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

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第二篇 关于科学(1)

什么是科学?怎么去科普?

上一次我们分享了沾了中国大地泥土味道的STEM的概念和相关的一些思考,1.如果您认同STEM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经过一些设计和改善,对我们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2. 如果您有意愿和我一起琢磨下怎么把STEM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用到我们每一家不同的孩子身上,就看看我的想法,客观的说,我个人思维能力有限,如果能有一点点启发或者帮助,就很高兴了。

言归正传,今天我先从科学SCIENCE这个伟大的词开始。也是今天的第一部分,什么是科学?我们对科学有哪些常见的误解。这部分我尽量少说,只说一些我想的到的和我们教育孩子有关系的,欢迎大家同时开始思考这个深奥的概念。

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开始探索『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我们周遭的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宇宙的本质是什么?』这些终极奥义。

几千年前的人类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那时的智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了宇宙的真谛,他们的结论大多含有很多魔幻的色彩,有些结论受到了众人的推崇和信奉,变成了如今的宗教和玄学。

这也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孩子问我,和尚和道士有什么不同?什么是上帝?这类问题时,我给出的部分回答

科学是从一砖一瓦开始堆砌对世界的认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科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一幢大厦。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天文学、物理、化学、地理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在18世纪以前,人们所谓的“科学行为”是一种基于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经验论,也就是我见即我思。

所以如果我们在科普的过程中,只去读书,观察自然等等,仅仅是吸收知识,和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这个时候之前的科学基本等同于自然哲学,牛顿后来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个意思。又比如很多大牛娃后来去国外读了Ph.D,也就是哲学博士,在以前我不了解的时候我就以为是学哲学专业的......其实人家是指的Philosophic Doctor,英文为Doctor of Philosophy,简称 Ph.D. 或 D.Phil.,就是与“专业学位”博士相对的“学术型博士”,高级学衔之一,是全世界公认的学历架构中最高级的学衔。因此,哲学博士基本上可以授予任何学科的博士毕业生。

在18世纪以前的自然哲学思想,可以了解下亚里士多德。

我弄什么就比较磨叽,喜欢来龙去脉说清楚,继续。

然后,具体到1687年吧,随着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开始提升,以前的经验论开始因为脱离环境被质疑(了解这段其实简单研究下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史就清楚了,都能串在一起,和我们现在说的STEM是一个道理)。

也就是说,科学的相关人员开始了深度的思考了

在17世纪下开始,自然哲学也就是科学,开始转型,走向分科和专门化,牛顿的物理学就是其中的典型。在19世纪以后,人们将哲学和科学分开来,但其实就是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关系,我比较认同自然哲学等于自然科学这个理念。至于科学的具体应用学科,是另一个体系。也就是我们STEM的T技术和E工程。

哲学研究一般规律,科学研究具体规律

好了回到我们要聊的下一个话题:我们都知道科普的重要性,该怎样给我们的孩子科普呢?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这里是方法论的分界线

1. 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读科普书吧?很多人的理解是读科普书是增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增加孩子知识的宽度,当然这是不够的,科普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引导科学素养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后续的分享我会专门谈具体的科学能力,所以这里说的科学素养,就是学习科学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知识,大牛们俗称“带着脑子去读书“

回到牛顿,牛顿为什么伟大?难道是因为现在已经过时的牛一二三力学体系?不是的,最重要的是他构建牛一二三体系的模型方法,也就是他发现了一系列规律后构建了一套规则,使现代科学萌芽,把科学的核心诉求从获取知识、解释一种现象,转变为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论。

这就是为什么学霸会做题,而学神还会出题

所以获取知识只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第一步,无论这个知识是从哪里来(书本、生活、讲授),比如告诉孩子这个是葡萄干蛋糕,这是增加认知,而理解“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就不能光有科学常识,还要有科学素养。

而培养科学素养,父母肯定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在读科普书这个问题上,一是考验父母的科学知识水平,二是考验我们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如果你不是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大牛,那么,在给孩子读科普书的时候,我们要不要提前看一下最近看的内容组织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考虑下怎么引发孩子的思考,会有哪些相关的问题问我们,有哪些基础的知识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亲子共读的时候,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和思考的过程,我个人觉得,这样来读科普书,更有效。从一开始的随便读科普书,到有体系的读和引导思考。

所以,入门级的科普书籍需要内容集中!所以,入门级的科普书籍需要内容集中!所以,入门级的科普书籍需要内容集中!

入门级科普书籍面对的是低龄小朋友,如果内容太散,小朋友会理解不了,会造成很大障碍,进而影响兴趣。

当然,选书也很重要,越小越要注意趣味性。

首先在2-4.5岁启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认识动植物开始,可以读一些手绘的科学启蒙绘本,我们买过觉得还不错的主要有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小牛顿系列幼儿版,你好科学系列,幼儿版十万个为什么,第一次发现丛书手电筒系列,还有一些绘本比如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皮肤国的大麻烦系列,《谁吃谁》,上次我们团的《小小自然图书馆》、《家门外的自然课》、《解救座头鲸》、《大自然会说话》《大家来逛动物园》。

这个时候要选画面精美的,手绘的就可以,有立体机关啊,发光发生啊,就更好了。

四岁以后的时候就可以慢慢屯一些百科全书类的书了,单项的也可以随意买了,除了前面说过的,还有《德国手绘儿童百科》、《法布尔昆虫记》、DK儿童百科系列、《给孩子的自然简史》、《从小爱科学:有趣的物理》、《你好科学:物理化学套装》、DK:这不可能是真的系列、《太空》立体书、《太空、海洋魔法发光书》、《美国国家地理:太阳系的新秩序》系列三本、《给儿童的物理科学书》、德国《什么是什么》系列书、《法国巨眼丛书》、《123冠军动物》、《和恐龙一样酷的史前动物》、《法布尔昆虫记》、《动物怎样盖房子》、《城市怎么运转的》、《机械怎么运转的》、《生命》、《一粒种子的旅行》、《都是放屁惹的祸》、《雪花人》、加古里子的身体科学绘本、加里古子的星空绘本、第一次发现丛书透视眼系列、大自然旅行家系列、《环球少年地理》、久保秀一的《亲亲自然》、《地下》、《我身边的大自然》、多莱尔的《动物大书》,还有订阅的《幼儿大科学》,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中文版大孩子也可以看,幼儿版只有英文版本的偶尔我们看一下最近刚刚引入,还有我们团过的《小牛顿:成语中的科学与人文》《迷宫科普书》,一些关于科普的拼图也可以玩起来,我们也团过。

我把部分图片发一下,叮咚叮咚,对哪套感兴趣咱们可以随时讨论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1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2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好了,找了这些图片,基本都是看过的或者已经买了的

再就是说下关于百科全书这种大部头,在四五年级以前,或者孩子没有特别的阅读欲望,不要强求讲完,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放在容易取到的位置,遇到哪个话题就翻百科全书,找到相关内容,让孩子自己看或者亲子阅读,并展开讨论,全程表现热烈的兴趣,你的情绪会影响孩子,你是否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也会影响孩子!

在这个阶段,我的建议是从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入手进行科学启蒙,首先我们应该发现孩子的兴趣才能培养TA的兴趣。每个人天生的气质确实不同,环境的影响也同样重要,如果孩子真的对科普没什么兴趣也不要强求,喜欢科普和喜欢文学的人并没有任何互相鄙视的理由。

科普书相关先到这里,光读书肯定是不行的,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聊聊生活中的科普那些事。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这是下一话题的分界线[玫瑰]

2.生活中的科普:除了读科普书,我们还可以怎么做,我只提供我个人的一些看法,都是很普通的建议,希望对和我一样的普娃普妈有借鉴意义。

A.重视孩子的好奇心和提问 B.多接触大自然 C.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D.适时引入机构课程,这是我认为的要点,因为后面吧啦具体的学习能力时还会有重复的内容,所以有些点没有讲到位,留一些哈哈

首先我们肯定是要基本同步或者领先于孩子的阅读和学习,也就是加强自己的科学领域关注,这个就要说到我们琴瑟群里妈妈们最强的东西,我们都有学习力,而且会行动,这点很重要,也是我佩服大家的原因之一,每天看到许多妈妈在各个领域的读书、学习、思考、讨论,真的是太强了!夸夸我们自己吧:)

也就是,你自己要先懂一些

在青春期以前,孩子们还是很喜欢和父母去讨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一点对科学的关注,哪个孩子能和你讨论呢?

我举例说明一下,父母的学习能力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日常科普1.0版本:孩子玩旧的球,一起往墙上扔,然后渗透了弹力的概念,这个就叫弹力;洗澡的时候,观察飘起来的玩具,告诉孩子,这个叫浮力;外出,看见落叶,告诉孩子,秋天树叶会变黄,有的会变红等等常识。

在孩子小的时候,相信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家庭日常科普2.0版本:找不同材质的球往墙上扔,测试下哪个材质的弹性最强;洗澡的时候,观察哪些玩具会飘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探讨不同物体重量不同的关系,比如一个大的塑料船和一个小铁球哪个重?外出,看见落叶,讨论秋天什么树叶会变黄落下,哪些树的叶子不会,吧啦植物的种类。

这个只要用点心,也就是这些情景下,我们带着心在陪娃,肯定这个群的父母也都能做到。

家庭日常科普3.0版本:找不同材质的球往墙上扔,哪种是作用力,哪种是反作用力,物质由什么构成?物质的弹性和固液气状态和它分子的状态有什么关系?来画画分子图......

洗澡这个情景,我讲个真实场景啊,有点长

洗澡时候2.0情况之后某一天,在孩子已知浮力的情况下,扔个葡萄干进苏打水,会发现葡萄干一会沉下去一会浮上来(抱歉我老提到葡萄干这个东西我家真的很多哈哈)。

沉下去因为比水重,懂。那浮上来呢?因为气泡附着在葡萄干上面,气泡可比水轻多了,气泡多了就带着葡萄干浮上来了,就像你带着游泳圈一样。

然后娃开启好奇宝宝模式

为什么气泡会“贴”在葡萄干上面?当时她用的这个词。因为水面有张力啊(一不小心下一个实验就确定了)。吧啦了半天水面张力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倒水时看到满了的水面是凸起的弧形那种情况

妈妈那葡萄干为什么又沉下去了?因为葡萄干浮到水面上以后,张力的平衡破坏了啊,气泡就破掉了,葡萄干又沉下去了。那气泡哪来的知道吗?娃困惑回答不知道。

上次我们说过二氧化碳啊,就是植物吐出来的....那怎么进到苏打水里呢?加压啊,就像给鱼缸的水加氧气一样啊,所以饮料瓶子一打开压力就释放了,变成普通的标准气压,水就无法接受这么多二氧化碳了,所以这些二氧化碳就只能变成气泡出来了....谈到这里我已经嗓子冒烟了

然后聊了半天碳酸饮料打开为什么那么多气泡出来,因为加压压进去的啊,不懂,就是用大的力气把二氧化碳推进水里.....

然后打开一瓶雪碧试了下,啊妈妈为什么气泡都贴在杯子边上呢?.......不写了,光回忆那次的对话我都头疼...

外出捡落叶场景,老师让用落叶做画啊,从落叶聊到光合作用,微生物,有机质,土壤,真菌,苔藓,蕨类,食腐动物,生物链.......然后天黑了,回家。

这就是我这个文科生尽量认真学习所能完成的家庭科普程度,理科生会更容易一点

家庭日常科普4.0版本:这个是我从一些大牛的微博中了解的,估计我无法实行。具体看图吧...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回到自己的水平,我还是主张找一些目前孩子接触过的知识点再拔高一点点的科学原理和实验,不动声色的引入家庭,开启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当然要么引入自己擅长的领域,要么提前做功课)

当然这个也因娃而异,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就是能自己去搜索知识,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检验,我就按我家标准来考虑的,也就是我们老说的普娃。

其次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及时关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不要因为孩子大了一些,自理能力比较强,就彻底降低了对孩子的关注,他这个阶段喜欢做什么事,读什么书,也是和小孩子一样需要引导的。

比如你给他买了力学方面的科普书,他知道了惯性和引力,我们能不能引导他去思考这两者的大小和质量有什么关系?他思考过这个问题,动手做了实验,将来他遇到牛顿力学体系下“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这个点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他小时候玩过而且思考过,如果同时父母其一知道反物质这个概念,又可以发散思维了,同时如果他在在初中以前的阶段就自己思考了这个问题(父母完全没提示没理睬)而且反复用玩具演练,碰巧他又数学比较好,恭喜你,这个娃是有物理学天赋的。

另外就是做好资源提供者这个角色,比如最近发现他喜欢天文,那就把相关的书籍统统搬回家,试着买个太阳系运行的模型,及时推出相关的纪录片给他。

我老举天文学这个例子,其实是因为我家小妞从三岁多开始就对宇宙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从发现这个以后,我买了若干关于宇宙的书,和她一起研究太阳系,一起讨论各种奇葩的问题,从八大行星位置图开始,到星体的固态,气态,到太阳最后的归宿,知识是互相连通的,比如有螺旋星系,她就对螺旋不很清楚,恰好有个绘本叫美丽的螺旋,那好,买了加强下理解!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3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螺旋星系的图,是发光书

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_第4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那会看的美丽的螺旋

发现她这个小兴趣点以后,买书就不说了,大量划拉,相关的玩具,拼图,模型,积木,使劲搜罗

然后自己看了若干天文学的书还有纪录片,为了看那些纪录片,还开了爱奇艺的会员,半夜老妈妈坐在客厅看浩瀚的宇宙

然后把最近她感兴趣的相关书都搬到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有时和孩子爸爸讨论,制造一下我俩热爱科学的假象......然后娃就不由自主的加入了,因为没人理她

如果遇到孩子的问题实在不知道,就拖延一下,告诉她这个问题有点难,但是妈妈可以研究,明天晚上咱们再讨论,在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太阳系大行星这个问题上,就专门综合了网上的各种观点,用她当时能理解的语言告诉她,在我和她讨论完以后,她画了一些图表达了她的理解。

我当时准备了四页的各种理论,关于冥王星的归属,矮行星,然后拿着我打印的文件和她讨论

如果你的娃喜欢天文,告诉她,先要学好数学

如果你的娃喜欢积木或者构建类玩具,告诉他,先要学好数学

如果你的娃喜欢研究天体,告诉他,天体物理学也是物理学的分支,想上天吗?先把数学题做了

大孩子也是这样,即使到了8-14岁这个阶段,孩子去获取知识的能力还不够,尤其现在是信息时代,他们还不具备强大的搜索能力,是需要我们去“服务”的,没有学习资源,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何来的科学素养?

最后呢,谈下佛系父母或者时间能力实在有限,我们怎么办呢....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情况,在小娃来说,肯定会对孩子的科学素养和相关方向的发展有负面影响的,理论上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点,可能小时候没有关注到,也就当没有

如果咱们的娃超过10岁了,自学能力还不错,那就演戏做学生吧,观察他看什么书,自己了解各皮毛,让孩子给你科普,他教你的这个过程,也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过程。能教别人的娃才是最厉害的娃,所以呢俩娃的优势又出来了。当然这又引发我的一个思考:亲子关系好的重要性,如果亲子关系不好,这个是无法完成的,孩子根本不会愿意理你...所以教育是门很广的学科。

好了今天就唠叨这些,这个科普方面,因为我的娃相对小一点,如果大家在给娃科普的过程中,有更好的方法,记得分享出来。谢谢!

尤其是诺妈

大娃看的书,在教育部推荐的科普书单上还有一些不错的,具体我也没看过,所以就不推荐了,谁买了记得分享

爱你们,今天就到这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蒙果果妈关于STEM教育的分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