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示范,上的讲堂,下的课堂。
思考材料: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的教研员,现在应该做什么。这个材料相当于老师上课的课前导入。
1934年《淮安新安小学六年级计划大纲》的启示:
大纲按陶行知先生“生活、社会即教育”理念设计,分经费、生活、环境、口号四部分
“生活目标”: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具备五大方面: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我们现在提出的是德智体美劳,相对比较空泛。)
一、每天做内体运动一次。
二、每天整洁一次。
三、每天写日记一篇。
四、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
五、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
六、每天看本埠和外埠报各一份。
七、每年种痘一次。
八、每年洗澡约八十次到一百次。
九、每年和国内外小朋友通信十二封。
(可操作性很强)
环境目标:
十五、要认识环境中最易见的动植物各十种以上,并且要观察各一种以上的生长过程及对人类的关系。(认识各十种本身就不容易,而且要观察各一种以上的生长过程,要求小孩子从小就养成观察的习惯。)
十六、要认识每晚容易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颗以上,并能懂得风云雨露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和人生的关系。(最后一点,非常有价值。案例:瑞典女王,奖励一个女孩在东南亚海啸的时候救了很多人。这个女孩子在海边玩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状态变幻,他想起老师讲过,海水有这样的变化,就是海啸要来临的迹象。他就赶紧通知了家人和附近的居民。)
十七、能欣赏名歌名画和自然风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大俗事。琴棋书画诗酒花,七大雅事。)
十九、会唱十二首新歌。
二十、会弄一种乐器。廿九、要学会游泳和撑船。(这是一种生存的技能。)
此外,在“团体生活”部分,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内容,如:“每日轮流做主席和记录”、“每日轮流烧饭和抬水”、“每年长途旅行一次”、“养鸡五对狗两只”、“捕灭蚊虫、并懂得蚊虫何以为人类大敌”、“征集社会的批判”等。(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就比较畅行值日班长。)
思考:
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的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素质(素养)?
——教研员(中国特色)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今天交流的三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是--教研员要评课,这是我们教研员的基本功。教研员一定要去听课、评课。思考的问题:你评的课是不是到位?就涉及到我们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也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研员知道不知道。教研员知不知道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教研员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一杆秤。
第二,教育对教研员的要求非常高,教研员要有专业发展能力。第二个话题就是教研员的专业发展能力。
第三,教研员还要有一个反思的态度。你能不能去指导科研?你能不能带动科研?
基本内容
教研员的基本素养
教学评价的能力
专业发展的意识
及时反思的态度
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三个话题:
把握一个原则(什么叫教学有效?)
纠正两个误区
强化三项意识
有效性:
《现代汉语词典》:能实现预期的,有效果。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适切的——“有效性”就是能很好的完成预期目的,并得到进步或发展,在教学中就是完成教学的目标。(很空泛的阐述)
湖师大崔允漷: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三个“有”——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合规律性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三个概念有交叉)
姚立民《 有效教学研究》:
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盛群力教授在《现代教学设计论》一书中指出:
(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的效果,通常以学生的成绩水准作为判断的依据。(这节课学生通过从老师这里得到的学习,是有收获的。)
二是教学的效率,以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相比较而得出判断。(效率不是靠加班加点,而是通过言简意赅的讲述让学生就理解啦。)
三是教学的吸引力,一般以学生对继续学习的倾向性作出判断,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态度情感。”(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有共鸣的,学生对你这个老师是非常认可的。通过这节课的吸引力,学生的愿望动机都得到了满足,他肯学习了,他会学习了。)
能判断一节课,是不是好?首先看这节课的目标是不是达成?目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达成的?在达成的过程当中,看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情况。
叶澜教授的有效“五实”标准
• 有意义(扎实的课):学到新知——获得技能——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越来越主动的投入
学生有没有获得知识?
• 有效率(充实的课):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面上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
课堂是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 生成性(丰实的课):不完全预设结果;有师生真实、 思维活跃的互动;在资源、过程、形式上具有生成性
课堂有生成性,不是完全预设的。
• 常态下(平实的课): 特定的空间(课堂)和时间(40分钟)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相互讨论、相互促进,从而构成新知;不过度“准备”(包装、作秀、做戏)。
不作秀。杜绝那些看看很激动,回去无法用的课堂。
• 待完善(真实的课):值得反思,可供重建。
最关键的核心是,学生有效的学。什么叫有效地教?老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法,严谨合理的思维,那知识转为共识。知识是死的,认识是活的。怎样把知识转化为认识,就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功?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学生有效的学,怎么样才有效,?首先他在情绪上是喜欢的,认知上是有共鸣的,不是老师讲的眉飞色舞,学生不感兴趣。我们要观察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方法。
(二)纠正两个误区——目标设定空泛、情境营造虚假
(现在最热门的是在讨论核心素养,我们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很难接轨。。那么我们的教学需要不需要目标,我们的核心素养,能不能取代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我们该怎么办?)
1.目标设定空泛:
(1)目标的再认识
考查知识——挖掘学科的教育功能(2009语文:补写)
儿子:妈妈,今天我检到50元钱,想分五次上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
儿子:老师说过,检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
(2)目标的现状分析
(思考:北方的老师和南方的老师教学目标,能一样吗?难道就不能有自己的内化和加工吗?)
只会识记教参中的三维目标:“识”“识”脱节、千篇一律如:小学语文《江南忆》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应该内化:
(1)本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有效的知识?(注意:课堂不是教师卖弄才华的场所——不要把没必要让学生掌握但教师又很感兴趣的知识强加给学生;也不要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随意化)。
(2)本节课的重心是什么?教学主线是否清晰?(重心稳、主线清、流程畅是教学有效的关键。老师要首先了解学情,了解教材,才能知道怎么教。)
(3)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是会遇到哪些障碍?(知识储备会有哪些不足?学习中会有哪些突发性的生成?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化解、突破?)
(4)学习本课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哪些发展?(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价值观的熏陶)
2.情境营造虚假
(1)情境教学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引申:
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提高自主、合作精神——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
答案A
(2)情境营造的误区:
*虚构、缺乏科学性的情境如秦白劳、帕帕提——误导
*为情境营造而营造的情境,没有为教学服务——多余
*未能能促发学生的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肤浅
(礼貌显魅力一课的反思)
(三)强化三项意识
1.探究意识——学生活动的有效设计(这里的探究不是广义的探究,我们在去听课的时候,要看学生的探究意识,是不是到位?包括这个学生的活动。)
理论解释: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让学生发展,必须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这个学生的身心各方面才能够获得发展。)
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
实践思考:
学生活动怎样才是有效的?
怎样的学生活动是符合新课程需要的?
学生需要怎样的活动?——屏弃伪探究,消除伪活动。
2.创新意识——新颖设计的 有效体现
(1)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现象:
*把教学过程庸俗化,以故事、传说来吸引甚至误导学生,造成教学流程浅薄、混乱;教学资源不加选择。
*把教学过程简单化,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未能挖掘规律,提炼经验,造成教学流程平铺直叙,缺少起伏;只是让学生画画背背。
*或把教学过程复杂化,不注重铺垫,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高难度问题,造成教学流程艰涩不畅,影响学生思维。
(2)新颖设计的关键——教材的再处理
原则: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应用能力
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材
梳理教学主线——理顺逻辑关系
设计教学环节——组合教学内容
营造教学情境——设定问题情境
延伸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
升华教学主题——提升人文精神
3.能力意识——学会学习的有效保证
解释: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能力”是指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思考:
学生必须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落实这些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信度呢?
拓展:
根据学科特色,挖掘学科能力
1.概念解释:
教师的专业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美国的布莱克曼(Blakeman) :
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
布克(Barke):
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
自我引申:教师不断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1)积淀——拓展知识内涵
“六个一”是指中学教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主动地完成六个基本工作。
每一时期每位教师确立一项科研课题;每个学期阅读一本历史理论或教育理论专著;每学期完成一篇教学论文;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或记录有代表性的案例;每学期开设一堂讲座;每学期精心设计一份高水平的试卷并作试卷分析。
教师有两个特权,一个是学习的特权,一个是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但是我们总是往往会忽略,学习的特权,我们只有不断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够有效的去帮助他人,我们能够自主学习,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是专业发展。
(2)熏陶——提高人文素养与意识
首先,凸显学科意识
理念:“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甚至可以“文理渗透,综合创新”。
方式: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入“诗、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形成大文科意识。
注意:精心选择、巧妙引导、讲究实用;切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 其次,挖掘学科特点
依据一切既有的知识而以独特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以人为本——教学过程、目的的人性化——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特别关注——生命教育、环境教育(例中国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理性的原初本意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是最高层次的理智。
*熟悉教材
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教材提供的是感性的知识,这是理性思维产生的基础.
*得出感悟
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某种教学内容的例子,所以不能把教材看作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更不能看作是一种规定,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如鸦片战争前的贸易顺差。
*形成观点
判断——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海国图志》,严复与伊藤博文
科学思想的四个层面:
*科学知识——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是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科学方法——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一门学科不能形成自己的科学方法,就不可能称其为科学;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
*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批判、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以及超功利的态度。
当前中学教学中尚存在一些违背科学思想的表现:
(1)科学知识传授带有传统性,知识带有强制性。知识是预设并被认为是正确的,学生社会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识记标准答案,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学习过程以记忆为主,带有明显的社会强制性。(例如:同学们,找出课本上哪几段文字,画出来,一会检查。)
(2)科学方法被人为地淡化。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不能掌握学科所特有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造成“高分低能”。(没有方法)
(3)科学态度的缺失。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社会现象,缺少科学评价的态度与意识,往往容易走极端。(对历史没有敬畏感。)
(4)科学精神的迷失。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并更新真理。教学中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盲目迷信权威,缺少质疑的意识、多问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的情况。(迷信权威。)
著名画家张大千:“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优秀画家必须去除俗气、浮气与匠气,读书是唯一的选择。
引申:
“教师要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重视专业发展,第二是重视专业发展,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发展。”
——优秀教师不能有俗气、更不能有浮气和匠气,因此不懈地进行专业发展是成就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
以此与广大教师共勉!
推荐一本书:《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 》杜萍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什么是课堂管理?什么是课堂常规(分类与内容;原则与策略)?
实践操作:
×教学前的工作(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学案的设计与要求;集体备课的有效利用——综合学科怎么体现集体备课的优势?如何在共性的基础上保持个性?)
×教学中的监控(如何处理好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体现?)
×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案例的反思?教学环节的反思)
2. 教研活动的反思
现状:重管理,实行年级组配置
弱教研,教研组活动弱化
思路: 在管理和教研中能否找到一个结合点。
教研组活动的“四化”要求:
*教研活动常规化——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教研活动主题化——每学期活动确定一个主题,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如教学有效性主题:怎么导入是有效的?怎么设问是有效的?情境怎么营造是有效的?学生怎么活动是有效的?
*教研活动校本化——与学校实践相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怎么搞?区域教研如何体现地域特色?
*教研活动课题化——与学校课题结合,成为总体工作的一部分
(3)教科研的反思
管理理念:
*鼓足勇气写文章(克服无用论、无关论、无能论倾向)
*教学实践出文章(克服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实科研)
*精雕细刻做文章(把科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管理思路:
*有效的选题指导(角度新:切口中;内容实如:论××教学中的减负、教师上课说“那么”的不良后果的研究、课堂教学可以休矣!学生就是教师等)
*及时的规范交流(文章的格式规范如论文与课题报告;标题的确立)
*必要的写作规范(精当构思;完整写作;冷冻雕琢)
(4)课程建设的反思:
(1)什么叫课程?
(2)如何理解课程的“三化”——选修课程精品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必修课程校本化。
(3)如何选择课程资源并有效加以运用?
(4)高中新课程标准即将颁布——新旧课程的差别在哪里?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新内涵?
(5)如何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6)如何整合优秀教改成果,推广新课程改革经验?
(5)课堂教学的反思
(1)怎样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3)小学教材如何与初中教学相衔接?
(4)你对教学有效性有何思考?(怎样有效导入?怎样有效活动?怎样有效提问?怎样有效拓展等?)
(5)作业如何改进?(菜单式作业;生态作业等)
总结:
七个来去:
1.沉下来,钻进去;
2.走出来,走下去;
3.坐下来,站上去
4.蹲下来,跟上去
5.写出来,发上去
6.悟出来,讲出去
7.请进来,走出去
倡议:
教研工作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作为教研员,我们应该用最纯净的心来做最专业的事。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专业,还要学会怎么样更专业的去爱。我们不仅要修炼自己的职业气质,我们还要修炼自己的专业气质。
一个教师,就是这个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教学形象,我们在教研活动当中,如果经常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做好自己学科的代言人的话,那么我们教研员就要做好我们学科的总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