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前几天一个喜欢历史的朋友又谈到了这个话题,还向我们说了很多其他人的观点。例如汉代的贾谊,唐代的杜牧,也有以前的《罗辑思维》节目曾经提到的《秦殇》一书中的说法。对于这些人说的观点,刚开始听说的时候,我还觉得有道理,后来一品味,还是觉得都没有说到关键原因,经不起细细推敲。当然,我也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历史知识差不多也就学校的课本所教,以及其他时候接触的一些书籍中谈到的一些零碎观点,仅此而已。所以今天在此说的,难免有些孤陋寡闻,见笑大方,大家也不必较真,觉得有趣就不妨听听,还有点意思也可以一起来讨论。
到底是谁杀死了秦帝国?
我目前看到的观点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由于秦国太残暴,还有一派则认为是因为秦国的制度太僵化。
(1)残暴必然导致灭亡
残暴导致秦帝国的灭亡,这是历史上比较传统的,比较主流的观点。这派观点从秦朝灭亡就已经兴起,长达两千多年,至今也依然受到重视。例如,汉代的贾谊写的《过秦论》中就写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思大致就是秦国你太残暴,不施仁义,弄得黔首们(古代对百姓的称呼)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没办法只能纷纷斩木为兵,揭竿而起。
到了唐代,杜牧写了一篇著名的《阿房宫赋》,文中就大肆抨击秦帝国的统治者生活太纷奢,太贪婪,“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说的是秦国你把全天下各地的财富资源都搜刮过去,自己过得实在太过骄奢淫逸。言外之意,就是让老百姓穷的叮当响,活不下去才造反的。文章最后还呼吁:“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意思就是秦国你应该更爱护六国的人,多施行仁政,才能保江山社稷传递万世不灭。
这两人的观点有些区别,但是大致差不多,就是说因为秦国太残暴,太贪婪,不施仁义,最后导致了灭亡。
(2)僵化必然导致灭亡
另一派观点是在《罗辑思维》节目介绍的《秦殇》一书给出的一种解释,这本书是一个叫潇水的通俗写史作者写的。书中认为秦帝国不是因为贪婪死的,它是因为太大而死的。说白了,就是那个著名的王熙凤难题,叫大有大的难处,这是《红楼梦》里面著名的句子。大有大的难处,因为你统一六国之后,势力范围一下子扩增,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突然并购了大量的其他公司。你对待那些被并购的公司,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重组?秦帝国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原来的一整套制度推广开来,在全天下实行。书中认为正是这种推广,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原来六国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现在突然被打乱,这些地区人心浮动,一时情感难以认同,对秦帝国中央的归属感难以建立。还有原来各国的边疆现在都要交给秦帝国自己守卫,原来低成本的防卫策略,现在一下子转变,维护成本就会骤然增加。还有就秦国原来熟悉的那套制度,本来在秦国这一个地方运行它有效,可是当你把这套制度推广到全国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比如你征发一个民夫到边关戍守,在秦国那么个小地方,从老家走到边关,要求四五天可能就够了。一旦推广,就难以控制结果。陈胜吴广为什么造反?因为他们是安徽的农民,要把他征发到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那要走多远的距离啊,那要走多少天?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就被充分地放大。可是按原来的法律制度没有改,你规定谁失期就当斩,你没按期限走到,我就杀你的头。所以陈胜吴广遇到大雨一失期,按律当斩,没办法只好揭竿而起。
这两派观点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原因,恰恰相反,真正关键的原因是秦帝国自己太仁义导致了灭亡。
这跟前面的观点截然相反,大家肯定很好奇,你怎么会得出如此颠覆传统的结论。好,那我就来说说。
(1)首先,我来说说为什么残暴不是秦帝国灭亡的原因。
贾谊和杜牧这两个人都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向来主张仁义治国,与民休息。得出这种观点本身就不足为奇。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两人写作的动机都需要这种观点。
贾谊生活在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时期,秦末战争过去才几十年,社会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需要社会的稳定才能发展生产。所以大汉帝国的统治阶级与下层人们之间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贾谊不这么说,不这么议论,是不可能得到社会主流意识阶层的认同。
而杜牧则生活在晚唐时期,安史之乱都已经过去几十年,大唐帝国已经全面走向衰败,社会的统治阶级与底层民众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社会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失所的民众到处流离,社会已经严重两极分化,两大阶级间的对立俨然成为社会最大的问题。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是除了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贪婪,也是为了警告统治阶级不要执迷不悟,导致江山灭亡。所以他需要把秦帝国描绘成一个跟自己的时代相似的国家。所以他说的秦帝国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秦帝国,并不是真实的秦帝国。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无论是贾谊,还是杜牧,一个生活的环境在走向治世,一个生活的环境在走向乱世,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借秦国的历史议论自己的时代。所以秦帝国为何灭亡,他们根本就不关心,当然也就不可能去深究其中的原因。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勾画,在想象,可以说,那完全就是他们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结论。所以这两人的观点根本就不足为信。
另外,秦国的制度并不是全新的制度,在向六国推广之前,已经在秦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实践,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我们都知道,秦国的这套制度主要是在商鞅变法中建立起来的。秦国能够兼并六国,成为真正统一天下的国家,说明这套制度有足够的先进性,是不可能导致人民与社会上层的动乱。
而且,秦国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造成老百姓起义的不是饥荒,不是饿得不行老百姓才起义造反的,这跟历史上后来几乎所有的王朝都不一样。西汉土地兼并,导致社会分化,董仲舒有句名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就生动地刻画了西汉中后期整个社会的阶级面貌。唐朝也是一样,不仅土地兼并严重,还患了一个“藩镇割据”病。北宋也是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阶级更是奢靡成风,例如宋徽宗的“花石纲”,后期也是农民起义频发,最终国力衰耗,引来外寇入侵。明朝同样如此,土地兼并严重,王公贵族大肆兼并土地,结果一遇天灾,到处是起义,加上边患,内忧外患之下,最终走向灭亡。清朝依然如此,即使是著名的“康乾盛世”,老百姓也有很多过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秦国就完全不同,历史书上没有一个字说是由于老百姓穷的不行,饿的难受才起义造反,相反,我估计秦国的老百姓生活应该是过得非常富足的,因为秦国的农业一直都非常发达,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秦国几乎超越了后世的两千年。所以秦国根本就不是残暴导致的灭亡。
(2)其次,我来说说为什么不是制度僵化导致秦帝国的灭亡。
《秦殇》一书中提出的是因为国家太大,制度僵化,才导致了秦帝国的灭亡,这个说法完全荒谬。如果一个国家太大就会导致崩溃,那历史上哪还有那么多的大国崛起。一个国家扩张得太大,制度建设稍有迟滞,跟不上,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像一个公司突然兼并重组六个其他的公司,文化制度建设上出问题,实在很正常,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也很常见,市场关系上出状况,也都很正常。而且,秦帝国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兼并其他的六国,就像今天的BAT这样的巨头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兼并六个中小型的公司一样。这样的兼并很常见,兼并后出现各种状况也很常见,企业文化有差异,公司制度不统一,都很正常,不出问题才不正常呢?事实上,哪家公司对外兼并不出问题?所以,把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制度的僵化是不对的。只能说秦帝国在制度的调整速度上有点慢而已,但这个问题绝不是导致灭亡的原因。如果说这个也是原因的话,那么一个公司兼并另一个公司,只要制度跟不上就必然会导致兼并失败,企业破产。这也太荒谬了吧,试问这样的说法,站得住脚么?
我们从历史的资料来看看秦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真正捅进秦国心脏的匕首,不是以陈胜吴广为核心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以楚国贵族项羽为代表的六国残余势力。章邯带领的“徭役”军团一出函谷关,就迅速击败了陈胜的军队,简直可以说,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可见这些黔首势力根本就无法撼动秦国的根基。真正难对付的是六国的残余势力,章邯第一次进攻,因为占了优势,得以重创以项梁为首领的楚国势力,还把项梁给杀了。但是没过多久,楚国势力就得到了迅速恢复,居然还有实力兵分两路:一路救援巨鹿,一路进攻关中。我们常听人讲,作战要集中兵力,意思是兵力分散就容易被对手各个击败。楚国居然还能分兵,这说明什么?一方面,说明他们确实实力强大,分兵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秦国关中的空虚程度实在太大,进击成功的机会较大。无论哪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六国的残余势力相对于秦国军团并不是太弱,甚至可以说还是很强大的。在灭亡这么多年后,这些人依然能够组建起如此强大的势力,今天看来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六国残余势力组成的联军最终击败秦国的核心军团,给秦帝国致命一击,这真是项羽一人的功劳?历史总是喜欢夸大一些人的功劳,我们的历史就是如此。项羽的能力是很大,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之所以能击败秦军,真正的原因在于六国残余势力的强大。可我们的历史长久以来就忽略了这个事实,几乎很少看到哪本史书去分析六国残余势力的强大,一说到这段历史,人们就把胜利的原因归咎于项羽这个人,而不是六国残余势力集团。这是典型的戴着英雄主义的有色眼镜看待历史。另一个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也是后世统治者书写历史的需要,把项羽这个人直接夸到天上去,那打败项羽的刘邦岂不是更加牛的不行。所以历史书从来不可尽信。
秦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最终是葬送在六国残余势力的手上,而不是那些农民起义军手里。那我们就很奇怪了,为什么他们能够组建起如此庞大的势力。六国都灭亡了那么多年,怎么还有能力组建起如此庞大的军队?
让这么庞大的势力能够存在,不得不说,秦始皇实在太过仁慈,秦国的法治太过宽松。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秦国真要是残暴,就应该将六国的旧贵族全部斩尽杀绝,斩草除根,即便不如此,至少也应该将他们全部拘留监禁,而不是留在各地等待春风。留下那么多的草根,春风一起,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烽烟四起,天下大乱,最终社稷颠覆,子孙断绝,成为悲剧。
所以,真正导致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不是残暴,不是制度僵化,而是太仁义。
假设当年秦始皇真的下狠心,能够对六国残余势力赶尽杀绝,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这么多人群起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即使发生农民起义,秦帝国依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这个结果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秦始皇一死,秦二世胡亥与赵高篡权,得了帝国的领导权,后来秦二世被赵高所杀,赵高自以为掌控了局势,结果扶持子婴登基,还不到五天被杀。在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中,秦帝国已经选出了自己真正的领袖。
如果把秦帝国看作一个系统,那么秦始皇一死,这个系统发生了紊乱,到子婴登基,就是这个系统正在自己纠错。我们看一个系统的生命力,关键就是要看这个系统的纠错能力。子婴能够在登基五天的情况就能处死赵高,这是多么强大的能力。想象一下,当时的赵高权势多么的嚣张,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吧,说的就是赵高一手遮天的事情。这么强势的一个宦官,他的势力只在一夕之间就被子婴给连根拔起。每次读到这段历史,就觉得这个子婴真不是常人,比起当年擒杀嫪毐,罢黜吕不韦的少年秦始皇毫不逊色。
假设当年的秦始皇真的下狠心,能够对六国残余势力不说赶尽杀绝,也要穷追猛打,只要大大削弱他们的势力,为大秦帝国挽回一定的时间,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子婴在剪除赵高之乱后,真正缺乏的是时间。只要有一段足够的时间,是不是能够组建新的力量镇压反抗势力。同时如果当年秦始皇就对六国势力有过镇压,就不会有后来这么强大的反抗势力,巨鹿之战,谁胜谁负,结果就很难说了。
但是历史从来不容假设,这边子婴刚刚除去赵高,那边刘邦就带着军队打到咸阳城下,历史没有留给子婴更多的挣扎时间,也没有给大秦一个翻盘的机会,他已经回天乏术,只能出城投降。
煌煌大秦,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