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附加值

导读:企业支付的人工成本,其所体现的劳动力价值已经包含了知识价值,而且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薪酬谈判的必备筹码,常见的现象是......


劳动的附加值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知识从哪儿来?如果你问现在的小学生,他们可能说是书本;如果你问的是长辈,特别是没上过学的,他们可能说是上一辈传下来的,比如什么“祖传秘方”、“祖传手艺”等等。书籍《知识笔记》,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知识来源于劳动,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

那么,这里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了。人类劳动,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生存!外出捕猎、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朝九晚五,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个是我们的主营业务。

进入工业革命后,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加上欧洲当时兴起的圈地运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转为工人,开始出现了雇佣关系,那个时候出现了所谓的“工资”一说。资本家通过支付一定的工资,购买劳动者的劳动力。那个时候,劳动力有了明码标价,但是当时理论体系并不成熟。直到马克思创立了政治经济学说,商品的价值体现在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力中,商品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体现商品价值。举个例子,你买一件衣服的钱,其实不是买布料,购买的是生产者在生产衣服过程中所支付的劳动力,比如布料加工成本、运输成本,甚至棉花材质的还要支付采棉花的人工成本等等,事物本身是毫无价值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衣服无论是什么尺码的,同一款式价格都一样),所说的价值都是人类通过劳动附加上去的,即使用价值。

科普完毕之后,我们可以来解释一下,劳动的副产品(知识)又是如何体现的?同时,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有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即企业支付的人工成本,是否已经包含了本文所讨论的附加值,即知识价值。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劳动的附加值是如何体现的。举一个例子,两名应聘者竞选同一个岗位,一个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另一个是在同一行业内工作有一两年的职业人员。企业单位往往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假设这家单位是生产螺丝的,新手适应期的前三个月或是半年,一般产出是1万个/月,而且达到1万个的标准还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对于另一个有工作经验的,他一上岗就能达到1万个/月甚至更高,两者之间产生的差额,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动的附加值,即知识价值。看到这一点之后,用人单位创建了一个名字,叫“新员工试用期”,就是为了弥补这份差额。

再举一个通俗的例子,社会上流传这一句话,“人脉即是钱脉”。人脉的产生,大多是我们在劳动过程中,在双方交易关系中,慢慢形成的。比如说,某个行业的业务员,在销售的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渠道,有了自己的粘性客户,所以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代理商,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一个创业者,其中不乏知识价值的因素。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将知识的界限进一步扩大,即知识不单单是所谓的经验,还可以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产物。而在人系关系中,知识的价值体现在沟通成本上,即所谓的契约成本。一个契约的履行,需要双方互相配合,如果配合不默契,势必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费用。所以客户一般会优先选择合作往来比较密切,合作关系比较成熟的供应商,新的供应商介入,前期往往很难,因为关系太牢固了。

综上,知识价值的体现算是论述完毕。那么,企业所支付的人工成本是否包含了知识价值呢?

小编的观点是,有!而且是企业招聘时和竞聘者谈判的必备筹码。常用的话语是,我们前期给你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你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经验...所以对于新员工,如果前期工资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原因可能是平均水平工资所体现的劳动价值,减去你在这个岗位可能产生的劳动价值,这个差额就是知识价值,至于这个差额是正是负,因人而异!

以上论述,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只是一旦用经济学的角度去阐释,就变得颇为深奥难懂。

本文的灵感来源于书籍《知识笔记》,作者朱锡庆,借此推荐给大家。文中观点论述纯属一家之言,如有谬论,望加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劳动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