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

古瓷器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收藏者甚多,古瓷器收藏是一门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伤残古瓷是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最好实物向导,并且也能保值、升值。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_第1张图片

别把“全品相”奉为金科玉律

收藏,作为一种特别爱好与雅趣,藏者对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许多行家所倡导的。但纵观如今的“收藏热”,笔者感觉到,曾经的重欣赏、重研究的“学术性”收藏被相当程度地削弱,代之更多人将“投资”、“赚钱”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要求“全品相”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

逛过古董店或周末练过府庙地摊者,都会频率较高地听到“品相”一词。什么“瓷器毛了边,不值半文钱”,什么冲线、爆釉、窑封、退粉……都是指瓷器有毛病。许多人买古瓷最忌讳不是“全品相”,“要买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将来一来出手难卖,二来价格难高。”由此,让一些新进入古陶瓷收藏领域者,好的“宝”、“真经”还没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却时时闪念在脑际,甚至奉为金科玉律。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_第2张图片

瓷器易碎,但瓷片却千年不化,因而残瓷、瓷片存世浩如烟海。但也正因为瓷器易碎,千百年来,经历了战乱、生活中的使用与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无损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队伍在迅猛扩编,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进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财力非一般爱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几件不同时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如果我们退一步,放下“日后靠它升值赚钱”的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财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样是古董,同样拥有历史、审美乃至升值价值的诸多古瓷的。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_第3张图片

初涉收藏从瓷片开始

白从古代瓷器成为收藏对象那天起,古玩界就从“真、善、美、精、稀”这5个方面统一来鉴定其文物意义,“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等这些行内口头禅,是对瓷器的“善”即完整性苛刻要求的集中反映,而且从古瓷器的价格上看,完整与伤残之问确实有天壤之别。但是,“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说到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著名古瓷鉴藏专家马广彦认为,伤残古瓷器的收藏意义重大,爱好古瓷器的人不妨从收藏瓷片开始,古瓷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一般来说伤残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对于初涉古瓷器收藏领域的人,了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见实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学习研究中,伤残古瓷器是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最好实物向导。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_第4张图片

同时伤残古瓷器保留着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一件古瓷器,虽局部残缺或粘合有缝,只要它的基本器型和主体纹饰还保留着,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甚至可因其残缺而给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对一个古瓷器收藏者来说,正因为这些伤残古瓷器丧失了诱人的金钱光环,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更高。另外,伤残古瓷器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马先生表示,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贵又完整,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当它有所伤残而不完整时,却并不一定削弱其本身的珍贵性。在目前存世的伤残古瓷器中,尽管它们伤痕累累、残缺不全,其中说不定就有非常珍贵、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绝品、孤品。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_第5张图片

伤残古瓷势头看涨

收藏伤残古瓷要有所选择。应看它有没有别样的历史价值?器型是否独特稀有?胎骨、发色、图案、釉水等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果它具备了以上一点或数点,而你恰好是喜欢欣赏、业余研究者,不妨“吃”进。在民国以前的瓷器中,一般来说,时代越近,存世量越多。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看,白清代嘉道以后,瓷器质量江河日下,民窑中除了商人专为营利制作的仿古器外,多无精品。而明以前的古伤残瓷、明清官窑伤残瓷、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器、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在选择收藏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基本完整、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伤残古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产,收藏一件,流通领域就少一件,所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一般说来是不会贬值的。谈到残瓷收藏的价值时马先生说,这些年来,伤残古瓷器的价值一直在上升,而且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伤残古瓷器价格看涨的苗头,如果在收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瓷器,或是可以起到填补断代或窑 口资料空白的作用,都极其可能不断升值,如果这类伤残器得到较好的修复,其升值率就会更加可观。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_第6张图片

【细说陶瓷】

清代瓷器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清政权初建之际,各地仍在进行战争。历史记载,由于历年战争的破坏,陶瓷技术大退步,清顺治八年,景德镇才开始烧官窑瓷器,直到顺治17年还未能烧制出符合要求的龙缸和栏板。这也是我们今天极少看到顺治大件官窑器的原因。康熙继承帝位后,前期因为南明抗清斗争和三藩叛乱的影响,景德镇瓷业仍一再受到破坏。康熙19年,朝廷派臧应选督造烧窑,官窑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窑的先例。康熙19年到27年,臧应选负责督造的官窑瓷器被称为“臧窑”,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制造的水平。“臧窑”的成就,重点在单色釉。

“臧窑”之后,就是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郎窑红是众多瓷器爱好者口中的极品。其实除了郎窑红以外,郎廷极督窑期问青花瓷也有很大的发展。当时的青花官窑瓷器深受宫廷画的影响,据说瓷器图案大都先以宫廷画师刘源等人的绘画为蓝本,再由工匠依样绘出,效果与当时著名画家“四王”在纸绢上作画所产生的效果相近。康熙青花的青料大多选用浙料,由于工匠长期技术的积累,这种国产料竞烧出了纯正的宝石蓝色,同时还能烧制出浓淡不同的层次感.享有“青花五彩”之誉。

康熙官窑瓷器都较规矩,倒是民窑瓷器不受束缚,造型和图案十分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描绘武士为主题的“刀马人”瓷器,这些人物的画风深受明末画家陈老莲的影响。顺治、康熙两朝由于正处于走向统一的时期,在两位统治者的推动下,筒瓶这一象征天下一统的瓷器造型大量出现。

康雍乾三朝中,雍正在位时问最短,但制瓷工艺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许和雍正帝严谨的性格有关,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可以说件件是精品。始烧于康熙朝的珐琅彩和粉彩在雍正朝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珐琅彩瓷器是康雍乾三朝专为宫廷烧造的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珐琅彩瓷器是在素烧过的瓷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成彩器烘烧而成。与其他官窑瓷器不同的是最后的描图,烘烧工序都是在北京清宫内务府的造办处内进行的。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影响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雍正粉彩采用了玻璃白粉打底技术,突出图案的浓淡立体感。

雍正帝的个人爱好还促使仿古瓷器烧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宋代的汝哥官钧各种名瓷都仿制成功。雍正时期仿宣德青花中的橘皮纹也是后世仿制中最像的。

到了乾隆时期,清代制瓷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一时期不得不提一下“唐窑”的督造官员唐英。他在雍正六年到景德镇协助年希尧督造“年窑”,雍正、乾隆两朝一直在景德镇督造官窑,他编写的《陶冶图说》是制瓷工艺史上最早描绘制瓷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唐英在乾隆年问烧制了一件86厘米高的大瓷瓶,学者们至今还没给它取一个准确又响亮的名字,约定俗成叫它瓷母。整个器物从上到下依次运用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耳饰)、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祭兰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16种施釉方法,17层纹饰,颈部对称夔耳,腹绘12扇开光图案,包括“三羊开泰”、“太平有象”等画面。此瓶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至今无法复制。

乾隆时期,由于国力强盛以及乾隆帝本人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制品,转心、转颈瓷器及象生瓷大量生产,突出反映了当时工艺的超高水平。

乾隆之后,清朝历代皇帝都不太重视瓷器制造,基本是按照过去的样子烧造。只是在光绪帝时期烧制出了非常漂亮的青花瓷,同时期粉彩瓷由于慈禧的喜爱得到大力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取代了青花瓷的霸主地位。

温馨提示:本公司不收购,如想空手套白狼请绕道!!!!!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_第7张图片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Gigisin123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手机:15626928005(微信)

艺术,让生活更精彩!古董古玩交易旨在搭建国内一流的艺术品交易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