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似乎是学校和班级的一个永恒话题,没有纪律作保障,一切教学活动都无从谈起。目前的纪律管理方法也比较的多,但是从总体而言就分为两类,一是影响学生“内因”的措施,第二是影响学生“外因”的措施。教师容易忽视管理学生的“外因”。初中生的纪律相对而言较难维持,而且要注意到,初一、初二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儿童。
先来总结一下管理学生纪律的几种流行的方式:
第一种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条件反射”。成年人如果没有薪水,还会不会努力工作的?如果成年人在出色完成任务时而得不到肯定或者赞赏,以后会不会更加积极?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未成年人。行为主义学家就是利用这些简单的原则来管理学生的纪律。其典型的一个实际应用就是“量化管理”,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处理,然后根据量化分,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戒。这种方法操作性较强,比较容易实施。关键在于看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毅力与耐心实施量化管理。
第二种是 “建构主义”,说简单点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其核心的观点是:第一、教师与学生要互相尊重,这是学生自律的基础;第二、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理解什么行为是可取的,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第三、给学生提供适宜的选择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第四、当有学生违纪时,教师应尽量针对违纪行为的原因进行处理,而不是违纪的后果。总之,教师应帮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要用好这种方法,教师的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就显得相当重要,当然家长的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师要通过影响家长来影响学生。
第三种是“成熟主义”,即相信“树大自然直”,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持这种观点的多数为家长,这些家长往往从自己求学的经历出发,认为很多道理不用教,随着阅历的增长会“无师自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要善于“等待”。
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也影响着学生的纪律。比如交友状况、课外活动、营养与睡眠、身体的一些特殊疾病等等,这些与学生的“内在价值”没有直接联系,姑且归为“外因”。但是这些因素在某些情况之下又显得相当重要,甚至对部分学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些影响因素只有家长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所以家长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有一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对班主任而言相当有参考价值:心理状态会影响“行为”,反过来,肢体语言也会影响心理状态。积极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情绪:(1)“绷紧身体”会增强你的意志力,(2)“坐直了,交叉双臂”能提高你的毅力。(3)“有力的动作”能增强你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基于这些理论,课堂上就应该要求学生“抬头,挺胸,收腹,双手交叉置于课桌上”,学生做广播体操是务必要求动作有力。课堂上坐不端正的学生特别容易出现纪律问题。而这些细节一般教师根本不重视。
这些方法,没有哪一种能够对学生所有的纪律问题起有效的作用。必须要综合起来方能起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当然教师并非万能的,如果教师在对某个学生综合应用上述措施,管理了一个学期,发现情况没有好转,一直都很糟糕,那就要怀疑该生是否患有“多动症”,教师就应该做好其家长的思想工作,到儿科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权威诊断与治疗,因为“多动症”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将是终身的,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轻症状。当然如果还有其余的“心理”或“生理”方面的疾病,教师也不应逞能,应配合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治疗。
我从自己管理班级的经验出发,综合应用上述理论总结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供大家参考。
教师首先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与学生保持“距离”,学生不会因为多你一个朋友而心存感激,相反,学生长大后都会感谢对自己从严要求的老师。我们不凡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你对你的好朋友会忍心“惩戒”么,如果朋友“处理”了自己,学生会有“被出卖”的感觉。一般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是管理不好班级的。能够与学生做朋友又能管好班级的人也有,但是非常少,这些人的教学水平可以说是“大师级别”的了,一般的教师模仿不起。
其次,“班级量化管理”必不可少。班主任应该和学生一同讨论,制定量化管理细则,尤其是量化细则的实施方案要详细具体。同时,班主任还要经常在班上强调哪些行为加分,哪些行为扣分,而不是只把量化细则念一遍,或者贴到墙上就可以了。同时,班主任也要勤快一点,给学生进行量化打分时,最好是自己操作,而且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班主任熟悉计算机。笔者就用EXCEL VBA写了一个专门给学生进行量化打分的小程序,每天只要额外花几分钟输入数据就行了。当天就能拿到当天的量化结果。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重要数据。
在和学生讨论量化细则时,除了一般的如“迟到”、“开小差”要量化以外,这些细节是绝对不能少的:第一、学生的保洁情况,第二、校服穿着和仪容仪表,第三、两操和集会的纪律。第四、手机、课外书、零食等不适宜带入班级的物品。
这些细节,没有经验的班主任是不会重视的,但是往往正是这些细节,能够锻炼学生的“纪律意识”。要求学生搞好自己课桌椅下面卫生的保洁,是为了教室的干净整洁。这样的环境能给学生和授课教师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水准。
关于校服问题,恐怕有些人还不知道校服有如下好处:(1)保障学生安全,因为校外人员容易辨认出来;(2)减少因为穿着而引起的打斗;(3)减少团伙的影响,因为学生穿了校服不具备小团体特色;(3)减少学生的盲目攀比,进而模糊了社会阶层的分界线;(4)整齐划一的服饰,会给人一个好的心情;(5)美国某中学的在规定在校生穿校服后,严重的违纪行为下降了30%(这些结论源自《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引用指南》 第四版)。
两操和集会其实也是锻炼学生的一个极佳的机会,而且锻炼的不仅仅是纪律意识。
第四个细节的用处,不用我多言了,初中生自控能力普遍不强,手机或课外书带来了就难免会在课堂上摆弄这些东西。而且有一个细节很多班主任都会注意到,喜欢吃零食的学生,课堂问题比较多。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经常挪用吃正餐的款项用于购买只有口味但没有营养的东西吃。如果大脑摄取不到充分的蛋白质,那么产生与控制注意力有关的化学物质就会少,上课难免会不走神。(这一点具体可以参见《家有顽童》 重庆大学出版社 美 文森特 著)
建议在实施量化管理时,公布时要注意:给一个底线分数,不论学生违纪情况如何严重,都不能低于这个分数,这个分数是用来公布的,学生的实际量化值由教师自行掌握即可。量化时尽可能只进行加分操作,比如为了给课堂纪律不怎么好的人进行量化,我们可以不扣他们的分,但是一定要给课堂纪律好的人加分,当然课堂纪律相当糟糕的是要坚决扣分的。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让学生“在乎”这个量化分值,如果不这样的话,个别学生的分数会很难看,等你日后公布分数时,他会不认真去听,更加不会去看。这样量化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
量化管理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让你对学生进行初步分类:
自控能力稍强的学生,今天的分数如果低了,第二天绝对会表现得相当出色。这类学生是教师最放心的一类,如果这类学生的成绩不理想,那么平时加强对其学法指导,并且注重其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即可,当然这样的学生不会很多,通常最多占到班级人数的15%。
还有一类学生,分数每天都很低,他们对量化分数似乎特别不在乎,不存在为了得到高的量化分而努力的现象。这类学生是教师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因为他们的成绩往往都相当糟糕。这类学生若处理不好,他们的行为将会“感染”到其余学生。这一类学生通常也不会特别多,估计也在10%左右。
剩下那一类学生,分数总是一般般,偶尔有表现特别差的时候,偶尔也有表现特别好的时候,这类学生教师比较容易忽视。一个班级成绩的好坏,这类学生管理的好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在量化管理中,有三类量化数据,教师要特别注意:第一类是迟到,第二类是作业情况,第三类是重点也即课堂纪律。
这三类数据不好的学生,班主任是必须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沟通的。
以“迟到”为例,经验告诉我,凡是迟到没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不是睡得迟,就是迷恋电视与电脑网络,这个八九不离十。
作业情况不好的学生往往不是上课出了问题,就是家里没有学习环境。
课堂纪律出问题的原因比较得多,可能是科任教师讲得太深了,多数学生无法理解。也可能是学生或者其家长没有重视营养与休息,导致大脑“乏力”,导致自控能力与专注度下降。也有可能是课外的休息娱乐太过于兴奋或刺激,导致上课时都无法让自己的内心平静。还有可能是该学生患有糖尿病,低血糖,或者是呼吸或睡眠障碍,过敏或锌镁摄入过量。有的学生违纪是因为视觉跟踪有问题。
如果学生确有多动症,麻烦就更加大,对于有多动症的学生,批评、惩戒、鼓励、表扬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只有优秀的儿科医生才能给给他们带来帮助,班主任要做的是说服家长让孩子到医院进行有效治疗。
以上三个问题,班主任就一定要和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找到学生违纪的症结。
如果说“量化管理”是班级当中的管理中的“正”,那么“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奇”。这是最能考验班主任能耐的工作,也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与重点所在。在这里我只说几条经验。
第一条:如何应对学生的“逆反”。
教师首先要冷静,在处理这类学生时,千万不要带情绪。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一个暂停和缓冲的时间。与学生说话时一定要严肃,带有威严。同时要与学生有目光交流,通过目光给学生施加影响与压力,还要要求学生坐端正或者站正,不能让学生双手交叉靠在胸前或者让学生的眼睛四处乱瞅,这些动作容易让学生带有敌意。
第二条:柏拉图式的提问。
教师切记,不可一开始就口若悬河般的讲道理,教师的思考重点是,如何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且还要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多让学生说,多提供选择,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核心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并且变得理智。
第三条:善于“等待”。
这是心态问题,班主任必须知道,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不要指望在短的时间内就让那些“孙悟空”成“佛”。学生偶尔犯错,班级偶尔混乱都是正常现象,切不可把这些都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挂钩。既要承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同时也还要看到没有哪个老师能奈何所有的学生。每个老师,总会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都会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教师要争取教好。
第四条,多“鼓励”,慎用“表扬”与“批评”。
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良好的“具体行为”做简要描述,并向学生传达教师肯定其行为,希望其继续努力的期望即可。而不要上纲上线似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等品性进行判断。因为学生还未成年,很多东西根本就未定型。以看到的“偶然现象”为依据,去对学生“必然品质”做判定要非常小心和谨慎。
对学生人品和思想道德上的“正面评价”就是就“表扬”,“负面评价”就是“批评”。因为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一些具体的行为比如说某一次的上课认真,或者作业质量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偶然”的表现,就对其“总体”轻易下结论。如果学生某一课认真,我们可以说,某某同学在这一节课上值得大家学习,希望他继续这样的表现。而不是泛泛的说,某某同学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家学习的楷模,说这样的话要非常小心。西方流行的教育观点认为“鼓励”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而“表扬”或者“批评”效果不佳。这个观念可能与传统的有所颠覆,但这确是事实。
最后,再来说一说如何与家长合作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学生身上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与家庭相关,与父母相关。管理班级的纪律,实际上从很大程度来讲就是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家长有一个“正常可爱”的通病,就是不喜欢听到学校或者老师讲与自己小孩有关的负面消息。所以班主任在平时就应该多反馈正面信息,这样等孩子出问题后,家长也不至于害怕和教师沟通。
在和家长沟通之前首先要做足功课,通过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与家长有关的信息。以下这些事实,班主任一定要了解。
经济条件非常好的家长,如果他以财富来衡量成功,那么他会容易看不起老师。不要以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会是你的“同盟军”,要知道“文人相轻”,这类家长最喜欢挑老师的毛病。这两类家长最难对付,而且他们的孩子受其家长影响,通常也不会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儿。
班主任老师如果不作充分准备,就很难影响这些家长的教育理念。如果班主任老师比这些家长要年龄大可能会好点。而年轻的班主任就必须要拿出自己的专业精神出来。与这些家长交流,先别急着讲孩子的问题,首先得“攻”家长的“心”,要让他们知道,老师愿意做任何有益于孩子教育的事,愿意为他们孩子的成功付出最大的努力,也即摆出你诚恳的态度即可。同时也要委婉的指出,家长的观念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有重大影响。然后再来分析孩子的问题。
经济条件差的家长或者是双职工家庭,一般很少去管理孩子,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家长忙碌了一天之后,是很少会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对于这些家长,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父母亲的教育的重要性,至少要让他们的父母亲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感兴趣,这类家长是需要老师经常联系与提醒的。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的孩子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他们往往自控力不强(因为没有充足营养的摄取),又缺乏家长的关注与监督,成绩一般都很糟糕。
班主任会发现,如果学生的家庭是传统型,即母亲为全职妈妈,父亲一个人的收入足以全家的开销。那么这个学生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基本上都是品学兼优的。如果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有状况,那多半是家长的作风出了问题。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的学生,往往比较尊重老师,因为他们的家长虽然在学业上帮不了孩子的忙,但这些家长都会羡慕老师有文化,一般会把老师的话当回事,所以这类家长会非常乐于与班主任进行合作。这类家长如果经济条件宽裕,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是比较好管理的,而且成绩一般至少中等。
基于上述的讨论,与问题学生的家长打交道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工作。好学生的家长往往比较好沟通,问题学生的家长不是看不起老师,就是喜欢给老师挑毛病或者是其它的棘手的问题,这一点班主任要有心理准备。只有精心准备,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
综上所述,管理学生的纪律问题,没有万全之策,班主任必须多管齐下。一个教书要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方可掌握维持学生纪律的精髓,光看书本是难以起到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