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洪阳
本文目录
-
前言:我的背景和现在的去向
- 背景及去向
-
2014.6~2014.9 数学建模国赛
- 现下看当时
- 最重要收获
- 数模国赛结果
- 参赛的一些建议
-
2014.10~2014.11 BIOMOD 国际大分子生物设计比赛
- BIOMOD 比赛结果
- 在很拼的团队里变成很拼的人
- 遇见一个奇人
- 跨界的起点
-
2014.12~2015.2 数学建模美赛
- 数模美赛结果
- 轻车熟路与放松警惕
- 放弃掉的时间属于爸妈
-
2015.3~2015.6 RoboMasters 2015 大学生机器人对战
- 比赛视频
- 参加机器人比赛的一些建议
-
2015.5~2015.6 香港中文大学夏令营
- 参加前套磁
- 参加时面谈
- 参加后纠结
-
2015.6~2015.9 申请出国
- 放弃港中文及保研
- 裸考的语言关
-
2015.6~2016.3 MClab 科研助理
- 精神上的压力
- 获得的东西
- 反思的东西
-
2016.1~2016.4 留学定校
- 我的申请背景
- 我的申请结果
- Reject Rejection
- 不眠的夜晚
- 不要请中介
-
2016.3~2016.4 杭州之行
- Gap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 17姐
- 互联网公司
-
2016.5~2016.6 毕业论文及答辩
- 毕业论文
- 毕业答辩
-
2015.3~2016.5 冰岩作坊与思存工作室
- 冰岩作坊的技术氛围
- 思存工作室的快速开发
- 如何选择社团
-
2015.11~2016.4 武汉智在家实习
- 遇到了大学的举灯人——Sam Cho
- 创业的激情
-
2016.5~2016.8 优步武汉实习
- 初衷与应聘
- 学习到太多
- 小伙伴们
- 优步中国与温江皮革厂
-
最后,我觉得大学最需要做的事
- 大学最需要做的两件事
- 让大学生具备竞争力的几件事
前言:我的背景和现在的去向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花时间看这样一篇几万字的文章?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想要从这个人的大学经验中吸收一些东西:比如大学应该怎么走,每个阶段这个人在做什么,每个阶段做的事是否后悔,想避开可能的坑,等等等等。
而建立在愿意听这个人唠叨的基础之上,必然是他的经验有值得借鉴的部分,因此把背景及去向写明白——我想这可能成为吸引你读下去的原因(或者是让你决定不读下去的原因)。
我的联系方式在文末,有相关问题欢迎随时询问我!:)
背景及去向
背景
-
四川省资阳中学
- 2009 年 ~ 2012 年,高中
- 1 班,罗在全老师班主任
-
华中科技大学
- 2012 年 ~ 2016 年,本科学士学位
-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 启明学院
- 信息类数理提高 1201 班
去向
-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
- 2016 年 ~ 2017 年,硕士学位(预计)
- 软件管理专业
2014.6~2014.9 数学建模国赛
现下看当时
2014年大二暑假的数模国赛,如今看来是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在大二暑假之前,我达成的成绩有:
- 平均加权成绩(GPA):90.8,折合绩点 3.91
- 冰岩作坊 / 思存工作室:学习前端编程技术
- 其他社团:实践部副部长、班干
看似不错的背景实际上对申请有用的只有成绩一条。因为申请国外硕士项目看重的是:
- 加权成绩(GPA)
- 语言成绩(GRE / TOEFL)
- 文书(项目经历和科研经历)
数学建模国赛之所以成为转折点,重要性在于:
- 数模国赛从建模到编程到论文过程为之后科研打基础;
- 数模国赛本身解决的题可以当成项目经历写在文书中;
- 数模美赛使用全英文写几十页论文对英文写作有益处。
最重要收获
最重要的收获是遇到两个小伙伴——简劼、方深。在给后两届的同学做数模分享的时候,我们参赛总共三人,分享 PPT 的内容在一点上却出奇一致:觉得数模遇到小伙伴真是三生有幸。
从拿到比赛结果开始,兴奋点注定会逐渐降低。从最开始我拿着数模国赛一等奖去申请香港中文大学夏令营觉得很有用;到后来科研用到相关神经网络算法觉得较为有用;再到申请出国写文书的时候觉得还算有用;最后到找 Uber 实习觉得用处不大。奖项的重要性随着时间在逐渐衰减。
但是有一个东西在逐渐增加:和简劼、方深的友谊。简劼最后去加拿大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就读全奖研究型硕士,继续在数学方向深造;方深最后去了中科院读硕士,在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上深造。我们每年会聚一到两次,聊聊近况和各自领域的最近发展,互相找灵感。感觉这样的好朋友在大学中非常少。数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找到好朋友,因为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共同吃、睡、学习,在做比赛和模拟赛的时候为了解法争吵又和好,遇见你们三生有幸。
数模国赛结果
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赛全国一等奖。
参赛的一些建议
参赛的最佳时段是大二暑假。
当时参加数学建模国赛是在大二暑假,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段。大学过程中一共有三个暑假有重要影响,大一、大二、和大三。对于有打算出国的同学来说,大三暑假一定是为出国做准备,包括写出国文书、选校、投申请、甚至是出国交换一个暑假增加经历;大一暑假做数模较为困难,因为解题仅仅依靠大一学到的数学分析不太够,很多题涉及解偏微分方程、解多目标函数、使用 MATLAB 编程,这些技能大多在大二开始学习。因此大二暑假参加比赛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段。
选好队友至关重要。
就像上面说的,可能在 10 年之后,你都不记得数模当时拿的是什么奖励、做的是什么题,但是你一定会和两个队友保持联系,这是一笔及其宝贵的财富。
选好队友的标准觉得有三个,从上往下重要性递减:
- 人品最为重要,最好能吃苦,不要想着抱大腿的人;
- 快速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 本身数学/编程/写论文的基础和之前的学习成绩。
避免人身攻击类型的争吵,鼓励就问题激烈讨论。
首先如果争论是对题目、解法这样的,说明解决方案很有希望,这个时候有多套解决方案可以选。在选择采用哪种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考虑这几方面的因素:编程难度、论文讲清楚的难度、建模难度和方法的可持续性。有些时候第一问的某些解法看起来很有效,但是对后几个问题其实不适用。最后尽量避免正式比赛中的过多争论,因为浪费时间。
三个人都是全能的,但是各有侧重。
以我们仨为例,三个人都会建模、编程、论文三块,但是在比赛前,根据各人在模拟赛的表现,会有粗略的划分。对小组中的每个人来说,在确保三块能做的情况下,对自己分到的那一块要着力突破,因为做出结果不一定能拿奖,三块有突出才能拿到。比如可以发挥自己平时的特长:在一次社交网络的模拟赛中,使用了阿里提供的可视化工具,做成可以拖拽的人员关联图。
时间是比赛的时候最稀缺的资源。
每个人都不能闲着。在自己工作阶段性完成的时候有两个事情可以选,一是去帮助工作量大的队友, 二是继续向前推进去做第二问第三问。
流水线推进。建模的人完成第一问建模给编程的人和论文的人,编程的人在编程的过程中建模的人就可以继续推进。不一定要第一问完全OK才做第二问。
建模的过程每个人必须参与,这样最省时间。因为编程和论文必须基于所建立的模型来完成。
做得更多是拿奖的关键。
虽然大部分题目可以套模型,但是拿奖的那些必然不只是套模型。因为每个问题都是独特的,通用的 模型必然有缺陷,要么改进,要么不要套模型。
做的更多的意思是放开思路去做。比如折叠椅,做了一个生成折叠椅的软件出来,融入参数化设计的 想法。比如搜寻题目之外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资源:数学建模分享的 PPT
2014.10~2014.11 BIOMOD 国际大分子生物设计比赛
BIOMOD 比赛结果
- 获得 2014 年 BIOMOD 银奖;
- 2014 年 BIOMOD 比赛网站;
- 指导 2015 年 BIOMOD 比赛网站;
在很拼的团队里变成很拼的人
在 2014 年 BIOMOD 比赛里面我承担的工作是网站建设。当时临近比赛只有一个星期,网站占比赛成绩的 30%,所以任务非常艰巨。印象最深的是整个团队的氛围,从学生到导师都十分拼。那是第一次觉得就算时间紧迫,也有信心完成比赛——所有人的态度都是积极正向。
遇见一个奇人
这个奇人叫尚文浩,奇之处在于达到了勇于尝试的极致。
BIOMOD 网站最开始是有设计师的,但是全屏大姨妈色确实受到整个团队的抨击。在这种情况下尚文浩带着我开始做起了设计。当时就被惊到,他是整个团队的队长,BIOMOD 分子生物竞赛的核心是生物,也是他的老本行。做生物的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设计。但是最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除此之外,他第一次做了视频并且自己剪辑、带团队排练舞蹈到哈佛去表演、最后本科从生科院毕业后居然去了一个完全和本科不相关的专业——北大读微电子博士。
在他的影响下我收获最深的是敢去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申请。这对最后跳出“成绩好-->科研强-->申请 general EE/CS 项目”的常规模式、并最终申请软件管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界的起点
这次比赛对我的意义之一,是让我发现了跨界的魅力。虽然在项目中承担的只是网站建设,但是跨界的想法一直潜移默化存在,并在后来与 Sam 老师一起做了跨界创新平台。
意义之二在于第一次接触设计,并在后来自己设计并实现了国际/国内的两个会议网站:SIDAS 2016和 VALSE 2016。
2014.12~2015.2 数学建模美赛
数模美赛结果
Hornorable Mention(相当于二等奖)
轻车熟路与放松警惕
美赛的队友还是老队友,因为轻车熟路的原因所以我们的重心分了一部分在英语上。
从现在看当时的一些约定其实有些武断,比如说我们甚至讨论了只用被动句式这件事。现在回过头看当时的英文语言觉得有较大的欠缺。在整体上沿用了国赛的写作风格,对模型的合理性这一部分分析太少。另外最后一问只是整合了前三问的网络而非新建模型也是一个缺陷。
放弃掉的时间属于爸妈
对于数学建模现在回过去看会思考一个问题,因为国赛是占据了大二暑假的时间,美赛是占据了大三前的寒假的时间。所以直接少掉两个陪爸妈的假期。特别是现在还有十来天就会出国离开爸妈更是不舍。
因此无论暑假是做数模或者去实习或者做其他,在陪爸妈的时间一定珍惜,以后只会越来越少。
2015.3~2015.6 RoboMasters 2015 大学生机器人对战
比赛视频
RoboMasters 是大学参加过的最酷炫的比赛,看下面的视频就知道:
戳我看比赛视频
我在团队中承担三项事务:
- 设计师:设计海报点击链接、设计LOGO如下图;
- 机器人视觉算法:通过视觉算法实现自动避障、寻路、射击;
- 校园经理人:负责中南赛区比赛在华中科技大学的顺利举行。
最终我们团队(Hust-速加网战队)拿到了中南赛区第四的成绩。
参加机器人比赛的一些建议
务必学会快速学习。
视觉组的成员面对的问题其实很艰巨:炮手的自动射击算法、步兵的自动避障和寻路算法。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拿出个 Kinect 直接让我们快速构建出来算法。从开始拿到 Kinect 学着编写 Kinect 程序,到最后实现金字塔光流法算法一共用了不到两个星期。其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快速学习。
不仅视觉组,其他所有组都是一样的情况。学会快速学习其实挺简单:在平时的课程设计的时候不要想偷懒抱大腿,要自己去搜索资料实现系统。
熬夜逐渐变成必备的技能。
在大三之前熬夜其实很少(除了大一有一门 C 语言课经常通宵...),但是到大三之后熬夜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熬夜请务必注意:
- 熬夜是否是必要的:如果白天能做完一定白天做完晚上好好休息,毕竟身体最重要;
- 熬夜是必要的话:准备好大量水和少量干粮,熬夜到凌晨的时候会身体缺水,热水最好,毕竟热水是万能的(感觉这里有个莫名笑点 hhhh),如果非得熬夜,那就愉快的接受吧;
- 熬夜之后:请一定睡觉补回来,熬夜有害身体健康。
任务多的时候要学会排优先级。
因为同时承担 3 项工作,另外当时是实验室科研最紧张的一段时间,也同时在准备考 GRE,还要兼顾学习成绩。因此瞬间觉得头大。
这样多项任务同一时间并发的情况从大学开始产生(大学之前的高中只需要做好学习一件事情就好)。并发事件过多的情况在 Uber 担任 HR 实习生的时候达到巅峰,最夸张的一天是 70 多条 TODOLIST。
如何解决多任务的情况呢?我在出国择校的时候有幸跟腾讯的一个产品经理聊过,他教我用上了“紧急-重要象限图”,这是是一个非常重要而高效的工具,务必掌握:
资源:更详细的“紧急重要坐标图”时间管理方法在这里。
2015.5~2015.6 香港中文大学夏令营
参加前套磁
参加夏令营的报名大概是在 4 月份发出,参加前有两件事需要做:
- 准备好个人简历
- 跟导师套磁
第一项当时做的还不错,第一次写简历(CV)之后一直沿用到现在用得版本,中间虽然有缝补修改,但是大致骨架还是在的。准备 CV 应该是一式两份,一份中文,一份英文。建议先从英文开始入手,因为之后用英文简历的概率远高于中文。这里有两个资源可以分享:
- Guide to Creating an Effective Resum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Silicon Vally)
- Step-by-Step Resume Guide (Carneigie Mellon University)
第二项套磁当时在去之前没有做,还是有一点后悔,因为少了很多对香港中文老师的了解,导致最后面谈的老师只有两个。去之前的套磁大概流程是:先在要去学校的教师主页上看老师,找到有跟自己研究的方向相关的或者是做感兴趣的方向的老师,记录下来列个表。列好表之后逐个看他们的个人简历和文章,了解他们做的什么研究方向,试着总结出来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这个课题还有什么可能做的方向、跟着这个 paper 提出的点还有什么可以做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找 match 的点:教师招博士的目的大多是有了一个新方向想做,所以招一个博士生来做这个方向。因此有 match 点的学生才是他们想要的。
那么什么叫做 match?是你正在做的或者是想做的科研方向是导师想要深挖的方向。比如说我当时取得时候正在做 RNN 相关科研,而面谈的有一个导师正想深挖 RNN + 图片语意。
怎样才能寻求 match?我觉得有两点:
-
寻找导师想要的那个点。
- 可以从主页里面看出来。有些老师会在主页写上自己在找的学生应该做哪些方向。这是最简单的方式获知 match 点。
- 可以从 paper 中看出来。有一些老师会在论文的 future works 里面写出来,比如说 Alex Graves 在 2012 年发的有篇论文最后写了之后会着重做 CNN + RNN 语音识别。
- 可以从所发 paper 的方向看出来。每个导师一般都有几个方向同时在做,如果遇到这种现象:这个导师最近新发了几篇以前没有做的方向的论文。那么说明这个导师正在新开方向,这个方向往往也需要新鲜人才注入。
-
从自己简历中深挖,找 match 点。
- 科研经历有没有类似或者相关。科研经历是最 match 的。
- 比赛/竞赛经历有没有类似或者相关。比如说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比赛等等。
- 社团经历。像以做互联网为重的社团可以凸现自己的代码能力。但是社团经历一般都不算是特别被导师看重的点。
参加时面谈
面谈之前要先约时间。一般来说套磁邮件发出之后老师如果对你有兴趣就会跟你约见面的时间。
参加夏令营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面对面谈。有两个好处:
- 高效。用邮件套磁的话其实很难得到回复,特别是大牛老师。因为他们一天可能收到几百上千封邮件。套磁信太多的时候可能直接就不回复了。另外面对面的言语交流比在邮件里面用文字交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更容易和教授谈笑风生。
- 当场就知道结果。一般来说老师对你感兴趣的话甚至可能当场给你 offer。比如我当时面谈的王晓刚教授,当场给了口头 offer,并且说:“如果我今年只招一个人的话,那就是招你了。”虽然最后很抱歉放弃掉了教授给的这个宝贵的机会,但是一辈子都非常感激王晓刚老师对我的看重、和当时劝说我的两个小时时长的那通电话。
参加夏令营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直接去跟老师当面约见时间。记得当时问了想约见几个老师,一般都会询问:“加权是多少?”“排名是多少?”“拿过几次国奖?”这种问题,说明老师们对学生的基础非常看重。因此在做简历和介绍的时候可以将 GPA 放在较前面——如果较高的话。
参加后纠结
参加后大概两周内就拿到了预录取 offer。当时我正在纠结到底去香港还是去美国。预录取 offer 有及其强大的诱惑:博士 offer + 全奖 + 大牛导师 + 可以远在保研前很久就确定去向获得精神解放。相比之下去美国显得很不值得:当时还没发 paper + 可能有昂贵的费用 + 要在周围所有人都确定去向之后才能拿到结果 + 结果的不确定性。
最终我的选择在文章最开始说明了:还是选择了后面一条更难的路。
有好盆友不久前问过我是不是后悔当时放弃港中文的决定。我回答是:可能港中文是一个更平稳的选择,但是美国意味着更大的平台,不看一看会后悔。
2015.6~2015.9 申请出国
放弃港中文及保研
申请出国意味着多重放弃:先放弃掉已经到手的港中文全奖博士 offer、再放弃掉保研到清北上复的机会。
最折磨人的是比较:出国的结果会在次年2月底才开始出,这意味着你周围的所有同学都已经定下去向的时候,你还在等待 offer、或者是拒信。
但是做选择其实没那么难:在拒掉港中文的 offer 的时候,我写了一封长信给王晓刚教授说明自己的想法。写着写着就想明白了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之后放弃保研资格的时候也就没那么纠结了。
这里有一个点希望后来的同学们注意:请不要一边拿着保研资格一边去申请出国,想着最后比较哪个更好去哪个。这样做的弊端是伤害了三方面的人:一是你的同学,保研名额非常有限;二是录取学校的老师,保外的话一定会是先联系过老师,如果最后拿了资格又不去,那校外导师的录取名额也被浪费了,要知道他们的名额很可能几年才有一个;最后是你的学弟学妹,如果学长学姐发生了这种情况,很可能那个保的外校再也不会要你的学弟学妹了,因为觉得人品有问题,清华数院不要华科数院的学生就是某个学姐留下的遗产。所以请一定不要做一边拿着保研资格一边去申请出国的缺德事情。
裸考的语言关
申请是在大三暑假进行的,当时已经有三件事情在同时进行(前面已经说过:机器人比赛、实验室科研、考 GRE)。确实是忙到癫狂的状态。当时排的优先级是(自上至下):
- 实验室科研
- 考 GRE
- 留学申请
- 机器人比赛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优先级其实排的不算好,写出来供小伙伴借鉴:我当时已经确定申请美国硕士,但是错估了美国对于科研的看重程度。他们实质上没有“那么”看重你是不是发了顶会顶刊(除了 Stanford, MIT, Berkeley,但是话说回来,不是清北上复的前几名也是不用想的)。而我当时有些着魔一心想发顶会 ECCV。直接结果是考GRE(加上后来考 TOEFL)都是裸考,分数很不理想:GRE = 319, TOEFL = 98。后来的结果是:常青藤几乎全拒掉,哥大给了面试(会给所有 TOEFL 没到 100 的学生面试,这个面试通过率极低)。
所以我的建议是:
- 如果你到了申请季还没有出论文的话请不要一心死磕要出顶会顶刊,因为可遇不可求且发paper的时间已经不够;
- 如果你到了申请季在发论文和考语言成绩上面抉择的话,分两种情况看:
- 如果申请美国硕士——选择考语言为重心;
- 如果申请博士——选择发论文为重心。
但是这不意味着选择了考语言就不做科研了,因为不论哪一项要是有明显短板都是致命的。
2015.6~2016.3 MClab 科研助理
精神上的压力
这一段经历是我大学经过最印象深刻的经历,它让我成长了太多。我的导师算是图像+深度学习的大牛,也因此对我们期望值很高。比如春节的时候我发送“新年快乐”祝贺短信获得的回复是“有新的结果了吗”——我们春节的时候一样是完全没有放松地在做科研。
当时是有一些不理解的:觉得非常苦累和感受到极强的精神压力。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段经历非常可贵:一方面,我因此有了极强的抗压能力;二是对深度学习和图像算法的了解和实践注定会非常有用。
获得的东西
-
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 当时一起去实验室的还有一个小伙伴,他因为压力过大而选择退出实验室。当时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认真地反思了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
微软小学者
- 因为科研上的表现获得 2015 年微软小学者,每年全国仅 36 人获得这个荣誉称号。
-
人工智能的感觉和论文
- 有人说未来是人工智能的天下,虽然我对这个观点不反对不赞同,但是无疑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和实践有益无害。
- 投稿了一篇顶会论文:European Conference one Computer Vision (ECCV 2016)。
反思的东西
-
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 葆光学长的咖啡机让我印象深刻。感觉人生绝对不是只有工作,可以找一些自己的兴趣点,增加生活的乐趣。
- 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适当放松是一件特别爽的事情。精神紧绷之后,去小餐馆吃点好吃的感觉超级幸福。
-
国内的科研环境创造的论文不太尽如人意
- 在逐渐了解到国外的科研内容之后觉得国内因为过于依靠 paper 计算教授的成就而略有畸形。
- 发论文绝对不是,也不应该是科研的唯一目的。因此当你进实验室只是为了发论文的时候就已经走错了路。正确的做法是陪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
2016.1~2016.4 留学定校
我的申请背景
更详细的申请背景和细节我可能会新开一个文章详细写,文章写好后会添加跳转链接在这里。
资源:留学分享 PPT 链接
我的申请结果
Admissio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V-SM), Purdue (ECE), UMich (EECS-CV), Ohio State University (ECE), USC (ECE), UCSD (ECE-ML).
Rejectio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ECE), Berkeley, UPenn, Columbia, GIT, UCLA, WUSL.
最后去向: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V-SM)。
Reject Rejection
其实拒信拿到之后还有转机:可以在拒信已经发到邮箱之后反驳,reject rejection。故事汇时间:
故事一:有个学姐是做留学申请的,她说她以前帮助过的一个女生的 dream school 是 Berkeley,但是最后收到了 Berkeley 的拒信,而周围一个跟她水平相仿的女生却是收到了 offer,她一急之下直接飞过去 Berkeley,恰巧遇到项目 Director,最终拿到了 offer。
故事二:我最后去的项目 CMU-SM 的申请截至日期是 3.1,但是我是在 4.12 才正式 submit 申请。另外发了一封长信给项目 Director 说明自己的想法以及为什么和项目 match,并最终在 4 月底拿到 offer。
不眠的夜晚
如果决定出国,大学最难忘的一定是等结果的那段时间——特别是你想要的 offer 一直没来或者干脆来的是拒信。
在 2016 年 3 月的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没怎么睡过觉。当时及其迫切想要拿到 CMU ECE 的录取。录取信是一波一波发的,到了 3 月底基本就是最后的希望了。而 CMU 在匹兹堡,由于时差,发 offer 的高峰期是匹兹堡时间的每天下午 5 点、北京时间的每天凌晨 3 点左右。那段时间每天凌晨 3 点自动醒,看邮箱之后没有消息就继续睡。3 月最后的几天基本上彻夜不眠。
现在回想起来有两点可以供后来的同学借鉴:
- 执念不要太深。觉得没有办法摆脱的时候可以去旅游、去看世界、去读老庄、去寺庙找和尚聊天(武汉的同学可以去宝通寺找挂单和尚)。
- 多申请几个项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听从中介的说法只申请 ECE 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如果想转码,一定要申请 CS 的项目。如果本科不是 CS,建议同时申请一些本专业对口项目保底。
不要请中介
对于中介因为有了亲身体验,所以我的态度比较鲜明:绝对反对请传统中介(新型中介如棕榈大道、17姐的文书生成这些可以尝试)。原因有下面三点:
- 3.5W 的中介费用足够你申请30~50所学校了,选校干什么呢?全部申请一遍就好。
- 中介给你写 CS 文书的老师:
- 如果不是 CS 项目毕业的:那他对 CS 的了解可能还没有你深入;
- 如果是 CS 项目毕业的:我相信 CS 对口工作一定挣得比做文书老师多。
- 最了解你的人一定是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真正独特且一针见血反映个人特质的文书。
我最终去的项目 CMU-SM 的所有文书都是自己重新写,花费一个星期时间熬夜赶出来,虽然不够 native,但是足够反映自身特质和打动 Admission director 给我 offer。
资源:更多关于申请留学的文章可以看这个我和小伙伴们创建的华科飞跃平台:华科留学盟。
2016.3~2016.4 杭州之行
3 月大部分申请结果都定下,在一亩三分地上认识了 11 级 gap 一年的学长许世豪,通过许学长又认识了他一届的学长冷宏坤。三人一起去杭州玩,成了好基友 hhhhh。
之所以把杭州之行列在这里,是觉得这段旅程中发生的下面几件事给我的触动非常大。
Gap
前面提到过拿到 CMU offer 是在 4 月末,去旅游是在 4月初。当时还没有拿到心仪的 offer。在出行前其实有想过要 Gap 一年拿到更好的 offer 再去。幸好遇到两位好基友许/冷,改变掉当时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否 Gap 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博弈:1年的时间代价 x 更好学校的含金量。如果你觉得 1 年的时间代价能够用申到更好的学校来弥补,那就选择 Gap。但是 Gap 的痛苦需要计算在代价中。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冷宏坤在旅行中给我的触动很大。他带了两个运动相机,最开始我不太能理解...但是到了后来旅途中,我们用 go pro 拍西湖水下的红鱼,拍最高峰上的俯瞰风景,拍西湖骑行... 感觉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如此 inner-motivated 的人,不像周围绝大多数人那样只看到学习、工作,而是更愿意去思考和尝试新的视角,跟这样有灵性的小伙伴呆一起会很有意思。“吃在华科”的项目就是他主导做的。
17姐
熟悉留学申请的人应该知道 17 姐这个名字。她是最早开始接触留学申请的一批人,靠写留学申请相关博文获得关注度,目前正致力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文书和提供 DIY 工具服务。
在杭州之行的时候,靠着冷和17的相识,我们逐渐成为好朋友。
17 姐是大学过程中遇到的为数不多的有灵性的人。依靠对中国文化的熟悉 + 独特的国外视野(好像是牛津毕业),17 姐总是有一些很好玩的想法,最近的一个想法是“算命”,正在一起合作探索,希望不久之后能有所收获 :)。
互联网公司
杭州是阿里和网易的老巢,蹭着两位学长的光芒,一个星期之内见到 N 多这两公司的学长学姐们。一方面的体会是做互联网比想象的还要辛苦很多,另一方面的感悟是新的产品实在是激动人心,更坚定想做产品的心。
2016.5~2016.6 毕业论文及答辩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内容是在实验室的时候跟随学长做的课题。《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端到端语音识别系统》。使用 CRNN 深度学习结构做语音识别,并在 TIMIT 数据集上达到接近 state of the art 的结果。
实验和结果在 2015 年暑假就已经得到,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主要是重新整理和可视化了实验中间结果,以及修改网络层数及结构使得结果轻微提升。写论文的时候是正在寻找实习的时候,因此写论文的时间极其有限,单就论文 53 页其实只写了 2 天的时间,好在最后做的课题受到认可,毕业设计获得 93 分的分数。
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的过程其实也挺顺利。答辩其实是一堆人排在一起,依次进行。在答辩的过程中其实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做得“水”的同学就越容易被多问问提并且被问蒙。而那些真正做了些东西出来的同学其实毕业答辩都很顺利。
下面是我的答辩 PPT,可以略作借鉴。
资源:毕业答辩 PPT
2015.3~2016.5 冰岩作坊与思存工作室
冰岩作坊的技术氛围
大学进的第一个技术团队就是冰岩作坊。这是一个逗逼而了不起的团队。
说逗逼是因为里面的人很 happy,团队的风格就是不拘一格,见面打招呼是“xx,矮油最近熊又大了哦~”。在这样的团队氛围里面经常会出现惊人的产品,比如说:文章平均浏览量过万的大软坊,比知乎出现还早的华科最大问答社区iKnow,情怀驱动的视频日记APP一瞬等等等等。
冰岩可以说是我的大学——从前端技术的启蒙到现在前端技术的略有成熟,感谢冰岩和每一个冰岩人。
思存工作室的快速开发
从大三开始担任思存工作室的主管,思存是大学组织中感情最深的地方。在这个团队里面我们会一起静静看书、三国杀、组队吃饭、赶项目进度。
在思存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担任产品经理人的角色,并做出第一款产品醉晚亭 zuiwant.com。
看产品视频戳我
醉晚亭目前仍然在迭代,会在今年新生入学时正式开放注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想法得到了认同:腾讯浏览器事业组的产经层联系过我,有将此功能作为浏览器入口的想法。
如何选择社团
社团选择靠兴趣。曾经做过一个说依靠“兴趣”做选择的演讲,不局限于社团,还有大学怎么判断该不该做一些事情。资源链接在下方。
资源:“正式”的兴趣
2015.11~2016.4 武汉智在家实习
遇到了大学的举灯人——Sam Cho
武汉智在家实习是整个大学中第一段公司实习。进入公司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 Sam Cho 在这个公司里面。大学中最幸运的一段经历应该是遇到 Sam。最开始的相遇是在联创 Hackday 上, 他的两个学生在 Unity 3D 上做的摩托赛车游戏拿了 Hackday 第一,但是当时还不认识,也是后来真正熟悉了才知道拿了第一的两个人是他的学生... 真正的相识是在他的 META 平台的一次活动上。Sam 当时刚刚到华科做建筑学院副教授,开始探索“跨界”。当时“脸萌” APP 红遍中国,他说恰好认识脸萌 CEO 郭列,想做一个活动大家讨论下脸萌下一版本应该如何迭代。凭借这一次的活动加到了 Sam 的微信并且通过各种网络通道知道了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参加那次活动的人互相留了微信,后来都成了保持着联系的朋友,各自的走向都很不错:小西去日本留学,回来做独立设计师;小黑去杭州阿里,后来去杭州旅游的时候碰巧一起吃了饭;QQ 后来一起在智在家实习,成为了好朋友,会一起留学美国。
后来旁听 Sam 的“跨界创新思维”课程:
将学生按照不同专业背景交叉组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的学生专业尽可能涉及软件、硬件、艺术、人文等不同类别,各小组均指定一名课程学习指导教师,对课程所涉及的调研、研讨、产品开发等进行指导,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转化成实际产品。
Sam 想依靠这个课程转化出来的产品做成一个创新人才的平台。跨界需要各个领域掌握了本领域较熟练技能的人才,因此 Sam 和我想一起做一个项目:为各界人才跨界合作完成新产品提供一个平台。平台提供“跨界创新设计思维”的方法、思维工具及网上论坛。www.co-think.me
通过这次合作和 Sam 逐渐熟识,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 Sam 极高的视野,逐渐开阔眼界和有了一些新的想法。Sam 给我的感觉是亦师亦友,正因为想继续跟 Sam 学习,进入了智在家公司实习。
智在家专注于智能家居,实习岗位是前端代码架构,主要工作内容有三部分:
- 公司网站
- 一分钟问卷到形成购买推荐列表的产品推荐系统
- 智能家居商城
在实习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有三点:
- 技术上的提升,对 fullpage.js 和 Angular.js 的理解和实战的加深;
- 跟 Sam 学习如何构建产品
- 创业维艰而充满激情
创业的激情
从思考一个平台开始到实现一个平台,创业靠的是敏捷开发,敏捷靠的是激情。
第一段实习经历就是在创业公司其实有利有弊,利在于:可以体验创业公司的“拼”,及学习如何调整方向和如何敏捷开发,这些都是如果自己想创业可以直接用的东西。弊在于:第一次实习往往是技术开始成型的时候,在大公司往往会比在小公司学到的技术框架更全面、正统。因此建议找第一份实习的同学最好去大公司实习,除非小公司有厉害的人你想跟随和学习。
2016.5~2016.8 优步武汉实习
初衷与应聘
Uber 武汉的这份实习是我的第二份实习,初衷是转型软件管理需要学习市场 + 人员管理。因此在 Uber Wuhan 找了 MKT/HR 实习做。
找实习的过程其实充满艰辛:有几个内推,但是因为能够提供的时间时长太短(2个月),都没有回信。面试 Uber 其实面了两次。第一次投的是 MKT 的岗位,Fanny 姐面的我,当时其实挺有信心能进的,结果最后还是因为能提供实习时长的原因被拒掉。但是不死心,跟当时的 HR 二次交流之后知道 HR 缺人,又投了次简历、又面试两轮才进。真切感受到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要是没有跟 HR Karen 交流,绝不会有这个实习机会。
学习到太多
Uber 给我的感觉是野蛮成长。我的正式岗位是 HR Intern,其实同时也在做一些 MKT 的事情,诸如谈合作方、PR、地推。当时 Uber Wuhan 正处于 HR 没人接替、大量老员工离职和需要招聘新人的阶段,所以从任职的第一天,就开始担起这些所有的事情。有人说优步中国是实习生撑起来的公司,其实没错...然而无可厚非,大多数公司都是这样 hhhhh。
2 个月的实习生活实在是印象深刻,因为每天都在吸收大量知识和成长:
- HR 六大模块
- HR 新信息系统的建设
- 辅助经理完成两次革新性的人员架构变动(intern pool management)
- 调动 Pool Intern 完成 MKT 工作及根据 MKT 工作给出人员配置方案(HRBP)
工作得到了老板的认可:
Mr. Hongyang,Wang was outstanding intern during the last three month paid-internship in UBER, which has values as self motivated and creatives. He has to deal with HR related assignments not only about intern recruiting but also intern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and get to know how each team operate. And his optimistic leadership and attention to details, and under pressure multiple tasks solving are very impressive. He is a big helper and team player in our intern group.
小伙伴们
Uber 更难忘的是小伙伴们。两个多月的时间,认识了一大批极其优秀的伙伴和老板:Vivi、Adam、Sally、Silver、Tim、Dylan、Viola姐、Fanny姐、Lee哥、Ringo姐、Vincent、Shangee、Robert哥...
优步中国与温江皮革厂
我在 2016 年 7 月 29 号正式离职,8 月 1 号中国优步宣布被滴滴合并。这么巧真的不是因为我离职...得知优步中国被合并的消息,最难受的一定会是 Uber 的实习生小伙伴们。有些伙伴已经工作一年多,转正的希望就在眼前;有的小伙伴刚升 Intern Lead,还没来得及一展拳脚;有的伙伴还在美国总部受培训,结果听到“家”被合并的消息...
之后就是 9 张图刷爆朋友圈。这是每一个 Uber 人都具有的特质和无论之后怎么走都会保留的品质:
祝各位无远弗届。
最后,我觉得大学最需要做的事
大学最需要做的两件事
这是大概 10 天前和简劼聊天时候无意提到的。觉得算是大学一定要做好的两件事情。
一是加权成绩。
对一个大学生所有评价的起点永远都是加权成绩,无论是保研、出国、找工作,还是平时拿奖励、评优秀,加权是所有大学生都有并且可以量化的唯一标准。当然你要是技术天才可以不重视加权,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亲眼见到过技术天才。加权成绩可以决定你下一步走得怎么样。
二是扩高视野。
与一些有想法的人、有内心驱动力的人、有灵性的人做朋友,逐渐自己也会变得不一样。简劼说她最开始根本没有出国的打算,但是后来在数模基地见到有出国想法的人多了也开始盘算,一直走到现在去加拿大全奖读硕士这一步。加权成绩可以决定你下一步走的怎么样,而视野高度能决定未来走得怎么样。
让大学生具备竞争力的几件事
-
健身运动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好的形象和气质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
技术面广
- 曾经被导师狠批过不专导致科研不突出,但是在我看来不看兴趣的发展方式必定不是最好的。人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我至今仍然坚信这一点。
-
交际朋友
- 提高视野的最好办法,除了看书就是交际朋友。
(完)
我的联系方式:
王洪阳 - Hongyang Wa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个人博客:http://mr-why.com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in/hongyang-wang-59916811a
Github: https://github.com/wanghong-yang
Weibo: http://weibo.com/immry
在保持署名及本文链接的条件下欢迎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