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尚方宝剑----二刷《三傻大闹宝莱坞》

再次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源于我作为007班级值月生组织的一次佳片共赏活动。半年多以前,我观看过这部影片,成文《向优秀进发,不计后果》(详见文后延伸阅读),并自此成为主演阿米尔·汗的粉丝。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尚方宝剑----二刷《三傻大闹宝莱坞》_第1张图片
《三傻大闹宝莱坞》

二刷此片是在家中客厅ITV的片源,一家子一起看。看完,我问孩子可有感悟。孩子回我,“以后做事一定要遵循自己的热情,从热情出发则事情易成”,这是从学习、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也罢,这部影片本就是抨击印度的教育体制,我们亦有类似的教育现状,就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怎么做好个人的学习!

一、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尚方宝剑

主角兰彻一出场就以初二物理所学击败了嚣张跋扈的学长。正如法涵的所思,“八年级的物理我们都学过,但只有他会用!”这是主角在片中的第一项发明。接下来,兰彻让乔伊的直升机航拍模型成功飞了起来,在皮娅姐姐的临盆现场成功用上自制整流器,直至毕业五年成为一名拥有400项发明的科学家。

兰彻是100分的学霸,稳居榜首的第一名。在他手中,所有的知识都对应着一项应用;学以致用,不过是他学习的一种方式与手段。对于学习的热情与执着,点燃着他;他痴迷于机器,致力于拆装着周边能拆的一切。对于学习,他了解的是原理,并能活用于各种场景。校园里的发明与其说是来源于他的创造,不如说是,不过是他在学习钻研过程中的附属产物。学习钻研的热情远大于创造,其发明成果不过是自然而然的附带。

兰彻的学以致用,让人叹为观止。学以致用,还有另一种说法,比如实践出真知,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我们常常说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去努力地践行,比如人至“践”则无敌!

“学以致用”,这也是我经常挂在嘴边、写于笔头,自觉良好的一个词语,我一直以为我也做得不错。比如我也曾是名学霸、稳居榜首。在孩子长大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曾教她一加一该怎么用,该如何在生活里找到其应用场景,再至一乘一的应用。遥记当年学习初中的物理、化学,我也能对应着在生活中理解一些现象。无论语数英、理化生,还是自己的专业学习,我本来觉得自己做得还是很不错的。甚至在本文成稿前,都是一直大言不惭地、沾沾自喜地声明着自己,“学以致用是我对自己学习的要求”。

那么与兰彻比呢?我忽然有些发懵了。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明显的差距!不用去详述对方的成就,仅仅一个照面,兰彻开篇击败学长的那一式就足以秒杀。那么差距在哪?又是什么样的作为造成了这份云泥之别?

近期,在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中接触到一句:“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就这么一句内涵宽广,若进行详细解读一定是成篇成章的;我只紧盯着“学、思、用”这三字,忽然就有些汗颜。

“学、思、用”大约是学以致用的最佳解读了。学与用之间,有个“思”。而我细想,一直以来自以为是的“学以致用”大约是只到了第二步“思”字。比如物理学中的“压强”,可以定义为“单位面积内承受的压力”。昨晚与孩子嬉闹,还跟她解释,为什么她手肘作用在我身上,我会痛,而若是手掌则不会。小朋友还在小学四年级,听得似懂非懂,我却有些感悟。我对此类定义的正确理解、解读,总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对应的原型应用。我以为那就是一份学以致用,我以为我已用上了!但事实却是,这不过是一份理解,对应于生活的一份理解,找到原型,我算是理解透彻,但还没用上!充其量也不过是做到了“思”!

那一刻,我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么多年的认知,恍然颠覆。如果我只是做到了“思”,那么“用”又是什么?怎样才能算是“用”?

兰彻的自制发明绝对是一个“用”,而且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用!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学习的“致用”该怎么体现?莫说剧情可以夸张、可以艺术的加工,科学家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抵达的层面。多少个工程学毕业生才有一个科学家!那么普通人的学习就无法致用了么?这明显又是另一个悖论。

如果说对于定义、原理的理解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形出处仅算做思,而兰彻的活用知识,将所学及时输出成品是一种用;那么就日常的阅读、做事而进行反思、总结,仍至成文输出,是否就可以算做是一份用呢?

我认为可以算!兰彻的发明创造是将所学进行整合,然后输出成为一个可用成品。我的理解里,发明也是一种输出,而且是一种高级别的输出。而日常的阅读后成文输出,也是一份知识整合,构建知识体系,这种输出源自对自身的认知整合,也是一份创造!既如此,成文输出就是普通人、成年人的一份“致用”!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安心了些。

这大抵是因为这两年时不时地有些成文输出,我有些担心自己仍是自以为是的自圆其说;但就目前的认知,大约也只能是先这样,很期待将来的再次颠覆!二刷影片引发的这份思考,让我想起那句励志的言论:“如果今年的你没有觉得去年的自己是个傻瓜,那么你就没有成长!”《三傻大闹宝莱坞》讲述了三个傻瓜的故事,而我真得很希望自己是那第四个。前路漫漫,希望在学以致用的路上,能一次次地发现自己的傻处!

二、放下恐惧、追随热情,是学习最重要的源动力

影片结尾,法涵终于向父亲吐露心声,放弃工程师行业,去追逐他挚爱的野生动物摄影。莱俱则放下家庭的包袱,直率而坦然地面对职位。五年后,一个著作等身,一个业内知名,他们均成为了自己!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尚方宝剑----二刷《三傻大闹宝莱坞》_第2张图片
抛开恐惧

在半年前的那篇观后感里,我推崇的是“去追逐卓越,让成功成为伴随卓越自然而然来临的附属品”,成功是结果,追求卓越才是原因。

在再次展开论述前,容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99分与100分有何差别?”一分之差,对于很多人可能没有差别,当然要排除高考之类的特定场景。在我眼中,99分与100分,是一个量级差。100分意味着至善至美、是卓越的代表;99分则是在优秀的量级,未跨入卓越。99分可能与98分同在一个优秀量级而没有差别,但距100分却是咫尺千里。99分与100分间是一个非连续性,犹如第一性原理里,从第一条曲线前往第二条曲线间的那个巨大的鸿沟。在这一段里,我希望你能不纠结于分值的差距,而着眼于字眼间的意思。

这份差距就如同兰彻与第二名查图尔之间的区别。成绩公布栏上,兰彻高居首位,查图尔因此愤愤不平,并深深不解,怎么就只是第二名?为了成为第一名,查图尔不惜借助药物苦读,更设计于考试前夕分发娱乐杂志,瓦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注意力。他希望拉低别人的成绩,让自己高中榜首。

兰彻呢,他什么也没干。只是日常专注于机器拆装,那些关于机器的知识早在一拆一装中烂熟于心,第一名的成绩于他不过仅是一次成果检验。

查图尔的孜孜以求不过是兰彻的唾手可得。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成为第一名,是查图尔印入心间的恐惧。他始终没有放下,十年过去了,他以为在时间的累积下,在他成为公司副总裁、拥有350万元别墅的“成功”人生下,该是他笑而兰彻哭的时候了。却不知,兰彻已经是一位闻名于世、拥有400项发明的科学家,虽然他依旧热衷于教育体制改革,而自建学校任校长。

十年后,你我依旧在不同的量级;科学家的阶层与企业家的光环归属于不同的圈层。只是,这份差距早在十年前就已显现。我浑不在意的一个赌约,谁知,却成了你的追求。

查图尔的悲哀在于他追求的是成功,他死记硬背,希望自己是第一名,因此物尽其用,各种折腾。兰彻只是遵循自己对机器的热情,获得自己的卓越追求;他在对机器的执着中成就了自己。

查图尔始终没有放下这份恐惧,而法涵与莱俱则在挣扎之后,终于回归了自己的热情。人生自此掀开了另一幅篇章,当他们脱下外裤,向兰彻致敬;同步也卸下了生活的重担!法涵说服父亲,在追逐自身热情的同时,也获得了家人的认可。莱俱则放弃平稳过关的期考试卷,他最终选择直率地直面考场,那份放下恐惧的坦然,才是面试成功的关键。

那么我呢?反观自己,在日常学习成长中,什么是我的恐惧?我又能放下什么?热情在一定层面还是清晰的吧,我喜欢学习、成长,那份学有所悟,思有所得,是我自得其乐的学习基石。007不出局有个不脸精神,说的是面对成长,需勇于不要脸面地去尝试、去践行,不要害怕出错、出丑,要勇敢大胆地去试一试!

那么,对于成长,能放下的就是心中担心自己不够好、害怕被人嘲笑而不敢去践行的怯懦!就如同我曾经的阅读,写不出正儿八经的、深度合适的书评,那我就写读后感。就比如,没有专门的学习,我也写不出优质、良好的影评,那我就写观后感。

不怕你嘲笑,如果你愿意延伸阅读我半年前同样观看这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而写出的观后感,我相信与今日这一文输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很明显的,我在今天的文章里提到,曾经的观点是要去追逐卓越,其实半年前拟文时,我就清晰地知道卓越优于优秀,但在那篇文章里,我只是提了优秀,半字没敢表达我真正想说的卓越;只是因为影片里的中文字幕中,翻译出来的字眼是优秀,而非卓越,我就不敢用了。

我是如此的胆怯,害怕自己不合适的引用,会引发对影片解读的歧义。幸好,我也能放得下恐惧,即便没有任何的影评学习;我依旧从本心出去,发出第一篇的影评。而记下的那句“不以成功为目的,追求卓越本身”,也给我带来了成长变化。

放下觉得自己写得不好的顾虑、追逐输出本身的成长,这也是我成文输出的源动力,更是一份永动力。未来,若有机会第三次输出,希望能在第三篇中依旧畅述自己的不足。

三、质疑精神,是求学的底层逻辑

兰彻的质疑贯穿他的学生生涯,同样伴随的还有那份不畏权威、不惧强权的桀骜不驯。课堂上,他不拘泥于书本定义;被教授赶出教室,却又随机步入另一课堂。知识于他,是可以随时学习的。

我很佩服兰彻可以在不同的教室间穿梭自如,也许是专业课程吧,也许是兰彻惊人的学习力,已足具学科的底层概念。我是常常觉得没有一些牢靠的基础的概念,很难直接在一个专业里进行学习。如果有一天能遇到现实版的兰彻,一定争取去讨教一番。

兰彻的质疑体现在课堂上与教授的争锋相对,体现在开学典礼上与病毒校长的太空钢笔费用纠结里,更体现在皮娅姐姐结婚宴上,与皮娅关于其未婚夫价格标签型人生的揭露。

但兰彻的质疑不会用于乔伊的直升机航拍模型,他欣赏、认同这是一天才式设计。乔伊本是与兰彻类似的一个学以致用型人才,他也拥有自己的热情,但乔伊最终自杀了。在权威、强权的压迫下,乔伊不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当所有的工程学院学生们认真学习、积极备考,以便能有优异的成绩去面试,取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时;兰彻其实深知自己没有面试的机会,学成,就意味着离别。不以讨工作为目的,甚至不以毕业为目的,兰彻是潇洒的;他只是在自己的热情驱动下,去深度思考、弄清楚那些隐藏于机器内部的知识。

对于兰彻,更大的质疑在于对教育体制的愤怒。乔伊是不幸的,他死于航拍成功飞起的前夕;法涵与莱俱则是幸运的,兰彻的引领促进了他们的热情与幸福的一生。

面对权威、强权,不是谁都有那份信心与底气去质疑。比如查图尔,宁愿死记硬背演讲稿,也不会稍微质疑,令错误在第一时间终结。

关于质疑,我总能想起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从而推翻了落体速度与物体质量有关的论调。由虚拟到现实,质疑精神,实是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人类进步的顶梁柱。

二刷影片,我是与家人一起看的。观影过程中,也许认知不同,我也听见了不同的声音。家人认为,影片过度夸张,尤其是兰彻改稿,造成查图尔的愤怒那一节,在现实生活中实在不足取。家人说得没错。但我也在瞬间意识到一个问题,质疑并不等同于找茬。文有好坏,影片亦然。

想起来,熊十力与徐复观的一个典故。

徐复观初见熊十力,对方建议其读《读通鉴论》,徐复观洋洋洒洒给出了一堆批判意见。熊十力勃然大怒,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去书呢?任何书,都有好有坏;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精要处,而专门去挑其错处呢?这样读书,就是读了千部、百部,又会有什么收益呢?”多年后,徐复观在回忆录里表示,这对于他是“起死回声的一骂!”

我欣赏兰彻不畏权威的质疑,认同存疑是人类进步的奠基石;但并不等于要从影片中去找寻那些与现实并不合拍的情况。艺术是允许夸张和渲染的,有一些情节或许是出于剧情需要,那就认同于剧情。观影或品文,取其精华处,提炼、吸收、为我所用就好;至于那些细微末节里的较真,何必去纠结呢?

于真理处质疑,于细微点和谐;这,就是我认同的求学的逻辑。

至此,差不多罗列清晰我的学习观了。与其说是二刷影片带来的感悟,不如说是借机整理,将自己所思借着这部影片进行了一次盘点,所幸对于自己的输出,还是满意的,似乎借机又再次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观点。只是一不留意,又写长了。

二刷影片,我本以为自己会从温情的角度进行梳理,总结出人生的至真至性的道理,写成却是依旧与成长相关。忽然有些期待那些与我相约“佳片共赏”的007战友们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兰彻会是个怎样的存在?

最后,向阿米尔·汗致敬,感谢米叔精彩的演绎,经典佳片,回味隽永,常品常新!

延伸阅读:《向优秀进发,不计后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尚方宝剑----二刷《三傻大闹宝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