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不要再读通俗读物了

嘿,不要再读通俗读物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仔细算了算,我分配给微信、杂志等通俗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微信上有很多很棒的公众号,观点、视角和深度都很不错,又把道理讲得很明白,读起来不晦涩。可这就是我担心的地方:它们把道理讲得太明白了。

我曾觉得关注几个优质公众号是一件挺占便宜的事,几分钟的阅读收获不错的见解,平常读一读拓展视野,关键时刻还能拿别人的观点秀一秀。这样的学习既高效利用了时间,又非常实用。但我忽略了一点:

我只是“看到了”别人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是一种了解式学习,是非常浅层的。就如同看一本动物百科,所学到的停留在“知道”,这种动物我不知道,现在知道了。但只有知道是远远不够的,我只是暂时拥有了一种不错的观点,却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可以窃取别人的观点致用,但自己不可以“生产”观点。学到了“术”,没有学到“道”。接触到了有深度的思想,但自己没有具备产生有深度思想的底蕴。

我会引用别人的高见来充实自己的立场,而事实上我本身并不具备自己产出高见的能力。所以“有三分讲十分”倒未必见得聪明,现在看来那是小聪明,能被轻易看穿的十分还不如三分实在。

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得源于阅读大部头经典。那些晦涩的智慧就是思想的“硬菜”,可能吃下要费些力气,但吸收了却是极有营养的。四书五经就是这一类大部头,读罢软的评论性文章,还是得回归这些教你如何思考的硬书。

通俗性的评论,是把经典拆解后取其皮毛再做文章。我是爱走捷径的人,自作聪明的以为吃了别人咀嚼消化过的经典,足够拿来应付社交和吹嘘。但实际上我吃了大亏,我的时间浪费在皮毛上,错过了长肉的好时机。

嘿,不要再读通俗读物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为什么谈到这个问题呢,我突然意识到,我读的东西质量越来越低了,看微信的时间远多于看书,别说看好书。看惯了微信这种通俗的,会越觉得看深奥的东西费劲。我怕满足于微信、杂志这些通俗读物,也便干脆不读书了。不读书太可怕了。

矫枉必须过正。

所以我说,不要看通俗读物。那是让你止于进步的第一步,也是让你老去的第一把刀。阅读通俗读物,让你停留在一个学习的舒适区,简易的文字读起来毫无难度,行云流水。于是你边阅读边理解的能力就降低了,读一些含金量高的语言就变困难了,越难,就越不想读。就算读了,消化的也不好。

想来,大学看了那么多书,但水书居多,没营养的饮料好喝,骨头却不好啃;小时候倒是看过一些硬书,奈何自满于“读过”、“很小的时候读过”,在挥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后的岁月里,经典的只言片语可能不足以支撑遗忘。

没错,“遗忘”这个词是很贴切的,我不觉得才华就是什么天赋。我们都非常清楚对不对,大多数人是智商平庸的人,我绝对也是(甚至略蠢),我的努力程度绝对没有达到谈天赋的时候。
那点才华不是天赋,只是一种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体现。所谓的灵感、语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是由“阅读”这种积累带来的副产品。归根结底,功在记忆。读的多,因此大脑中的相关储存多,无论是实实在在可以背出的句子,还是背不出但是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叙述逻辑,都是大脑对大量阅读所形成的记忆,在写文创作时自然产生条件反射。

因此也就很容易解释,读的少了,读的缓慢了,读的断断续续了,你的记忆存储速度赶不上遗忘速度了,你就“写不出当年的文章了”,你就“才华逝去了”,你就老了。

可是哪有什么才华逝去。你不是老了,你是懒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嘿,不要再读通俗读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