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如潮水逆流 唯独心声不息
文 / 壹诧 图 / 网络
壹诧专栏·情感剧场
大家好,这里是壹诧的来辩栏目,我是主编Kartion。在我们的生活中,诈骗事件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的受骗者遭到物质、精神、甚至人生安全方面的伤害。有人说,穷人容易受骗,真的是这样吗?欢迎你与壹诧的7位小伙伴一起探讨探讨。
Jean
你网络上经常报道受骗的新闻,身边也偶尔听说受骗的消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同共通的地方,这些受骗者往往是穷人。为什么穷人容易受骗呢?
首先,穷人的受教育通常程度不高,没有太多知识,对事务的辨别性差。一些骗子也往往寻找这些穷人作为诈骗的对象,由此也增加了他们受骗的几率。
其二,穷人往往从事体力劳动者居多,他们整天忙于生计奔波,无暇看新闻,更没有时间去走世界,没办法见多识广。因此,很多常见的骗术,甚至已经报道多年的骗术,在他们眼里都是头一遭。
其三,穷人往往心地质朴,容易相信人。骗子逼真的演技,很快就能博得信任。
其四,穷人对自己的贪欲的克制力非常弱。这些被骗的人,往往自己是有贪欲的,否则也不会有骗子的可乘之机。与其他人比起来,穷人的贪欲缺乏克制,相信上天会掉馅饼,以致出现非常荒唐的被骗事件。
这些骗术靠穷人自身是非常难克服的,只能依靠他们的子女或其他身边人及时提醒阻止,才能有效防止。
Jason
我相信,世界上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直接区分出了穷人和富人。
首先来讲,穷人思维是家庭环境带来的,如果你有个小气的妈妈和小气的爸爸,事事都节省,不敢放开,那么你一定会认为节省是常态,小气是日常,不会去想有什么不妥。所以我们俗语说——女儿不能穷养。因为穷养的女儿没有感受过爱,也没感受过物质的诱惑,别人一点小恩小惠,一颗糖就能被骗走了。
穷人的思维,一直都想着占便宜,总想着不吃亏在眼前,还有一种赌徒心态,经常想搏一搏,一旦觉得外面有掉馅饼的机会,自己已经那么穷了,别人怎么会图自己利益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了再说,所以往往就掉坑里了,被骗了。
富人的思维,一直想着利益交换。想着我有什么资源,对方有什么资源,我们交换以后是合力还是阻力,我的收益是多少,以利益权衡为主,最起码被骗的几率变小了,也更谨慎了。因为富人也见得世面多,知道事事都有陷阱,小心权衡盘算,所以受骗的概率不是没有,但会比穷人低,因为富人也不相信天上有飞来的财宝。
所以说,穷人们更要多见世面多思考,才能不被轻易骗呐!
Grace
这一话题有点沉重,我出生在85后的广东沿海地区,从90年代开始,广东经济发展迅猛,小的时候家里从看黑白电视机,到使用日本容声冰箱也就短短几年的时间便用上了,另外,家里也很快配上了当时很火的家用KTV,所以,长年以来我不太深刻理解“穷”这个词的真正内涵。
我在知乎搜了下关于“穷人”的定义,定义为每年年收入不超过3000的家庭,就可以称为贫困家庭,而这样贫困家庭在中国已经超过一个亿。年收入不超过3000,也就是说每个月只有250元的收入,这对于南方发达城市来说,随便买件衣服,或是在餐馆吃一段饭,就已经花掉贫困家庭一个月的收入。
其实这不难看出,穷人为何比较容易受骗最核心的本质就是——视野。他们看不到,双手也几乎永远触不到别人所说的“生活”,他们对外开放以及高速的信息不清楚,或者更残酷地说,他们也没有心思知道。因此,往往涉及一些有可能被骗的事情时,他们会比较相信眼前的骗子,因为他觉得骗子打开了他完全不知道的世界,即使骗子漏洞百出,但他仍无从判断,你要他们怎么判断呢?生活的经历没有教会他们的一些事,难听的来说,这就是骗子比较容易得手的地方。
其实对于穷人来说,骗子如果一心想骗钱,那他们一般不会向穷人下手,但为何骗子会盯上他们?骗子看上的要么是妇女(可以实现生育),要么就是年轻的男性劳动力,这才是最可怕的。时常我们听到身边的人会说:“哎呀,没关系啦,被骗点钱嘛,只要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
那么穷人呢?穷人一旦遇到骗子,就是往他这个人下手,而他一旦发现上当受骗了,就已经掉进了陷阱里去,有些人一辈子都爬不出来,有些人即使爬出来了,心理受到的创伤可以说等于这个人的心已经死了。绝望了,对生活的绝望,也就会有过去我们看到甘肃的一条新闻,一个亲生妈妈先把自己四个孩子亲手灌完农药后,自己再喝上,死去便结束,要不然呢,因为生活的绝望才是对穷人最大的残忍。
Kartion
前几年,我的奶奶走在路上,突然被几个人纠缠住,一群人聊了一会以后,告诉她:你现在要把五千块钱现金放在一个袋子里,到某某地方给某某大师“消灾”,结束以后可以拿回那个放着五千块钱现金的袋子,不过回家以后才能打开。否则你家里的几个孩子几个孙子就会遭遇某某不测之云。
奶奶照做了。她匆匆回家,瞒着家里人,拿了五千块积蓄,又匆匆出门。果然当她再回家的时候,钱已经没了,只剩几颗橘子。然后带着愧疚、后悔的语气告诉我们整件事。
骗子的那套说辞非常荒谬,为何我奶奶就轻易中招、还乖乖把钱送到人家手里?第一,骗子不知从哪里得知我们家的生育数量,再加上一套唬人的说辞,略迷信的奶奶就相信他们有“神迹”;第二,那时候奶奶大病初愈,哪能听得有人说我家即将有“大灾大难”?
“穷人容易受骗”“文化水平低的容易受骗”“贪心的人容易受骗”,我觉得这些言论不公平,好像错的是受骗的人,而不是施骗的人。骗子专挑人性的弱点下手,骗子知道如何对付我奶奶这种心慈面善的老太太。传销组织知道如何给志向远大的大学生下套。讲真,碰上骗术高明的骗子,你能保证你不受骗吗?
穷人、文化水平低的人、贪心的人容易受骗,这个说法不一定成立。但是骗子大多穷、文化水平低、且贪心。
Kevin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似乎穷人是非常容易受骗的一个群体,比如说受制于经济水平的困扰而导致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而受教育程度反过来又制约了穷人的思维,以至于在各种诱惑和陷阱面前很快便掉进去了。
咋一看这是一个没毛病的推理过程,但如果你还是这么想,那就错了。在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李文星陷入传销而不幸遇难的事件当中,有个细节是值得玩味的,那就是传销组织的头头们,开始有意识地将诱骗的目标由农村务工人员等社会底层人物,转向大学生或者急于寻找工作的白领们,并且成功率看上去似乎还要更可观。
中国反传销协会会长李旭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为什么传销组织喜欢选择大学生群体为传销对象?虽然说大学生没有经济能力,但是大学生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比较娇惯,所以他去向家里要钱很方便;传销组织会教大学生如何向父母提出资金要求,而父母往往心疼子女,也比较相信子女。家里条件比较好的,一次性给个十几万,条件相对较差,就忽悠父母去借。
瞧瞧,是不是有些颠覆我们的认知——好像并不是只有所谓的穷人,才容易上当受骗吧?传销组织在选择目标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你是穷人还是富人,而是考虑生活习惯、群体的消费心理等总体的情况,而且作出判断的标准也绝对没有“穷人容易受骗”这一条。
经济学当中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能力或者经济水平较差的群体,其社会履历必然不多,见识和视野势必没有那些受过教育的人优秀,这一点无法被否认;但是如果你小瞧穷人的力量,那是万万会吃亏的。
那么说到底,穷人是不是容易受骗呢?这个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唯物辩证法教会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穷人当中精明的不少,富人当中愚昧的也很多,是否容易上当受骗还是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而不是单纯从经济水平出发,一棍子把穷人都给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而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人不容易受骗的话,我会告诉你这个问题就好回答多了:不贪心的人,最难被骗。
06
Yoko
穷人为什么容易受骗?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穷人渴望脱离贫困,所以也禁受不住诱惑,容易上当受骗。这样的理由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我不同意——这样的调论简直与“女性被侵犯是因为她们穿的少”没什么两样,穷人受骗,还是穷人的错了?
首先,肯定是诈骗分子的原因。在这个“广告精准化投放”的时代,诈骗分子的手段和水平也跟着水涨船高,走“精准化投放”的道路了。3块钱就能买到上百上千条包括姓名、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不止穷人,大多数人都是“透明的”。想起去年8月发生的“徐玉玉”案,徐玉玉前一天刚收到教育部门发凡助学金的通知,后一天就接到诈骗分子的电话。这样“精准化投放”的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再说说穷人的特质。穷人之所以称为穷人,因为他们全身透明却又无所依傍(这并不是他们本身的过错)。这样的人历来都是骗子们最理想的目标。
穷人受骗,一般数额不大,毕竟他们能失去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国家GDP稳步增长,经济建设节节开花,骗子也好,穷人也罢,钱落到谁的手里,对大局来说,都是“老百姓”手里。除了受骗的穷人自己,没有谁会觉得损失几千块钱是一件多要命的事情。据2016年8月公布的数据,光是中国网络诈骗的年产值就已超过1100万元,如此庞大的数目,追回的有多少?被披露的又能有几起?可见,只要没有闹出人命,“穷人受骗”并不是一件大事。毕竟,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07
Vic
在18岁少女徐玉玉生命的最后一天,天空下着小雨。她被骗走了借来的9900元学费后,在报警后回家的路上伤心过度,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从此,一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搜索框里的冰冷词汇。
同样因受骗而丧命的寒门学子,还有宋振宁、魏则西、李文星……对于这些“穷人受骗”的案例,除了像义愤填膺的吃瓜群众一样诅咒“骗子死全家”,并期待对骗子绳之以法,我们还需要反思,如何亡羊补牢。
那些“穷人受骗”的案例里,如果把受害人换成“有钱人”,那么被骗的几率一定会下降。客观的原因在于,相较“有钱人”,“穷人”的短板在于见识和视野有限,容易受到诱惑,对于骗局防不胜防。尤其是小城市的穷人,更容易中招。就连骗子都说,大城市不好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穷人受骗”还有一个原因是防骗教育缺失。一些案例中,有的受害人一听到“警察”找上门,就被吓慌了,把省吃俭用的血汗钱拱手交给骗子。
如今快到新生录取报到之际和招聘旺季,对于这些目标人群,骗子们可能蠢蠢欲动。我们的防骗教育必须跟上,不要让更多的徐玉玉重蹈覆辙。
- THE END -
■编辑:Kartion,广告坑里的新媒体新咖。本性不羁,不放纵。
■排版:迷鹿。文艺中最二逼的,二逼中最脑洞大开的美学追求者。插画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留言互动
☟
穷人真的更容易受骗吗?