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8月31日,由长江商学院文创学会、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主办,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文科创产业园区投资与发展峰会”在上海大宁德必易园举行。本次峰会聚焦文科创产业园区“投资与运营之痛”,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园区投资机遇、发展契机与盈利模式。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文创产业经济专家苏彤先生受邀参加此次峰会,并做了“文化IP创意开发2049模式”的主题演发言。(根据录音整理,附PPT演示文件)。
插入音频
感谢主办单位邀请我来跟大家分享“文科创产业园区投资与发展”,我就琢磨这个题目,“投资与发展”是投这个 “文”?还是投这个 “科”?还是投“文科”?还是投这个“创”?还是投这个“产”?还是投这个“产业”?还是投这个“园区”?我觉得这里头可能都要投。到底怎么投?投什么?这就是长期以来我们文化产业一直面对的一个问题,大家也没有完全回答清楚的问题。
既然我们是文化创意产业,既然我们是创意经济,在投资这个话题上,我们和非文化创意产业和非创意经济有没有区别?我们的投资标的、投资的逻辑,投资估值测算的方式,风险控制的方式,价值评估的方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觉得可能都还需要从经济学底层的逻辑出发,建构一个属于创意经济自身的投资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2049文化设计与创意开发我们是从1999年北京申奥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也正是在12月18-19日北京申奥的这次会议上,首次关注到英国创意发展的新情况以及“新工党,新英国”的提出,也启发我们提出“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奥理念,这个“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时代主题。2004年5月在第七届北京科博会上,我们提出了“创意中国行动”,亮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口号。2004年的12月,我们应邀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创意产业大会”,这是官方主办的第一个以创意产业为名的大会,当时大家感到非常振奋,因为“创意产业”这个词是新词,但是从上海开始,取得了国家政治层面的高度认可,并且把它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内生动力来看待。
从1999年到2004年,从北京申奥到创意中国,再到今天开始推动文化“及”创意“和”设计“与”服务“同”相关产业融合,特别是“设计”能否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投资“标的”?由此,是否可解决文化产业遇到在投资发展中的一些困境和底层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实践和行动的思考,这些实践与行动的思考归结为什么呢?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创意是实体经济活的灵魂,那么这个灵魂是什么东西?这个灵魂是否存在,如果灵魂可以被投资?那么,投的是什么?如果文化这个“灵魂”不能够投资,那这个命题就会被称之为所谓“伪命题”——没法被投资的文化。文化投资本身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迄今还没有一个属于“文化经济”自身特征的财产权利交易结构。
从2015年开始,我们有意识建构这样一个系统,并将其喻称为“创交所”。因为时间关系这些都不能细的展开,今天利用这个大会的机会让大家先有所认知。简言之,创交机制可以为文化产业联盟组织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四年来的发展,最初源自于几个人内心的强大愿望,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在全国已经产生了影响。昨天我们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园区和协会的负责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已经作为一个经济体,以独特身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开始被各方视作为一种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园区的从业者、研究者、管理者、经营者,我们就要有一种自觉。什么自觉呢?理论建设的自觉。要能够提出自己的源于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回答:中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怎么干?怎么搞?怎么思考?怎么构建投资与发展的平台。
2016年,历经十三年的创意开发,我们推出了第三张中国地图,就是从“行政区划地图”到“地形图”后的“文化圈地图”。今天,像长三角经济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发展新动力,意味着打破行政区划的文化圈时代正在到来。文创产业园区就是中国各文化圈中的一个一个明珠和亮点,在座的各位也都是这个亮点上的亮点,所以大家要找到自己的闪光的地方。
2049模式是我们通过十几年来推动城市存量改造文化空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我信奉叫“知行为一”,不是“知行合一”,就是“以行为知,以知为行”,一定要善于在实践中解决理论的问题!2049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园区,我们希望它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实验的一个节点。目前,在北京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集合了很多优质的文化和创意生产力的资源,这么多的资源靠什么去进行价值的转化?特别是如何通过投资行为,去让它转化成现实经济中的财富和就业机会,这本身就是创意产业一项很重要的自我使命。
这里头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而园区经营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舞台,所以各位可结合各园区实践,将来大家在这方面可多交流。这是刚找到的2049园区所在地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历史照片,这个是1959年新址落成的时候!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中国最早证券交易所旧址改造的德必文创园。文创园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一个历史阶段,我们有幸从事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意思。
一、文创产业的2049定义
接下来,进入正题,首先,关于“文创产业”的定义。关于文创产业大家说的比较多,特别2014年国务院推出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出台后,反而遇到一个问题,到底什么部门来牵头文化创意产业,大家有点找不着感觉。实际上我认为它是一个多种行业的联合阵线。这里头我建议细分文化业、创意业、设计业、服务业,这都是不同的行业,而不要把它不加分析地混为一谈。作为文创园区就是这些各种“业”可以在一起的共生态,这恰恰是文创园区的一个特点。
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业、创意业、设计业、服务业,恰恰开始通过文创园聚合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一种“文创园区经济体”的存在。这种经济体的存在,我认为它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可以称为第三类交易组织。但是这一点,目前我们的学界或者说理论界还没有看得很清楚,而且甚至被有意无意忽视。我认为主要是我们主导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陈旧落后所造成。比如,林毅夫和张维迎争论要不要产业政策,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用的是同样落后的产业政策理论和经济学范式,不是创意经济的范式,所以讨论不清楚争论的问题。
我们给文创产业的定义是“文创产业乃是将文化资源创意开发为新资产之有价值的共业”。这里我们借题发挥梁启超先生对文化的定义:“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他用一个中文本位的汉字佛学术语 “共业”来表达文化,非常有穿透力。
由此我们就从“工业”对产业的认知,彻底升级为“共业”的产业认知,因为,我们用“industries”这个词翻译来翻译去,总是找不到对创意产业的准确感觉。其实英国人自己也纠结,总是觉得“Creative”和“Industries”两个有些对立的词捏不到一块去,工业感的产业一词与创意连不上。所以我们用 “共业”替代“工业”,找到对“产业”的新感觉。这就是我们理解“文创产业”的一个根本上的心法。由此文化业、创意业、设计业、服务业,以及各种相关产业就可以融合发展,所以文科创产业园区也没问题,一切融合,一切汇流。
二“文化IP”创意开发模式
什么都得讲模式,特别是投资更要讲模式,因为没有模式,投资很难重复自身的动作。投资如果不能重复自身动作,它的投资效益、效率、效能就比较低。所谓模式就是认识到,无论做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园区,都离不开文化空间的价值提升。通过文化IP战略的引入,将文化作为财产权利,作为可以被投资的财产,使文化投资在文化空间价值提升的共业经济中具有主导地位。
由此可形成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逻辑,构建起“四众支撑”平台,最终实现不同经济要素最优配置和最优的组合。关于文化IP是个什么东西?这里是我对文化IP的独门解释,总共“三个P”。第一个P是信息财产权,Information Property;第二个P是Identity Property,是形象身份形成了财产权,过去这种形象权不属于财产权,是人身权的一种权力,你只有精神损害的要求权,但是今天对不起,网红时代,形象就是财产,具有极强的商业利益的索取权和价值交换能力。最后是知识产权,但是这里头我给它修正一下,叫“智识财产权”,主要是因为要统一祖国,先统一祖国文字使用。“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词,我国台湾地区翻译“智慧财产权”,大陆地区翻译为“知识产权”,不如合称“智识财产权”。这样“三个IP”共同构成“文化IP”财产权利组合。
这张图是著名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的IP标志,我对“IP”的认识,源于国家专利局变成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新标志设计时。国际知识产权(IP)包括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和设计权,我国实际上是专利局叫国家知识产权局,这是中国特色,就有三个部门在管知识产权,设计权则管理缺位。正是这个经历,使我开始日后对创意经济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感兴趣,慢慢形成了2049模式。
“2”是“两创转化”。所谓两创转化就是针对特定标的对象相关的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同相关产业融合的过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使其成为更高创意含量、人文含量、智慧含量、自然含量和艺术含量新资产的主体行为。也就是说文化资源可以转化成文化资产。为此我们开发了一个文化创意开发主体的基本架构图,从共创社群——组创团队——招创中心——投创基金——众创空间,这是一个普适的架构,可以用它对各自园区进行文化IP投资发展平台建设的参考。
“0”是“零级开发”。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是“可视化建模”和“数字化拟象”,数字世界已经和物理世界无缝衔接。比如文创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涉及到各种类型的传统开发与运营业务,在这些流程当中,一定会有很多属于核心创意产业的工作,将这些部分的工作视为一个独立的投入产出阶段,形成相应的成果。再把这些文化、创意和设计类工作成果,利用“云大物移”技术、BIM管理、3D打印、数字孪生等方式,转化形成为与物理空间相映射的空间数字化资产。
“4”是“四众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相关文件说的比较清楚,这里就不更多重复。总之,众扶、众包、众筹、众创是互联网时代集合众力去发展文创产业很重要的基础方法。为此,我们提出一个创意经济的信权财产权理论,为众创行为提供财产权法意义上的学术支撑。这个图是“创交所”机制底层的财产权力结构图。在随后不久新版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当中,我们也会对这个事情做一个介绍。本图说明,创意活动除了透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之外,可以透过信息财产权的生成。过去,我们习惯一说发展文创产业,就不加思索的提要保护知识产权云云,似乎离开知识产权就搞不了创意产业。其实,知识产权体系不过是一种交易结构的设计,其交易成本也比较高,已经和今天很多互联网时代的财产权利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应,所以,也需要进行升级。
“9”是“九图规一”。文创产业园区有一个特点,可大可小。比如,文创小镇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园区经济体特征的工作、生活、学习综合的性空间。也可以很小,可能就是一栋楼。所以无论是大还是小,但是要考虑的问题是全面的,不能够打折扣。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总体城市的设计,交通基础设施,综合环境的治理,人力资源的策略,产业功能的集聚,特别是今天主题投资、融资的计划和空间文化方面的等等,需要纳入到文化规划、概念设计、建筑策划的整体当中。放大到城市尺度,就是所谓的“多规合一”,但是多规合一在实践中遇到困境,主要是因为现行的各项规划是不同行政管理的缩影,目前也逐渐向好中。今天,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三、文化圈地图:创意开发平台
接下来,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创意开发平台”的问题。今天的峰会是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主办。联盟靠什么联?怎么盟?我认为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2016年的3月25日,互联网世界合作者大会上,我们公布了《创意中国文化圈地图》。
文化圈地图根基北京、南京、西安三地之间直线距离相距900公里形成的正三角形。以该“大地三角形”作为测量基准,使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地球空间信息球面离散网格系统,并对整个中国地图进行投射,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圈编号系统。有了这个投射和编号系统,可以帮助创意开发者,对广泛分布的文化地理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弥补行政区划地图无法准确表达多样性的文化地理情况的缺点。
各地的文创园区都在这一个一个的文化圈当中,大家都是亮点中的亮点。这个文化圈地图可以作为文化产业园区联盟的“联盟图”,利用这个联盟地图一旦将各个园区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文创产业园区超级网络,运用这个超级网络平台,一方面可以服务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同时,每个节点的发展又是一切节点发展的条件。因为,网络节点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网络价值,这就是网络价值法则。
给大家提供文化圈地图有一个目的是帮助文创产业园区内及入园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创意中国文化超级版图工程”,发挥文创产业园区经济体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比如,关于中国特色很多人都说不清楚,我说中国特色都在这张图当中了,以后有时间慢慢道来,这特色有的时候还比较神奇。通过这张图可以发现一个中华轴线,这个轴线一延伸,上面正好是漠河,下面正好是海南岛,中间北京,还有的雄安新区。总之,未来不再分谁是几线城市,而是看你是哪个城市群的,你是哪个文化圈的,不管是小城市还是大城市,大家都要争当网络中的特色节点。文创园区是城市特色的策源地,文创园区要找到自己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主体定位。
四、雄安新区:创意开发应用案例
最后,分享一个创意开发的案例。2049创意开发的模式,正在我们参与的雄安新区未来城市生成与发展研究中发挥作用。雄安新区公布后万众瞩目,调性喊也比较高,走到今天大家也在开始逐渐沉淀下来,从高喊口号后开始理性分析。总之,雄安文化设计和新区创意开发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因为“没有文化传承,没有雄安未来;没有改革创新,没有雄安价值”,这是目前雄安的基础共识。
将文化圈地图及创意开发模式,运用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中,运用在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之未来城市的创意设计中,也显现出,新时代文创产业园区经济主体参与国家重要战略性工程的可能性。这个课题成果主要是三个线索,可作为文创园区在各地参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中的一个普适的东西。文化雄安、设计雄安、数创雄安。
最后,展望一下未来,今天的中国城市,包括上海,大都在20年左右的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接下来,城市开始追求内涵增长,此时,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去构建属于创意经济自己的理论模型。明年9月,北京新机场就要开始试运行,同样也是个六边形的穹顶的网状结构,跟咱们看到的文化圈地图结构非常像。
无论有多少种解释,说到底中国特色不过就是千百年来无数有特色的心灵相连相接、相激相荡所生成之有价值的共业留痕,就像今天的上海峰会,大家相聚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这个平台上,一起“开积出有价值的共业”,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共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