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不识愁滋味
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秀姑所在的初中学校搞勤工俭学要办一个农场,平原地带土地有限,只好向山上拓展。
离学校不远处有一座海拔725米高的“柯洋”山,周围都是群山叠翠、虬枝错落的松树林,唯独这座金字塔似的山峰光秃秃的,挖松了土可以种东西,因此农场就设在这里。
这里地处江南水乡,番薯是农民家的半主食,它的“命”也贫贱,随便怎么莳弄都能长得很好。山上人烟稀少,缺水也缺水粪,只好种番薯。
番薯一年两熟,春薯扦插时间是春末夏初季节。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轮流两三次到山上去干活,一去就是两三天或一星期。
每次上山,全班五十几名同学,两两一组,用一根大竹竿,抬着一个装有人尿粪的桶。一条短绳子把桶绑定在竹竿的中央,以免爬坡时滑到后面人身上。
一队半大不小的孩子抬着桶,在老师工友的带领下,不远不近地跟着,鱼贯而上,像一条首不见尾,尾不见首的长龙,磕磕碰碰地攀爬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远远望去,就像几十只缓缓爬坡的蜗牛。
虽说桶里只有两三勺水粪不是很沉重,可肩上要背一个装有衣服课本毛巾牙杯等日用品鼓鼓囊囊的包袱,一路山高路陡,盘来绕去的不好走,所以也很累。
大部分的路段是被雨水冲刷的坑坑洼洼,上面横陈着许多不规则却棱角分明的小石块和晶亮细碎的沙砾,疙疙瘩瘩。
要是不小心一脚没踩稳,人就踉踉跄跄,粪桶晃晃荡荡,那臭不啦叽的水粪会从“哐当哐当”的桶里面跑出来,有的还毫不客气地溅到人衣服上脸颊上,冰冰凉凉,黏黏臭臭,引得这些同学不停地擦拭和“呸!呸!呸!”地直吐口水。旁边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会忍俊不禁地“嘻嘻嘻”“噗嗤嗤”笑出声来。
虽然出发前每只桶里都倒扣着一片荷叶似的芋头叶子,可因为路走多了,桶又晃得厉害,那薄薄的叶子边沿会往里兜,掩不住那些变稀薄了的直往上蹦哒的粪汁。
大凡人们通常都是爱甜恶咸,喜香厌臭,要是在乡间小路上跟一个挑水粪的农民不期而遇,总会情不自禁地捏鼻子憋气迅速地侧身而过。可这高高的山路,哪憋得住呀。
好在一路都是山野道旁,不时有苍松老桧,藤萝倒挂,阴凉清爽,清风徐来,野花飘香,也冲淡了不少的臭气。
2.
那时,虽说学生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可因为营养不良,个子相对都长得瘦小,不像现在的孩子十三四岁就长得人高马大。
有的同学家里劳力强,他们也不曾干过粗活,细皮嫩肉的肩膀哪经得起那根圆滚滚竹竿的磨砺,没走一半路就“哼哟哼哟”直叫唤;
好在有老师工友当后备军,前前后后来回跑着照看着,不时来帮忙,倒也没人掉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走走停停,大家终于疲惫不堪地来到了山顶。
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灰头土脸,把竹竿一撂,一屁股坐在草地上,几个男同学不约而同地用两只手拢在嘴边,对着四周重重叠叠的山峦大声呼喊:
“喂 ……我们……终于到山……顶……啰……”
“喂……我们终……于……到……山……顶……啰……啰……”
七嘴八舌的呼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山坳中回荡,惊起了一群山雀,扑愣愣地扇着翅膀腾空而起向四处逃窜……
因为突然有了这几十名不速之客的到来,使得这盘古开天地以来,从没喧嚣过的冬眠似的寂静山谷,顿时变得热闹了起来。
大伙儿望着蓝天白云和刺眼的太阳光,静坐了一会儿纷纷站起来拍拍屁股,伸长脖子俯瞰来时路,只见关山重重,山路迢迢,终于把它们踩在脚底下站在山巅,都长长地吁了口气。
两位工友把粪倒在附近的几个粪缸里,捂上盖子。就像“老鼠藏三年粮”那样把水粪寄存在那,要等十几二十天薯苗生根发芽后才用到它。
3.
大家住在半山腰的一座简陋的平房里,黑瓦黄土墙垣,一间厨房,两间住人。
春末夏初,天气不冷也不热,可因为地处高山,早晚还是有点凉嗖嗖的。睡的是一溜过去木板铺就的统铺,中间胡乱絮着一层杂乱无章的稻草,上面盖着草席和薄被。
墙外头有个水塘,厨房的饮用水是从其它地方,用竹子镂空做成水管一节一节地连接过来,那清凉甘冽的泉水叮叮咚咚地响个不停。
同学们休整半天后,第二天就开始劳动。大家迎着朝霞踏着晨露,戴箬笠打赤脚,扛着锄头铁锹挑着簸箕,嘻嘻哈哈,七手八脚,挖土磊坡,劈草整畦,乒乒乓乓,干得热火朝天。
一丘丘窄小的梯田土埌贫瘠,有的地方硬邦邦的,一锄头掘下去直冒金星,要从附近的山麓上把那疏松的沃土挖过来填充上去,才算大功告成;
在劳动中不时会发现一些洁白的贝壳牢固地镶嵌在干涸的泥土里,顿时给这些远离江河湖海的孩子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个同学把它抠下来掰净泥土,放在手上把玩着,好奇地问老师,这高山上怎么会有这玩艺呢?
老师说那是因为地壳运动造成的,地球曾经有过海洋变高山,高山变海洋的情形。所以海底会有城市遗迹,高山上会有鱼类化石和贝壳的现象。
这高耸突兀的山峰曾经是海洋?这怎么可能哩?
如果不是海洋,那这些没手没脚的贝壳又怎能爬到这山上?难道有人跑到这山上来吃饭不成?真是令人费解……
大家叽叽喳喳,无不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变幻和博大精深。
老师说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座山从海洋变过来离现在到底有多少万年了……这些神秘莫测的自然科学知识正等着你们年轻人去探索呢。大家眨巴着眼睛望着前方,顿觉自己任重而道远。
4.
刚插下的薯苗需要浇水。可这山头干巴巴的根本没有水,要走过一段高低不平的山路到另一座山腰,才有一条长年累月叮咚作响,清泉石上流的山涧。
大家又像上山时一样,两两一组,抬着尿桶排成长队,接力赛似的一个接一个装上小半桶水,爬高又爬低地走到番薯山。一路上水桶吊儿啷当地直摇晃,水花四溅,满地湿漉漉。
黄褐色的土埌很干燥,一瓢水倒下去吱一声就没影了,要浇两三遍才行。接下来的每一天清晨和傍晚,大家都要抬水给薯苗浇水。
山涧旁有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松涛阵阵,莽草森森。歇息时同学们满山疯跑,采蘑菇折野花摘草莓抠苦笋捡松果。一片欢声笑语,不知震落多少枯枝败叶。
拨开树底下一层层厚厚的金色松针和茂密的草丛,有时会看见长着一簇簇茶褐色的“松柏菇”。
鲜嫩光滑的“松柏菇”洗净掰碎跟粉干糟菜骨头汤烩成一锅,滑溜溜,酸酸甜甜的很好吃,是家乡的一道招牌菜;如果有泥鳅,那可是锦上添花,好吃!
有时扒开密密匝匝的荆棘灌木丛,会看到一颗颗饱满晶莹剔透,似乎一弹就破红玛瑙似的野草莓,轻咬一口,汁液满溢,酸甜可口,沁人心脾;
有的树底下会长着一丛丛小竹子,拨开乱蓬蓬的苇杆落叶芦草,会露出拇指大小的嫩竹笋,抠下来带回去剥皮切片,再撒一点红糟葱姜蒜,是一道很不错的山珍美味,如果有肉丝加盟那敢情最好;
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亲手采回来的蘑菇嫩竹笋,心里格外地高兴。有道是: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藤叶长到两三尺时,要把它拎起来轻轻地摇动,然后再换一个方向放下去。要是任它长,那藤蔓就会在半道上长出许多根和分叉,分赃养分,影响主薯的生长。
春薯生长期一般为五到六个月,中间要浇水浇粪拔草……好在有其它班级轮流着干,也不觉得太辛苦。
5
虽然上山那么累,可每次秀姑还是会带一本小说去。这看惯了书的人,就好像上了烟瘾,是很难忍住的。
她在家时煮过饭,所以老师经常会分配她当炊事员。她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边烧火边看书。
烧火的是晒干的莽草,蓬蓬松松的很不耐烧。每一次,秀姑都手脚麻利地先把莽草扎成束,再塞到灶膛里,细小的草茎会发出轻微的哔哔啵啵声。
她赶紧就着桔红色的火焰看几行书,接着再扎再塞,又赶紧看几行书……一餐饭煮熟了,一个故事也看差不多了。
有时莽草塞多了,烟火也会从灶门口喷射出来,呛得她直咳嗽,又流鼻涕又流泪。
她最爱看的古典小说是《三国演义》。书里许多精彩的故事,是她最最喜欢看的也是最喜欢津津乐道的。像《煮酒论英雄》、《草船借箭》、《失街亭》、《斩马谡》……
宁静的夜晚,墨蓝的天幕中缀满繁星,一弯新月不知啥时候已悄悄地爬上树梢,如水的月光洒满山川大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夜色四合的天空似乎与山峰离得特别近,仿佛一伸手就能够得着那弯弯的月亮,仿佛只要纵身一跃就能坐上这小小的船儿去遨游太空……
一天的辛苦过后,十来个姑娘悠闲地围坐在门口的木凳或台阶上。清凉滋润的山风如微波般拂过山林,飒飒地响,吹过她们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颊,舒坦惬意;
姑娘们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遥望着星空,侧耳倾听秀姑手舞足蹈地讲述“三国”,有的边听边甩着头梳理着刚洗过的满头秀发;
男同学也不甘示弱,三三两两地围在一堆吹口哨、猜谜、讲故事……
要是遇到下雨天,干不了活,大家就在房间里蹲在床前听老师讲课,把本子摊在床上做笔记……
6.
到了十月份,番薯该收成了。由于土地贫瘠,日照时间长,又缺水分,番薯长得不大,一根根如同一只只小老鼠。
老师把挖下的番薯蒸熟了分给同学们吃。缺水分的番薯“沙沙”香香甜甜的,特别好吃。
要是埋在火堆里烤,那更是如古人吟诵的“豆秸火煨熟,赛板栗绵香。”好吃的不得了 。
因为是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更懂得“一粒米一滴汗”的真谛,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一口小糯米牙慢慢啃着咀嚼着,觉得格外好吃。
通过劳动,同学们亲自品尝到劳动苦乐参半的滋味,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
后来,终因路途遥远,入不敷出,劳民伤财,办了两三年,农场就解散了。
7.
当年光秃秃的柯洋山,如今却是小马路盘旋而上、游客来往不绝、郁郁葱葱的山峰。
以前偏僻荒凉的柯洋山脉,如今却是汽车奔驰,亭台楼阁,庙宇矗立,树木葱笼的旅游风景区。
更令秀姑欣慰的是,经过数十年岁月的冼练,如今有许多有识之士在贫困山区(包括柯洋山),办起了农场、花果山、茶山、养殖场、农家乐……
节假日,许多来自城里的大人小孩们可以像秀姑当年一样,近距离地触摸大自然,触摸山峰,可以亲啜一泓清甜的山泉,亲手摩挲皱褶满树的松柏,亲耳聆听松涛、山风呼啸和鸟鸣;
可以身临其境亲手种菜种果树、养猪养鸡鸭、烧烤钓鱼采蔬摘果子;
可以流着涎水吃上鲜美的山珍野味和香喷喷的农家饭,可以领略亲子游一条龙的温馨感受;
可以沉醉在“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境而流连忘返……
有人说当今农村有三宝:空气、饮水和食物。“民以食为天”,这些宝贝是全天然的,能不吸引人吗?
农村将出现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