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园微生活(七十七)人人都是一个中心

今天上午,从八点半到十二点多,中国教育报刊社的两位朋友张老师和史老师,来到我校与青年教师协会的二十几名年轻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发现,每一名年轻教师都在认真地倾听着,从那专注的神态可以看出我们的年轻人是渴望成长的,他们在最后的自由交流环节里,真诚地把自己的需求、困惑都抛出来。一个上午没有休息,几个有小孩的老师也没有请假,还有两个怀孕的老师也一直坚持到最后。我被老师们的求知精神和谦卑的心灵感动了!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自成长成就真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成长就是为自己打开一片天地,把读书作为自己工作的一种工具,让工作滋养生活,学校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重要地方,读书与教学相得益彰,成长应有产品与成果意识,创意就是理论与实践碰撞时的灵感,教学应有自己的主张与个性,要做一名有情怀会研究的教育家……

最让我感到有触动是,张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人人都是一个中心。当一所学校,只有校长是中心,或某些干部才是中心的话,这所学校不会有活力,就会缺乏创新,就不会诞生精彩的观念,存在批判性思维。老师们的观念就会被压抑甚至被扼杀掉,一群唯命是从,有职业倦怠感的教师群体会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妄谈改革,慎谈学习。

“人人都是中心”的内涵,可以用一个实例来解释一下。某老师选择了研究《诗经》这一课题,并且坚持研究数年,并已形成了自己的成果与产品,不仅仅能与自己的工作建立联系,还弥补了某一点研究空白,他自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与教育风格,身边的同事甚至某一区域,在这一领域已经无人能超越他,他是这方面的权威者,他就是一个中心,他会吸引许多人关注他,也会有许多人自觉地来推动他,更会有不少的崇拜者。

我最欣赏这样的老师,我也希望老师们能成为这种类型的老师,人人成为某一领域或某一主题的专家、领袖、研究者。

但是,也需要与大家说明一个思维误区。就是当说起读书、学习、研究等问题时,总是有老师强调外来的原因,如学生对我这个学科不感兴趣、我需要陪伴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等。我认为,如果能像上面我举的例子一样,从自身、从内心去重建自己的观念与行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创新、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有自己的主题产品,成为一个中心的话,我不相信学生会不喜欢你这个学科,不崇拜你这个老师。当你有一种与自己孩子一起成长的意识、习惯,并且有切实的行动,比如要求孩子读书,你首先得是个读书人,你才能获得更优质的陪伴孩子的资本,否则,你拿什么来陪伴自己的孩子,拿什么与他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最后,我们一起约定,我们要成为成长的伙伴,为学校的发展,为自己的成长,为家庭的幸福,为社会的进步,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校园微生活(七十七)人人都是一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