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问到我的博客。

其实博客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个时候还小,是QQ空间盛行的年代。那时候我按照我妈的意思——和新时代接轨——偶尔会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发一点幼稚的文章,我觉得很尴尬,我妈说没关系,目的只是“纪念”。

后来这样一种“纪念”的行为真的成了我的习惯,随着QQ空间的盛行,我开始转移到QQ空间,发表日志的一部分原因其实只是为了养花藤,结人参果;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觉得反正只有熟人能看到,这样的“纪念”显得名正言顺。

再后来就是微博到微信的时代了,我的QQ空间里也从日志变成了说说,最多就是一则长说说而已,而且要配图,要有自己的“风格”,当然,还小嘛,伤春悲秋,青春疼痛,不足挂齿。大了以后发说说的频率也小了,刷微博也只是一个旁观者,更别说微信朋友圈了。

所以那个朋友问到我的博客,我是有点惊讶的,读大学以后就很少见面了,我回答说:“博客?没有啊······” 她接着问,“那读后感呢?”

读后感嘛,有倒是有,只不过是纸质的。

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某种类似观念的的东西来。——村上春树

打从自己成长成了一个不发日志,少发说说的小大人以后,和文字的唯一联系,就只剩下至今正正经经坚持了5年的日记,和保留着冲动和不写难受这种习惯的读书笔记。除去以前那些应付任务写的日记,我从真正对待每一篇日记的高一开始算起。

戏剧的是,高中的课业任务太繁忙,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机,我三年的日记都是用短信的方式,每晚在键盘机上面敲出来的,高中毕业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我的短信全部备份出来,然后变成了电子版,而那之后,大学,我的日记只好接着后面,断断续续,又认认真真地写。而读书笔记却是一本又一本的手写笔记,当时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那段时间汉字听写大会挺火的。读书笔记的频率和每天的字数,是高中魔鬼生活中的我还可以接受的,我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所以于我而言,能写一手还能看的字是我不容许丢失的闪光点。

那个朋友问我读后感的事,倒让我想起来这些年的读书笔记,一本一本的也比较容易丢失,所以想找个地方把这些于我而言很宝贵的东西保留下来。我最后觉得还是在微信个人公众号和里选择了。

其实我是很早就知道的,可惜的是,的APP在我的手机里一直是闲置的。老实说,上的那些文章我实在不太喜欢,就我个人来说,鸡汤味有些太浓了,但的文本编辑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而老妈最近在运营店里的公众号,本来想着如果我自己也搞一个,回家了说不定能帮帮她的忙管理管理,美化美化。但像我很喜欢B站一样,我还是喜欢小圈子的

对我来说,如果我们是同道中人,这样你才能知道我在说什么,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不错。我不想把自己淹没在各种各样的公众号推文里,宁愿淹没在各种各样的文章里。如果你和我道不同,那你的批评与认可,我是都不想接受的。

但同时我也是一个不太懂,老实说也不太喜欢用写东西做社交的人。

所以从今以后我在上发表的文章可能都是不以被人看为目的而写的,我希望我有我自己的空间给自己思考,更重要的,是前文说到的那个已经伴随了我十多年,并且我希望它能伴我终生的习惯——“纪念”。

当然还有别的原因,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创作才华的人,我充其量只是有创作的欲望,和想太多以及文字碎碎念的属性。像那句话说的:

现在有太多的人把创作的冲动,当作创作的才华。

以后的日子里,我的日记还是电子版的,我的读书笔记还是手写的。

但慢慢地我会把自己手边的读书笔记拷贝到里,大概每读完一本书,就把这本书的所有读书笔记写上来吧,这样一来可以督促自己多读书,二来也可以回顾一遍,还不错。至于以前的读书笔记,就让它们安安静静地尘封在我千里之外的抽屉里吧。而关于读哪些书,大概不会全是能入得了对万事万物都抱着群嘲态度的大神的眼睛的书了。

我觉得读书于我而言,不全是为了精神境界,太累了,我有时候更喜欢安安静静地提笔写我的读书笔记的感觉。很多人认为每天写多少字是非常重要的,我倒没觉得,当然我并没有什么立场和资格发表如是的评论,可能有适当的输出确实是很重要的,就像学英语一样,但是怎么说呢。

读书写字,不会,也不能成为我的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今天碎碎念得有点严重。

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