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永远都要想清楚到底为谁工作

全文1829字 建议阅读5分钟

他出身工科。
25岁时在精密陶瓷领域就有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27岁时开始创业,赤手空拳40年间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65岁投入佛门,认真修行。对佛学的“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作出了积极的深入浅出的解释。

78岁高龄的他在退休13年后东山再起,出任破产重建的日航公司董事长,在万众瞩目之下,仅仅十个月,就大幅扭亏为盈,创造了日航历史上空前的1580亿元的利润。

他就是”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一生追求极致思考和工作,年轻时候的苦难让他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践行轨迹。

大学毕业,他就职于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松风工业”。松风工业是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原是在日本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之一。但是当时公司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入公司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就相继辞职了,最后留在这家破公司的除了稻盛和夫之外,只剩一位九州天草出身的京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再到最后,只剩稻盛和夫一个人留在了这个破败的公司。

当时,稻盛和夫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他决定:先埋头工作。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

不久,他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临了——他开发的“U字型绝缘体”成为制造电视机显像管必不可少的部件,公司也接到了松下电子工业的大量订单。就是这个产品让摇摇欲坠的公司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这次的经历成了稻盛和夫一生的转折点。

如果说人生中每时每刻都在选择,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作为一个年轻人,如何能够尽早的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并且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走下去,稻盛和夫先生的事迹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这句话不知坑害了多少不经世事的年轻人。

有些事情,多想一步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异,很多优秀的人,在学习任何东西之后,都是“不由自主”地多想一步:

这个道理还能用到什么地方?

如果能用到另外一个地方,那需要什么样的边界条件才不会出错。或者什么才是这项技能或者学习东西的边界条件。

那当你想清楚了到底为谁而工作这个边界条件之后,我想你应该会有触动。

“给别人打工”,拿的是薪水(如果幸运,或者做销售类工作,还有提成),很多互联网公司还设有年终奖……,于是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和那些看得见的金钱做匹配……

毕竟,逐利和短视是人性中很难克服的两点,进而如果你的思考停留在每个月拿多少钱,或者不愿意投入哪怕多一点的精力到你所负责工作。你都是认为这样的思考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实际上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那么使劲干嘛?又不给你涨工资!

就给那么点钱,还指望我们干的多好?

于是绝大多数的人只是将大脑内存中一部分知识不停地复制黏贴,多加个标点符号都觉得麻烦。——恰巧那知识刚好能够完成任务。至于成果的出色和优秀,根本不是他们所要关心的事情。

反正,工作已经完成;反正,功能实现就好了嘛!

不妨将为谁打工这个边界理解更透彻一点:

你的工作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薪水,进而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和精力。

给自己打工的人,给自己做事的人,自然而然对于工作的质量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你看看周围有多少人在意公共卫生,在他们看来,在地上随便吐痰和扔瓜子壳并没有什么不对,反正有阿姨打扫。又与此同时,他们是否在家里时时刻刻注意卫生。

是的, 给自己打工的人,总觉得“还可以干的更好”,于是接下来的每一步,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都是在另一个层次上。有着另外一个更高的标准,结果自然而然会产生天壤之别。

我们知道,在我们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自己时间卖出更多份,就是决定我们产出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进而,认真的努力工作,持续精进的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吃亏了”而是真正的额赚了,并且是赚大发了——因为这就相当于:

把自己的同一时段的时间出售了两次:
一次为了获取薪水——给了老板。
一次出售给了自己——获取成长。

话说回来 这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已。我们只不过是将工作和生活、成长 这三件事情并联起来而已,仅此而已。所以说,你还觉着,生活和工作是割裂开来的吗?

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绝大多数人就是将工作和生活串联起来的,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反正不能同时进行,而另外的极少数人,他们将工作和生活并联起来。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即使生活,他们的效率不惊人才怪呢?

所谓的生活大智慧,只不过是将大智慧用在重要的事情上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轻人,永远都要想清楚到底为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