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大揭秘(中)

日本不宣而战的挑起了战争,当然不宣而战是近代日本一贯的做法,无论是对亚洲还是西方国家。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5日清晨,按照李鸿章的命令,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两艘军舰在运送清军到达朝鲜的牙山后返航,两舰行至朝鲜丰岛海面时与日本在此游荡的三艘军舰遭遇。

日本政府已经有心暗算中国,如今与中国军舰撞上了怎能放过对方,在双方军舰相距三千米时日舰率先向中国军舰开炮。中国军舰被日军的猛烈炮击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很快反应过来,向日舰开炮进行还击,双方在海上展开炮战。

日军的三艘军舰都是航速高射速快的巨舰,与中国的军舰相比占有绝对优势,战争一开始中国军舰就被日军压着打。中国官兵知道靠硬实力难以与日军抗衡。

见战事对己方不利,“广乙”舰官兵便企图接近日舰然后在硝烟的掩护下发射水雷。这个想法够勇敢也够有创意,但却被日军发觉没能实现。

“广乙”舰在靠近日舰途中遭到三艘日舰的联合炮击,军舰被炸的体无完肤,士兵死伤极多,也失去了发射水雷的能力,失去战斗力的“广乙”舰无奈之下被迫撤出战斗,向朝鲜方向逃去。

“济远”舰可就没有“广乙”舰那么勇敢了,“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没有任何实战经验,还属于那种没有经过战场心理适应的“新兵”,是李鸿章手下可以重信不能重用的一类人,震天的炮火,手下官兵血肉横飞,他早被吓傻了,战场上人命如草芥这句话他今天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又见“广乙”舰被日舰打跑,他在开战仅45分钟后就下令撤退。

日本军舰遇到了他这个软柿子怎能不捏上一把,于是三艘日舰在后面穷追不舍,管带方伯谦虽然胆小但很有智慧,他一边命军舰全速逃跑一边挂白旗假投降,可日舰仍向他开炮,见白旗不好使,他又命手下挂上了日本海军军旗。显然,日军对于自己军旗的尊重已经达到了愚蠢的程度,真不向“济远”舰开炮了,但发信号勒令“济远”舰停船。“济远”舰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跑的更快了,眼看着离自己的威海卫基地越来越近方伯谦很是兴奋。

说来也巧,同样担任运输任务的“操江号”和清政府租来用于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恰好从此经过。自己人被外人追着打,自然没有不帮忙的道理,“高升”号虽然是英国的船,挂着英国的国旗,也有几个英国船员,但船上主要是中国人,于是“高升”号和“操江”号也投入了战斗。

双方舰船的数量是三对三,虽然中国方面实力弱些,但仍能一战。可“济远”舰被日舰吓破了胆,抛下了来助战的“高升”号和“操江”号,自己逃向威海卫。

这下可苦了“高升”号和“操江”号了,一艘是商船,另一艘军舰战斗力也一般,而日军是三艘战斗力强悍的实力型军舰,战争的天平顿时倾斜了。

战争的结果是英商船被击沉,包括几名英国人在内的所有船员全部丧生,“操江”号也被俘虏,而战后日本的三艘军舰战斗力仍在,显然此次战役中国是失败者。

这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第一场战役丰岛海战,它以中国的惨败告终。失败原因一方面由于日本不宣而战,先下手为强来了个突然袭击。另一方面也和清军畏敌如虎的情绪有直接关系,一部分清军官兵跑的比兔子还快,仗还没分出胜负就已经先胆怯了。在这种心态下,再好的军队也发挥不出战斗力,更何况清军战斗力本身就不强。

日军在丰岛海战中击沉了悬挂英国国旗的英国商船,杀死了英国船员,政府为此很是兴奋,认为英国为了报仇能帮助中国对日作战。可日本很明白对什么人做什么事的道理,战后马上向英国道歉并赔偿损失,日英之间恩怨也随之化解,清政府利用英国的幻想破灭了。

【速败求和】

李鸿章从内心上讲是竭力想避免战争,他多么不想与日军发生争执,可中日之间还是开战了。丰岛海战后他是茶不思饭不想,心里正在剧烈的冲突着。

中日战端已开,而且与日军作战的主力就是自己的淮军和北洋水师。他知道凭自己一己之力难以抵挡住日军的攻势,如果自己和日军决一死战的话,失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到时自己的老本北洋水师和淮军打光了,自己又要背一个败军之将的骂名,弄不好自己的政敌再给自己的作战不力奏上一本。到时自己没有了势力,也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清政府是否会落井下石治自己的罪都是无法预料的事,过河拆桥是政治斗争中经常发生的事。想到这里他不敢想下去了,他在心里已经给积极抵抗这条路判了死刑。

积极抵抗行不通,不抵抗也说不过去,不抵抗就投降那不是给自己的政敌留下把柄嘛,不抵抗就退兵全国人民的吐沫也会把自己淹死。

进退两难的他最终选择了速败求和之路,当然这是完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的。

所谓速败求和就是见到敌人装模作样的抵抗几下就跑,甚至是一枪不放直接跑,为的是保存实力。这样一来抵抗的样子也做了,实力也保存了,既然败局难免,那就不要付出无谓的牺牲了,到时就算兵败了,自己实力尚存清政府也不敢拿自己怎么样,何况还有慈禧太后器重自己呢?可见这个速败求和政策真是用心良苦又别具匠心。

李鸿章向与日本交战的亲信将领传达的也是速败求和精神,驻朝鲜的中国军队将领在了解了李鸿章心思后更无心恋战了。

朝鲜朝廷授权日军驱赶朝鲜清军后,大岛公使率日军于7月29日发起了对牙山清军叶志超聂士成部的攻击,牙山清军稍作抵抗后就迅速逃向平壤。

此时李鸿章是想速败求和了,但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是不会让李鸿章的阴谋轻易得逞的,他们对李鸿章的作战不力进行了严厉批评,此时国内要求对日开战的呼声也高涨起来,慈禧太后不愿在这个时候打击主战派,也同意对日作战,于是清政府于八月一日正式对日宣战。

李鸿章见慈禧太后都同意开战,这才命以淮军为主力的1.4万清军进驻平壤。得知清军到来,朝鲜人民献茶慰劳。可是清军纪律败坏,甚至对朝鲜人民烧杀抢掠,把朝鲜人民的心都弄凉了,纷纷逃亡不应军役。

清大军驻防平壤后,叶志超的半残军队也撤入平壤,李鸿章给叶志超以捷上报清政府,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被提升为朝鲜清军最高指挥官。叶志超也继续秘密执行李鸿章的速败求和政策。

平壤清军没有联系朝鲜义军,也不研究日军动向,而是坐守孤城等待日军来攻。

【平壤战役】

日军的战前准备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受到过清军的干扰。

九月,终于准备完毕的日军出手了,1.6万日军分四个方向向平壤清军发动了总攻。

四个方向中以北面平壤北门的战斗最为激烈,这里也是日军的主攻方向。

因为此处是中国军队撤退回国的最佳途径,一旦此处被占,对清军的士气影响是最大的。

日军这招果然奏效,叶志超见自己的退路被日军切断,便产生了逃跑的念头,他不想死,更不想给日军当俘虏,他还有很多好日子没有过呢,只要逃回国他的老大李鸿章会保他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何况他一直活的都不赖,他不想当英雄马革裹尸。

主帅对战争抱有这种态度,此战岂有不败之理?

当然,清军中也有宁为战死鬼的好汉,见叶志超要逃跑,奉军将领左宝贵坚决不允。

他请令亲自到北门督战,誓与自己的部下和北门共存亡。

结果,左宝贵在北门指挥时被日军炮火击中,他光荣了。

北门清军没了主帅,士气受到了打击,叶志超也不派兵支援,北门在经过了激烈战斗后最终失守。

左宝贵牺牲了,叶志超没有了逃跑的阻力,他下令全军趁夜撤退回国。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败逃。

在这里解释一下,撤退和败逃是有本质区别的。一般来说,撤退是有秩序的,而且武器粮草辎重之类都能够得到转移,而败逃就不同了,一是没有经过周密部署,二是轻装上阵,物资大多资敌了。

这一次清军就是典型的败逃。清军的武器弹药粮草饷银大多落入敌手,清军逃跑也毫无秩序可言,一股脑的涌向中朝边境,在途中还曾遭到日军伏击,清军损失2000多人。

总结这次战役,其实北门失守对清军算不上什么致命打击,平壤城还在清军手中,可叶志超惜命,自己先胆寒了。

更关键的是,他逃跑是在李鸿章支持和默许下进行的,平壤战役不就是实行李鸿章速败求和政策的典型战例吗?

要是叶志超败逃回国会受到严惩甚至杀头,他绝对不敢拿战争当儿戏如此嚣张的败逃,狂奔五百里退过三八防线,第二天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平壤城。

因此可以说平壤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李鸿章和他的速败求和政策。

平壤战役失败后,战火烧向中国领土。

【黄海海战】

为配合陆军进攻平壤,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按大本营命令,在朝鲜海面寻找北洋舰队主力决战。日海军由十二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游荡于中朝边界一带海面。

此时平壤战役打得正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十艘军舰完成护航任务后准备返回旅顺,在鸭绿江大东沟一带的黄海海面与日海军遭遇,黄海海战爆发。

对于黄海海战我想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不陌生,甚至很多人在中学时就已经将黄海海战品读把玩了许多次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的故事更是被后人广为传颂。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相比处于劣势,但仍与日本舰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北洋舰队五艘军舰被击沉,其余军舰也均负伤,可谓损失惨重。但此战日本舰队也遭到重创,五艘军舰受重伤,旗舰松岛更是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黄海海战也将清政府的腐败暴露无遗,由于清政府克扣军饷,导致北洋水师不仅弹药不足,而且多假冒伪劣产品,甚至炮中敌舰而舰身不裂,这使北洋舰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黄海海战后,制海权完全落入日军手中。

清军在朝鲜战场的溃败使李鸿章受到光绪帝和主战派的猛烈弹劾,慈禧太后虽不想公然庇护李鸿章以犯众怒,但仍在暗中支持李鸿章的速败求和政策,她可不需要前线将士用枪炮声为自己祝寿。

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李鸿章不再把没实权的主战派放在眼里。面对主战派的弹劾,李鸿章据理力争。

他声称主战派都是井底之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傻货,拿着鸡蛋碰石头,也就自己久经江湖略识实务,懂得兵连祸结这句话的含义,还说凭自己一己之力想打败日军是痴心妄想。

还打什么呀打,赶紧把军队都集中在京津一带保卫京师吧,要是再和日军硬拼下去,到时兵败了,可就连守卫京师的部队都没有了,清政府的统治者们可就得给日军当俘虏了。

李鸿章是这样想的,但上奏时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把措辞委婉了一些而已,慈禧太后被李鸿章的“良苦用心”所打动,也听出李鸿章的弦外之音是不想打下去了,其实她也没有与日军一决雌雄的打算,所以之后支持李鸿章更加露骨了。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李鸿章干脆命北洋水师全部退缩到威海卫,再不可出海与日作战。

【鸭绿江】

北洋水师是当缩头乌龟了,但与朝鲜交界的鸭绿江一带还是布防了清政府的3.5万大军,因为李鸿章有把部队集结保卫京师的意思,主战派即使不满也不足为虑,但日军打上中国领土了不抵抗几下就撤退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于是李鸿章又把他的速败求和搬了出来。

上不紧则下慢,鸭绿江布防的清军将领没有认真进行军事部署,将三万清军沿着鸭绿江边像列队欢迎一样一线排开,不修筑作战工事,也不去了解日军动向和部署,就像傻子瞎子一样坐等日军来攻,或者叫坐以待毙更恰当一些。

由于清军的懈怠,日军趁夜在鸭绿江上搭浮桥都没有被守军发现。

天明后,日军发动总攻击,鸭绿江边的清军各部大都一触即溃,甚至不触自溃,不到三天日军就占领了鸭绿江沿岸全部清军阵地。3.5万清军处于守势,又占据地利拥有鸭绿江天然屏障,在3万日军的进攻下竟然连三天都支撑不住。

这让我想起《亮剑》中的楚云飞在国民党军战败后说过的话。现在我也想说,就是三万多头猪放在江边也够日军宰几天的呀。不用想,这和李鸿章的速败求和政策的必然结果,清军将领不过是在执行李鸿章的命令。

当时清军将领在逃跑时可能还在这样告慰自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正应了这样一句话,腐败的政府统治下再好的军队也发挥不出战斗力。

鸭绿江失守后,李鸿章又一次为执行自己命令的部下求情,谎报战功,把鸭绿江的失守说成是敌众我寡,非战之罪。作战不利的将士也又一次躲过了一劫,由于军法形同虚设,之后守军不战而逃更成了家常便饭。

登上中国土地的日本侵略者迅速向辽东半岛推进,直指中国的两大港口城市旅顺和大连。因为只有得到中国港口,才能打通后勤补给线,改变物资供应不畅的局面。

【大连旅顺】

十月末,准备妥当了的日军分兵两路同时向大连和旅顺发动进攻,李鸿章指示清军将领宁可失大连不可失旅顺,这是明摆着告诉守大连的清军将士,大连不用守了,大胆的撤退吧,不需要你承担责任。

大连守军这李鸿章的暗示下一枪不发就弃城逃往旅顺。

当时日本大本营怕陆军难以拿下大连,特命日本海军协同作战。当日本海军驶抵大连准备配合陆军炮轰大连时,发现大连城中早已挂满日本太阳旗。海军为此惊讶不已,甚至怀疑其中有诈。他们很困惑不解,因为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中国军队能一枪不打就将这个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港口城市免费送给了自己。

得到大连港口后,日军运兵和运送物资都方便多了,之后的日军更加如鱼得水了。日本大本营也是万分激动,这仗打得也太顺利了吧。

日本大本营决定乘胜追击,海陆两军杀气腾腾向旅顺逼来。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背靠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与威海卫北洋水师隔海相望,是中国渤海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旅顺要塞更是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群山之上地势险要处都设有炮台,拥有从德国引进的重炮七十多门,此时防御旅顺的军队加上从大连败逃的清军共有14700人,而且武器粮草都很充足。

但是李鸿章又改变了不可失旅顺的政策,将宁可失大连的速败求和精神用到了旅顺战役上,旅顺清军将领又一次读懂了李鸿章的心,除了少数部队在炮台上对日军进行了小规模抵抗外,大部分部队不战而逃,北洋水师爱国官兵要求出海支援旅顺,但李鸿章不允,坐看旅顺失守。

日军占领旅顺后,日兽兽性大发,对旅顺人民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妇女老人儿童都不能幸免,一群畜生,你们也有家,也有父母妻儿,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不是畜生又是什么呢?

当时的旅顺城成了尸体遍地的死城,据说由于天气寒冷(十一月份的东北气温早已低至零下),街道上到处都是死难者流淌的鲜血凝结成的红色冰块。其阴森恐怖令人震撼,日军的兽行令人发指。旅顺大屠杀中国遇难平民高达两万人,只有用来埋尸的36人幸免。这是日本侵略者欠中国平民的第一笔大血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甲午中日战争大揭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