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即原罪

亚当、夏娃与原罪

旧约创世纪记载,神对亚当及夏娃说园中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可吃、也不可摸,否则他们便会死”。

一日,蛇对夏娃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夏娃听到果子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和亚当分别吃了。

上帝便把他们赶出伊甸园。偷食禁果被认为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原罪”是基督教教义、神学的根本,因为有了“原罪”,才需要“救赎”,才需要“救世主”,才产生了基督教。否定了“原罪”,就否定了基督的“救赎”,基督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可见“原罪”对于基督教教义、对于基督教有着深刻的意义。

那对于非基督徒的人来说,是否也有相应的原罪呢?我们看看《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怎么说。

懒惰即原罪_第1张图片

懒惰即原罪

圣经的故事,也许遗漏了最重要的部分。圣经让我们知道, 上帝有一种习惯:黄昏时刻,他喜欢到伊甸园散步,他和人类的沟通也是开放的。既然如此,经受蛇的蛊惑而偷吃苹果的亚当和夏娃,为什么不坦率地告诉上帝:"我们很想知道您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吃善恶树的果实。我们喜欢伊甸园并对它充满感激,可是,我们无法理解您的规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吃善恶树的果实呢?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他们显然没有这样做。 他们盲目地触犯了天条。他们不了解上帝的规定,也没有试着向上帝提出疑问,去质疑上帝的权威和观念。而且,他们没有从成年人的理性立场出发,与上帝进行起码的沟通。他们单单听信了蛇的话。在偷吃果实之前,乃至在遭到惩罚之后,都没有聆听上帝的心声,让上帝给出明确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他们受到诱惑就马上行动,却没有采取某种缓冲性的步骤呢?这一步骤的缺席,就构成了原罪的本质。这一步骤,本应就是他们、蛇与上帝的辩论。亚当和夏娃本可携起手,当着上帝和蛇的面,在披此间掀起一场大辩论。

既然他们没有这样做,也就无从知道上帝的立场。也许上帝和蛇之间的辩论尤为重要,象征着人类心灵的善恶之争。我们回避内心的善恶论辩,就产生了许多构成原罪的邪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权衡某种行为是否正当,斟酌某种选择是否明智,我们就无法判断上帝的立场和标准,也没有吟听我们内心的上帝——与生俱来的正义感的声音。我们的失败应归咎于懒惰。完成心灵的论辩需要努力,需要时间,需要坚强的意志。假如我们聆听内心上帝的声音,就会得到这样的指令:我们需要选择相对艰难的道路。如果要走完这样的道路,

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经受更多的痛苦。这当然使我们产生恐惧,从而逃避痛苦——就像亚当和夏娃以及其他祖先一样。 就这一方面而言,从古到今,我们人类莫不是懒惰者。

是的,我们身上确有一种原罪:懒惰。人人都有这种原罪,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者,包括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也包括健康人和残疾人。也许有些人不算过分懒惰, 但在本质上,所有人都是懒情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懒惰即原罪_第2张图片

有人肯定对这段话有不同的看法: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有的人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甚至回家还要做家务,带孩子……但是,我们只要用心观察,就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懒惰之处。就懒惰而言,有时它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真的是没有多少关系的。而有时恰恰是因为你太长时间努力工作,而更加体现了懒惰:有没有好好思考?有没有更有效率的方法?

懒情还有一个特征:恐惧感。引用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神话。有人认为,亚当和夏娃没有去与上帝辨论,其原因不是因为亚当和夏娃天生懒惰,而是他们内心的恐惧。上帝是威严的存在,他们不敢面对令人生畏的上帝,他们害怕上帝大发雷霞。

并非所有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确与懒惰有关。

懒惰即原罪_第3张图片

1.人们总是觉得,新的信息对他们是有威胁的,他们不得不做大量工作,他们会本能地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他们宁可同新的信息较量,却不想吸收它们。抵抗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他们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例子:企业组织变革时保守派的反对,某些拖延症的原因。

2.我们害怕改变:转换成新的角色、达到新的地位、改变现状、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自我提升,就意味着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意味着接受新的责任,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达到新的层次,经受更大的风险,企业组织变革时保守派的为什么反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或角色。

亚当和夏娃不敢询问上帝的故事中,他们完全可能是出于恐惧。他们害怕一旦去质疑上帝,就可能发生更大的不测。因此,他们宁可懒惰地选择一条简单的出路,一条不做正面对峙,而是默默离开的、不合理的"捷径"。

怎么办?

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我和一个健康的自我。健康的自我,它推动我们心智的成熟,它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它愿意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甘愿冒心智成熟带来的一切风险。同样,不管我们表面看上去多么健康,心灵进化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的身体里也始终有另一部分力量。它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无效"、"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

怎么办?杀死掉那个“病态的自我”吗?NO.这种思维不可取,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从操作层面来说,如何做到去杀死其中一个自我? 另一方面,即使有这样的方法,同样不建议如此操作,即使这个自我是“病态”的,如果杀了ta,整个“自我”也就将不复存在。

所以,有两种思路、两种做法:

1.整合两种力量,追求平衡。

2.保持“病态我”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壮大“健康我”。

懒惰即原罪_第4张图片

懒惰就是原罪,懒惰常常通过心理疾病而得以呈现。我将时刻警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懒惰即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