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慈安和恭王之间的三角关系

慈禧、慈安和恭王之间的三角关系_第1张图片
晚清北京油画

高阳《慈禧全传》读后感第四篇。

1861年8月,咸丰病逝于热河。9月底,辛酉政变爆发,八位顾命大臣倒台,为首的肃顺、载垣、端华三人被杀,两宫太后携恭亲王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翌年,新登基的皇帝改元“同治”,开启了大清帝国“垂帘听政”时代。

就在五年前的1856年,清王朝的死对头太平天国也发生了一场政变,史称“天京事变”。几年间,两个对立政权内部都发生了重大的、突发性的权力更迭,但产生的后果却完全不同。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顿时由盛转衰,虽然后期在军事上也取得一些胜利,但于大局无益,渐趋消亡。然而,辛酉政变后,清帝国却是一副咸鱼翻身的景象,灭太平天国,剿捻平回乱,逐步肃清内部敌对势力;设总理衙门,开放港口,整理税收,办洋务,兴军工,不断改善和西方列强的关系,史称“同治中兴”。

同样是一通内部权力的恶斗和转移,为什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不得不说到发动辛酉政变的慈禧、慈安和恭王奕䜣这三个人。一般的历史解读中,都把这次政变归结于慈禧的阴险狠毒,老谋深算,是其个人的权力欲望让她发动了这次阴谋,而奕䜣则只是她的利用对象。至于慈安,根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把这时候的慈禧看成了老年的慈禧,仿佛慈禧打娘胎里出来就是一个老妖婆一样。其实,1861年的慈禧只有26岁,放今天来看,不过是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妹子。如果说,26岁的慈禧就能把8位老奸巨猾、淫浸官场数十年的大叔玩弄于鼓掌之中,岂不是太不把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当回事了吗?要知道,第一,慈禧这个时候还没有垂帘听政,几乎没有从政经验,对朝中局势并不了解;第二,顾命大臣受命先帝遗诏,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绝不是说扳倒就能扳倒的;第三,肃顺等人当时已经大权在握,政令直达各省,并且握有部分中央禁卫军的兵权,是实实在在的实权派;第四,肃顺本人非常能干,就是他力主大力提拔曾国藩、沈葆桢等汉人官员,在整顿财政方面也有一些成效,在朝中的威望也很高。所以,仅凭慈禧一人,是万万做不到成功夺权的。

在辛酉政变中,慈禧、慈安和恭王这三人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慈禧是同治的亲妈,天然代表皇家利益,而此时同治只有6岁,她自然有权代表皇帝过问政治。她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与顾命大臣的利益冲突,而且肃顺隐隐然有大权独揽,效法鳌拜之倾向,她最早提出了废除顾命大臣的计划,并且想出了联合恭王的妙招。

恭亲王是近支亲贵中最能干的一位,此时年方30,年富力强,在宗室和朝臣中的威望非常高,只是因为咸丰的猜忌而被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政变前,恭王四方奔走,联系胜保等握有军权的重臣,稳住局势,搜索情报,提前预防顾命大臣的反扑;政变后,他迅速召集得力的大臣,组建起新一届军机处,补缺顾命大臣留下来的空位,确保了政权中枢无缝切换,顺利过渡。

表面上看,辛酉政变是慈禧和恭亲王的里应外合的杰作,没有慈安什么事,其实,慈安的作用无可替代。首先,慈安才是正根儿的皇权代言人,比慈禧还要高半个头。咸丰在世时,慈安是皇后,慈禧只是贵妃。咸丰死后,慈安被尊奉为母后皇太后,慈禧是母以子贵,被尊奉为圣母皇太后。无论在名分上还是在政治安排上,慈安都是略高于慈禧的。如果慈安不点头,慈禧是绝不能发动政变的。其次,慈安宅心仁厚,素有贤名,身为后宫之主,威望崇高。没有慈安的支持,慈禧无法安定后宫,也谈不上和恭亲王里应外合。第三,肃顺一直认为慈禧非常危险,想刻意抬高慈安的地位来打压慈禧,意图借慈安的力量对付慈禧。咸丰去世后,肃顺先尊奉慈安为太后,第二天才尊奉慈禧为太后。如果慈安吃了肃顺这一套,就可能和慈禧不和,造成两宫不能齐心,肃顺坐收渔利。慈安宽广的心胸使她能够容忍并支持慈禧的计划,使辛酉政变能够成功。

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领衔军机处,并被加封为“议政王”,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关系,互相支持,互相支持,就像一个稳定的铁三角一样,支撑清帝国这艘破船继续前行。首先,两宫太后基本利益和立场一致,她们是天然的同盟者,一致性远远大于分歧。慈安和慈禧都是皇帝的监护人,在同治亲政之前代行皇权,她们的任务是守住大清基业,她们共同制约权势日趋壮大的恭王。

其次,慈禧和恭王是大清政务实际上的决策者,这两人是天生的政治家,既有权谋,又明事理,比起宅心仁厚、思维简单的慈安,他们操的心更多。慈禧总体上说对清朝的正面作用明显大于负面。一个明证就是慈禧没有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叶赫那拉氏,包括自己的亲兄弟。历朝历代,只要太后掌权,都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比如西汉吕后、唐朝武后等等,而慈禧没有。

第三,慈安和恭王在很多价值观上非常一致,他们隐隐然也有一种联合关系,来制约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慈禧多次想重修圆明园,一则是说要洗刷英法入侵的耻辱;二则想好好享受下生活。但这种大兴土木的事情必然大大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恭王作为帝国的CEO,当然知晓个中难处,但他一个人又不能直接驳回慈禧的意思,于是就和性情敦厚的慈安联合,一次次打消慈禧的念头。传说,慈禧逛御花园什么时,常会说:哎呀,这都这么破了,该修修了。随行的恭王就会特别加重语气回答:喳!然后没下文。慈安这时就会说:哎呀是该修了!可是得花几百万两银子吧?前方正在打仗,这钱。。。然后慈禧就黑下脸来不说话,这事就算没提。

这三人之间巧妙的平衡关系在1881年被打破了,那一年,慈安死了。传说,一向心宽体胖、没病没灾的慈安吃了一盒从慈禧宫中送来的点心后没几天就发病身亡了,太医救都来不及。当然,深宫之中的陈年往事无法被证实,我们当八卦听听就好。

慈安向来不太管事,慈禧为何和她平平安安共处了20年、自己权势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对其痛下杀手?野史记载,慈安手中握有咸丰的一封秘密遗诏,说若哪一天慈禧专权,她即可昭示朝臣,将慈禧拿下。慈安自觉和慈禧亲密合作了20年,姊妹情深,就把这封遗诏给慈禧看了,然后当场将其烧掉。不料,慈禧看了后冷汗淋漓,觉得慈安的存在对自己始终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唯有先发制人,永绝后患。于是下决心把慈安“做”了。

不管慈安是怎么死的,她的死导致了这个铁三角结构的垮塌。三年后,恭亲王所领衔的军机处全体成员被慈禧赶出朝堂,史称“甲申易枢”,从此后,慈禧正式大权独揽。慈禧专权后,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大兴土木修颐和园,甲午惨败,义和拳乱,大清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灭亡。

如果铁三角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清朝的景象是否会不一样呢?

我一直觉得,慈安挺像维多利亚女王的,几乎不管事,但无比尊荣。

你可能感兴趣的:(慈禧、慈安和恭王之间的三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