3.文化能力沟通表达能力;
4.多语言理解能力;
5.电子设备使用能力(7岁以后儿童可以使用电子设备教学,如iPad,手机做题);
6.了解工作的世界和创业;
7.能参与共享,去创造可持续未来。
四.芬兰的课堂。
芬兰的孩子,假期很多,甚至还有滑雪假。非假期,在校时间也非常短。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周在校19个小时;三年级22小时,四年级24小时,九年级30小时。也就是说,孩子有大把的时间在家里,在户外,参加活动。对于父母要上班的家庭,如何解决矛盾呢,教育体系安排了免费的after school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参加,根据自己情况而定。更令人惊诧的是,芬兰有不少家长是选择在家教育孩子的。甚至,对于此类孩子,可以享受每天2H的同伴活动,家长在固定的时间段把孩子送到学校参加社群活动,同样是免费的。
也就是说,芬兰把不同情况的孩子方方面面的需求都考虑到了,总有一款合你心意。可以反观一下我们的情形,孩子放假甚至成为国内家长们的噩梦,我脑海里立刻呈现的是无数张生无可恋的脸。
芬兰的活动,生动而贴近生活,他们有家政课,有编织课,有缝纫课,有烹饪课。不管男孩女孩,都全情投入,从创意、设计、修正、成品,动手能力非常强。关键,没有人觉得这些事不该由男孩子来做。全人教育,培养的是所有人独立生存、照顾自己的能力。他们的物理课,讲到电路并串联那一节,是由孩子自主观察教室里的电灯电路系统,并画图计算每个教室的耗电量;他们的计算机课,讲到图片软件,直接由孩子发挥创造力,制作平面广告。真正做到玩中学,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给予自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了规则。有个小细节,音乐课上有调皮的小朋友吵吵闹闹,老师并没有第一时间呵斥,而是等音乐放完一遍,询问孩子们的感受。有小朋友表示,“没听清”。“为什么没有听清呢?”老师这时才开始引导,保持安静,不让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干扰,是对别人的尊重。音乐再放第二遍,所有的孩子听得格外用心。在芬兰,整个社会都深知孩子的规则意识不是倒逼出来的,而越是靠他们自己探索来掌握的规则,越能让他们铭记于心形成习惯,所谓“尊重而来的规则才能内化”,便是如此。老师能有这样的忍耐力和引导技能,也是实在不易。
一切以孩子为主导的教育,最大程度激发了孩子的潜力和内在驱动力。他们以兴趣为出发点,愿意去付出、去学习、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去体会那种成就感。孩子成为了更好的学习者,一个终身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 当然,这需要一个好的教育生态去支撑。
五.芬兰的家庭教育。
纵然在芬兰,教育体系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但芬兰的父母们并没有当甩手掌柜。他们众多的“为人”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
几个小细节。
1.对待孩子分床的态度,既不是说教,也不是冷冰冰的行为主义,而是和善而坚定的陪伴。有一个爸爸,为了鼓励孩子分床独立,整整陪伴了孩子三个小时,持续不断地鼓励但坚决地执行。首先,和善而坚定,这是正面管教最核心的理念,父母们做得特别好。其次,父亲不缺位。
2.重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需要请老人帮忙带孩子时,会提前详细交代孩子近一周的情绪动向,尽量实现无缝对接。 这点震撼到我了。
3.整个社会,把孩子当成国家的财富,政府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妈妈如果选择自己带孩子,可以享受政府补贴。
4.同事与同事之间,朋友和朋友之间,几乎没有私底下评论别人或说闲话的。
0-3岁,家庭教育承担着100%的责任,但人这一生,家庭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芬兰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生态的根,它很大一部分决定了正能量能否顺利实现正向循环。
几句感慨。
不管是我小区的妈妈群还是邻居大社区,但凡提起孩子的教育,大家都十分上心。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教育投入的比例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为了孩子能顺利上某所幼儿园,甚至在孩子本该享受与父母亲密的阶段,就谋划起了该所幼儿园的托班。为了孩子能念某所初中,提前好几年备好了学区。父母之用心,让人动容。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焦虑的氛围。但,焦虑背后,透露的是无助。父母们很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也想孩子享受一点快乐的童年,但似乎是社会的大潮流推着他们被迫地往前走。
究其根源,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问题。通过芬兰的教育生态体系,与我们自身的体系,作些简单的对比,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想想教育的本质。 当然,这是国家层面的大问题,我们掌控不了,但至少,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执行人,我们仍有足够的能量来影响我们的孩子,如何做一个全人,说得最通俗,就是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快乐、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大到我们无法想象,就看我们是否愿意以己之力,提供这样宽松的环境。
最后一幅图,猜猜芬兰教室外面,抠出这个圆圆的大洞,是做什么用的?
欢迎评论区发挥脑洞,我会公布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