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秦灭六国的野心蓄谋已久。与秦国领土犬牙交错的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秦要出兵,头一个吃掉的就会是它。恰好秦国传出消息,说要大兴水利,韩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派出一个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星夜赴秦,帮助敌国搞建设,目的却是要耗尽秦的国力,使之再没能力吞并韩国。后来…后来?没有后来了!
郑国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工程?郑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秦王又为什么先下后撤逐客令?
《谏逐客令》到底说了什么?为何名垂千古?
历史上“战国第一潜伏”还能找到真相吗?
先说史实
《史记》中,只有15个字:“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后人批注24个字:“韩苦秦兵,而使水工郑国间秦作注溉渠,令费人工,不东伐也。”
将39个字放到一起,说清楚了“疲秦计”。同名的秦腔至今仍在陕西大地上演。
敌人要修水利,你给它送人才,现在看来,韩王很愚蠢。但在两千多年前,这似乎是个不错的好点子。秦的这一工程要打通泾河、洛水,建成两河引泾灌区,使整个关中平原得水利之便。这样一个大工程,恐怕比今天建核电站还难,韩王估计,至少要聚10万民夫,花上10年时间,最后就算建成了,秦国也累死了。工程师郑国先生依计而行,贡献的设计方案完美无缺,秦王大喜,任命其为总工程师。不料,阴谋终于暴露,郑国先生被当做奸细抓了起来。当时被抓的还有其他许多外来人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秦王一怒之下,宣旨全部驱逐出境。这个时候李斯出现了,写了篇《谏逐客书》,劝说秦王不要因小失大,秦王回心转意。
再说“郑国渠”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利工程
简单说:绵延关中124公里,灌溉良田115万亩。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秦国两大粮仓之一。这个粮仓有多大?据陕西师大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考证,郑国渠灌区可覆盖115万亩良田,以亩产600斤粮食计,可养活秦国60万军队。历史的巧合是,后来秦灭六国所出动的军队,总数正好60万。
[拓展]实际上,这些粮食当然还不够。
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根据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计算假定:冷兵器时代作战行军,出动一支10万士兵的军队,需要30万民夫背粮供应,所带粮食只能维持16天。秦灭六国,需要更多的军队、民夫和粮食。秦国本来就有的都江堰灌区的成都平原,与郑国渠成就的关中粮仓一起,成为秦国的两大粮仓、两大保障。就在郑国渠建成的第六个年头,秦军即扑向秦东六国,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而后九年时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
检索中国古代水利史,战国后期一百多年,玩儿命搞水利工程的,只有一个秦国,不仅建成郑国渠,还在此前建成都江堰。其他六国,水利工程尽付厥如。其结果就是,秦国不仅没有“疲”,反而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古代历书叫农历,国家政治称农政。冷兵器时代要富国强兵,惟有水利兴,农业兴,以农立国。这样看来,韩王果然很蠢。
此事在史书上地位极其重要,李斯的文章也千古流传,郑国先生怎样了?历史不载,只能推断。郑国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而根据秦国命名“郑国渠”的史实,他应该也是化险为夷,继续当总工程师,最终完成了这个中国水利史上巧夺天工的杰作。处在21世纪今天的你怎么看呢?
我们可以把自己拉回到2000年前的秦王大殿上:
李斯、嬴政、吕不韦、韩非子这一个个乱世枭雄扑面而来,既神秘、刺激,也真实、坦然。如果秦国半途而废,停止修渠,则正中韩王之计.这项水利工程,韩桓惠王使用了间谍战术,阴谋诡计,目的是"疲秦,弱秦"延缓秦国东征,是缓兵之计,权宜之计,而实际上是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因为秦国具有更长远的战略远光,它不只是要灭韩,而是要灭六国,一统天下.要统一全国,必然要壮大经济实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储备粮草,而秦国正缺乏象郑国这样的人才和技术,对秦国来说,正好可以顺势而为,借力使力,化阴谋为阳谋,化不利为有利,看眼前更看长远,看局部更看全局。
所以,秦国决定:该吃吃、该喝喝、该休休!
是否继续修建郑国渠,似乎并不是个很难下的决定。那如何处理间谍问题呢?王公贵族的想法很统一,该杀的杀、该滚的滚!
为什么呢?讲个史实。秦昭王时代的丞相范雎,当年将秦国内四大贵族全部赶出函谷关外,都有哪四个?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今天,可等着机会了。最近有个电视剧《芈月传》很火,这个芈月就是秦昭襄王的母亲,昭王即位之初,芈月以太后之位主政,攻灭义渠国,消除了秦国的西部大患,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呢,芈月自己都是楚国人,李斯也是。)
毕竟涉及到了国家安全,秦王下了命令。
可是,这事儿干的对不对呢?李斯回答: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在这次历史事件中,有哪些事情是必然的呢?
秦国与韩国、秦国贵族与六国贤士、郑国与李斯的心理?
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好文章!
《谏逐客书》的辨析: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远,观点明确,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先说秦国与韩国、秦国贵族与六国贤士
说实话,秦国、韩国,都有明显的国家意志。群星逐鹿,能够让国家存续下去是君主的首要考虑,在家国法则下,恐怕也只有一国之君有这番考虑。反观秦国贵族,除了家国以外,更多的一种阶级立场,就像反对后来李斯的军功法则一样,他们是既得利益的拥护者,相比国家存亡,更重阶级利益。因此,他们当然对秦王的逐客令欢喜务必,希望秦国只有亲人、客家全部遣散。
郑国呢?
郑国的公开身份是水利专家,不是普通的,而是“工程院院士”级别的,这种身份在国际上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绝对的紧俏人才。郑“高工”还有一不为人知的非公开身份,韩国“中央情报局首席间谍”。此次韩王给他下达的具体潜伏行动指令是:实施“疲秦之计”,以建造水利工程为名,使秦国的所有劳力投入到水利工程中去,让秦国无兵可征。
数岁之命,万世之功。
其实郑国被发现身份之后也确实很爽快,他清楚这时候的任何辩解都是徒劳无益白费口舌,因此对自己的“间谍行为”供认不讳,但还是坦言相告: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李斯呢?
布衣李斯,年三十西行入秦,涉险跻身秦相吕不韦三千门客;又冒杀头之险,赢得秦王信任。其后受命于王,隐忍待发,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走向权力之颠。
丞相李斯,是老资格的政治家和官僚,在当时的秦王朝政治中,是仅次于秦始皇的权势人物。李斯的历史,与秦帝国的历史始终相随。李斯是楚国人,出生于楚国的上蔡县(今河南上蔡)。上蔡并入秦帝国以来,属于陈郡。李斯大概生于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相当于秦昭王二十七年,比秦始皇大二十一岁,比赵高大二十四岁。
年轻的时候,李斯在楚国的郡府中做文法小吏,郁郁闷闷,很是有些怀才不遇。他一个人住在郡吏的宿舍里,去厕所时常常遇见老鼠偷吃粪便中的残物,每当有人或者是狗走近,老鼠们惊恐不安,纷纷逃窜,他觉得可怜,更觉得悲哀。有一天,他有事去政府的粮仓,看见仓中的老鼠个个肥大白皙,住在屋檐之下,饱食终日,也不受人和狗的惊扰,境况优游自在,与厕所中的老鼠有如天壤之别。李斯是聪慧敏感的人,就在这一瞬间,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忍不住高声感叹道:“人之贤明与不肖,如同鼠在仓中与厕中,取决于不同的地位而已。”
这恐怕也是投奔秦国的六国贤士的集体意识。
——
写在最后:馊主意?笨抉择?
实际上,小Y对历史的关注,不为求证、只为触发。触发什么呢?对于凡人、凡世,历史事件、素材的最大价值应该是“以铜为镜、以史为鉴”的研究价值。
1.方法论:如何做出正确判断?
在“郑国渠”的间谍故事里,各方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有方法论的,韩惠王忽略了“大局观、时空观”,不懂得起码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方法论,在他的眼里,恐怕不会有这样的深度思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他判断问题的局限性,所以韩惠王最终是作了个饮鸩止渴的覆辙。
2.使命论:个人使命与历史机遇?
在史料里,没有记载郑国先生的结局,想来无非两种:或避众屠戮、或厚待私养。个人倾向于后者,毕竟,这是个有才华、有明鉴的水力人才。没有人可以真正得知,郑国是如何领命、如何赴秦,又是如何实施河渠建设工程的,但他最终却扎实完成了建渠大业,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渠,所以在历史维度下如何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计算得失,恐怕也是个有趣的话题。
3.史实湮灭、水渠长存
1985冬天,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秦建明在泾河边找到了湮灭在历史中的郑国渠渠首遗址,次年建立文物保护区,如今郑国渠已经申请世界文化保护遗产。郑国渠,不仅修建在历史中,它经过历史淬炼后的人心事理,也修建在了你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