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掌握四门外语,我是如何做到的?(1)

开篇介绍

我的名字叫何远致,今年28岁。我能够熟练掌握四门外语(英、法、西、葡),并对德、意、日、俄、阿语有不同程度的了解。通过 “” 的平台,我要跟大家分享我所有的外语学习方法。

自从我2016年6月投身外语教育事业以来,我的外语自学方法已通过成百上千学员的成功案例中获得了印证。因此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只要你完全按照我的理念去做,你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任何一门你想学会的外语。


为什么中国人学不好英语?

众所周知,“哑巴英语” 是我们中国人的短板。但其实并不是我们不重视英语,更不是因为学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的学习方法完全错了。请让我用一句话总结中国英语教育的症结:外语是“技能”,不是“知识”,而我们错误地把它定位成一个知识型的科目。

知识重于 “教”,技能重于 “练”。举个例子,“史地生”(历史、地理、生物)都是知识型科目,从时间分配上来讲,“教”占大头。学习史地生的方法可以很简单 —— 如果老师的讲课水平足够高,学生只需要坐在课室里听老师讲,就能体验到一个即高效又愉快的学习过程。

然而,英语是一个技能性的科目 —— 就像学开车一样,除了“教”之外,更大的一部分在于“练”。不论一个驾驶教练讲课再怎么生动,学生们是不可能仅靠听课而学会开车的。当我们把英语当做一个知识性的东西去学,我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上面,而严重忽略了“练”的部分。

新东方是中国英语教育界的“黄埔军校”。不管是现任的,还是后来自己出来创业的新东方老师,都是出了名的口才好;而因为其教学质量高,大家也愿意掏钱购买昂贵的英语培训班。但即便新东方2006年上市以来赚得盆满钵满(股价翻了7倍),中国人的 “哑巴英语” 问题似乎依然无解。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到底错在哪儿?我这里告诉大家:因为外语永远不可能通过 “教” 而学会。当老师们想在 “教” 上面下功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英语突破,就好比摇一颗果子还没有成熟的树 —— 无论你再怎么出力,也不会掉下硕果。

有很多外语学习爱好者问我:何老师,我想学XX语,你可以教我吗?而我的回答是: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我坚决不能 “教” 你 —— 因为自学才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真的想最终掌握一门外语,你必须从一开始就以最正确的方法学习。

我这里再重复一次:掌握一门语言的最佳方法是“自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 “保证绝对有学习效果” 的英语培训课都强调一点:你回家后得多练。事实上,英语作为一个技能型的东西,大家在家里自习的学习效果 —— 如果方法正确的话 —— 要比坐在课室里听老师讲要大多了。

然而,由于几乎所有英语培训机构的商业模式都是 “以课室为中心,先收钱后提供服务” —— 这致使它们不可能鼓励大家去自学。毕竟,如果自己学的效果更好,我干嘛还要交钱去上课?

不过,所谓 “存在即合理” —— 中国的英语教育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并非含辛茹苦工作的老师们的错,而是 “应试教育” 的国情下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产物。

有这么一则故事:19世纪期间,随着生物学发展,恐龙这个神秘的物种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有一个欧洲古生物学家为了加快恐龙骨骼化石的发现,跟某村的农民们达成以下协议:根据他们找到的骨头化石数量(以 “块” 作为单位)给予他们报酬 —— 于是,当有一个农民找到一块巨大的恐龙骨,他决定把它敲成碎片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管理者设计“考核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弱点。所有人都希望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为自己多争取点利益。尽管我认为中国的英语教育是一场失败,但我并不认为这是英语老师们的错,因为 “升学率”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 中国英语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 “应试教育”。

对于 “考试” 本身,我实际上并不反对,但前提是:考核标准的设计必须合理,能够引导学生们以正确的方式学习。那么,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剖析:应试教育制度是如何把我们的英语学习带进了死胡同的?


应试教育的核心弊端

在中国这个对 “分数” 无限崇尚的社会,考试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学习,更是为了 “分出高下” —— 这个 “优胜劣汰机制” 正是应试教育为我们英语学习带来的核心弊端。

对于数理化等永远都有正确答案的科目,中国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就连英美等发达国家都认为我们比他们做的更好。然而,对于英语(乃至语文、历史)等文科而言,所谓的 “正确答案” 并不多,能 “分出高下” 的正确答案就更少了。

比方说有这样的一道历史高考题目: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相信大多数学文科的同学们都知道答案,就是 “马关条约”。而当这道题出现在高考的试卷上,就是一道典型的 “送分题”。

但很显然,高考的题目不会都那么简单 —— 因为如果所有人都能拿到 90 分以上的话,那么高考就失去了它的 “分出高下” 的目的了。因此,我们看到更多的高考题目都是这样的:马关条约是在哪一年签订的?签订地点是?中日双方的签字代表分别是谁?—— 这样一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答上来了,分数的 “意义” 也就因此体现了。

而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能猜到了 —— 在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的国情引导下,学生们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遂决定花大量时间去背各种生僻、毫无知识价值的细节(本来 “读史” 是为了 “明鉴”,而中国的高中生学完历史后,变得只会死记硬背,更加不会自主思考了)。

那么,当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英语学习上,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从主观上来讲,判定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其实很简单,问他两个简单问题就行了:是否能用英语交流?如果回答 “是” 的话,流利程度如何?… 举一个简单例子:假如你遇到一个正在学中文的老外,你只需跟他用中文聊上 5 - 10 分钟,就基本上能判断出来他的汉语流利程度如何了。

然而,“流利程度” 是一个主观的标准,我们无法对其做出一个客观的精确评分。因此,为了让考试分数可以公平地 “分出高下”,负责高考出题的老师们必须设计出一份完全具有 “正确答案” 的试卷 —— 为什么中国人学英语时那么注重语法?就是因为在英语这个科目里,“语法” 多少还具备一些正确答案。

不管是外语系的教授、还是中小学的英语老师们,之所以那么注重语法,真的是因为 “学习语法很重要” 吗?让我来告诉大家:不是。那些鼓吹语法的重要性的英语培训机构,要么是为了赚钱给学生洗脑,要么是自己也被体制洗脑了—— 其实,我们学英语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学习语法,原因就两个字:要考。

比方说英语的 “复数” 这个概念 —— 假如我可以摆脱应试教育,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学的话,我用一句话就能讲完:可数名词的最后加个 s 或者 es ,不可数名词不用加(同学们接下来进行大量阅读时多加留意就行,不需要特别练习)

以上这条规则适用于 99% 以上的英语名词。然而,应试教育决定了老师们不可能把考试重点放在如何组成 cat 和 dog 的复数(因为谁都知道正确答案是 cats 和 dogs),而是 fish 和 medium(复数分别为 fish 和 media )等少于 1% 的不规范名词上 —— 因为只有这样,考试分数才能发挥出 “分出高下” 的作用。

结果导致的是:我们把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花在了那不规范的 1% 上 —— 负责备考的老师们为了不让同学们在有关 “复数” 的题目上丢分,通常会整理出一个“不规范复数”的清单,然后督促学生们花时间去把它背下来 ... 为什么中国的英语教学方法那么强调 “背” ?就是因为这是经过无数实践后证明的最佳应试方法。

虽然我在加拿大生活多年,但我一直以为 sheep(绵羊)的复数是 sheeps。直到2016年暑假我开始投身外语教育事业后,做过某份四六级试卷才发现原来 sheep 的复数就是 sheep(没有 s )... 我只想借此向大家说明一个事实:英语考试成绩和英语能力完全是两码事儿。  

我还记得几年前看过一个叫做 “Are You Smarter Than a Fifth Grader ?” 的答题节目 —— 题目是:drink 的过去式是什么?那个美国老外在 drank 和 drunk 两个选项之间犹豫了好久,嘴里不断地念 “I drank” 和 “I drunk”,希望看哪个更顺口从而判断哪个是正确答案 ... 

以上我跟大家分享的 “不规范复数” 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除此之外,一门英语学科还有大量的单词、动词变形、固定词组等考试重点,“背单词”、“背课文” 等传统应试方法由此应运而生 —— 在中国有无数的外语学习者们,经过十几年英语应试教育的熏陶后,因此错误地把 “应试方法” 等同于 “学习方法”。

虽然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只有最近、最省力、成本最低的路才是正确的。有的英语达人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智力,也可以通过大量的 “背” 学会英语;但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不背单词、不背课文、不练语法、甚至不开口说”,也能掌握流利英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熟练掌握四门外语,我是如何做到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