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农村的移风易俗 /张秋林

        早就想写一点关于移风易俗的话题。却因才识浅陋,不敢动笔。但是生活的现实世界,离奇多变而光怪陆离。原本拍案惊奇的现象,因为互联网资讯的发达,因之见怪不怪或者说司空见惯了。时代发展到今天,文明程度是越来越高了,但是,总有些不好的负面的东西,需要不断地纠正或革除。于是,一个特别正能量的词儿,不停地叫响,那就是——移风易俗。

          不错,健康意识深入生活,移风易俗,很好!文明礼仪深入生活,移风易俗,很好;科技产品深入生活,移风易俗,很好!美味佳肴深入生活,移风易俗,很好!

        然而——

        我们的节日呢?风俗变了。多地农村群众过着没有年味的春节,除了璀璨的烟花粉饰着春节的氛围,就是吃吃喝喝、打打扑克。传统的民俗,逐渐淡去,传统的艺人,逐渐老去。

        乡谊亲情呢?风俗变了。群体性活动越来越少,稍微大点的村庄,少数年轻人之间陌生有如路人。过去生个孩子,主人家煮“灶头面”,阿婶阿嫂们用大桶挑着,挨家挨户送面,现在,除了自己小家族,其他乡邻之间互免了。过去村里老人谢世,全村人都要上香吊唁,现在也只有小家族或紧邻隔壁的村民这样做了。农村如此,城镇单元楼里的居民更不用提了。

        育儿教儿呢?风俗变了。多数农村的宝宝也快成小皇帝了。倘若一家有三四个孩童,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那叫一个费劲啊。上了小学还喂饭的比比皆是,上了高中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农村的少年,多数没下过田地,不知道插秧收割这些基本农活。像我这个渔村,多数孩子不认识鱼的种类叫不出名儿。

        孝老尊亲呢?风俗变了。没有人记得“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多少空巢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寂寞中。因为移风易俗,人们不知道“慎终追远”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在父母老去后几天,就迫不及待地焚烧灵位,草草结束丧事。因为移风易俗,妈妈管“生”奶奶管“养”的育儿模式基本形成,久而久之,最辛苦的反而是本该颐养天年的奶奶。

        成家立业呢?风俗变了。家庭条件差娶不上媳妇的倒比以前多了。我们这个村在当地农村还算条件不错的地方,20年以前,除了身患残疾的,没有谁成不了家。现在30岁以上身强力壮打单身的起码接近10人。因为移风易俗,离婚的越来越多了。20年以前要是村里有谁家离婚了,那可是轰动性的新闻事件,而今,可谓波澜不惊了。刚结就离的也不乏其人。

        公益事业呢?风俗变了。群众的公益心越来越少,举手之劳便利大家的事情,能去做的人太少太少。过去修桥补路,干部一声令下,群众争先恐后。现在是干部在干、群众在看、还要品头论足。确实要干时,先把钱谈好。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当然,上述诸般状况,也许并不能归咎于移风易俗,而是时代自行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当然,移风易俗好的方面更多,比如重视孩子的教育,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一年比一年多。还有前面提到的健康、时尚,等等,都是满满正能量,必须点赞!毕竟时代在不断进步!

        我总是觉得,以前的那些民俗,尽管没什么很深的文化底蕴,(比如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渔民农闲之际喜欢做的一项体育竞技——“拄力”,用一根船桨或扁担,相互角力,决出胜负。大家踊跃参与,采声雷动。)但却可以成为维系村民之间的团结友爱、营造浓厚淳朴的乡土之谊。日子虽然过得苦,但欢声笑语却远比今日多。

        每每看到一些报道,反映某地某村移风易俗抓的好,从而改善人居环境、破除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尤其是提倡节俭办红白喜事云云。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很想说,以前的农村,本来是最提倡节俭的。后来不知怎么回事,慢慢奢靡之风渗透进来了。针对这些采取的移风易俗措施,其实只要恢复以往的节俭美德就好了。人之初,性本善。本来就是善的,恢复就好。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以上所述,有没有牵强附会,或是强词夺理?鄙陋如我,岂敢造次?但说到底,对于移风易俗,我倒是真的以为,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俗,不妨尽力回归和大力弘扬,比如好家风好家规,中央都在提倡,写入党规党纪,真是善莫大焉;若是不伦不类、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俗,我看还是要迅速抛弃的好。染着五颜六色头发戴着耳环绣着文身的小伙子,怎么看怎么别扭。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话农村的移风易俗 /张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